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1.
21世纪初中国粮食短缺地区的空间格局和区域差异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利用2000~2003年县级统计数据,揭示了2000年以来中国缺粮地区的空间格局和区域差异。考虑气候波动和自然灾害影响,将缺粮区区分为常年缺粮区和潜在缺粮区,同时运用聚类方法,分别将两种缺粮区划分为不同区域类型,重点分析了缺粮的原因以及影响粮食供需平衡的主要因素。表明:中国的常年缺粮区主要分布集中在胡焕庸线以西地区,潜在缺粮区主要分布在此线以东地区。长江以南地区的常年缺粮总量最多;半湿润、半干旱地带上的常年缺粮区,总数最多、分布广,缺粮总量列第二位,同时还存在着不同特点的潜在缺粮区,这里,粮食安全受环境变化影响大,粮食、耕地、经济、环境矛盾突出。  相似文献   
22.
公众对气象信息需求的规律与公共气象服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佳芮  叶谦  田青 《干旱气象》2007,25(2):82-89
通过对“北京2008奥运气象服务社会需求调查”所得资料的统计定量分析,揭示出公众对气象信息的需求呈现出以下规律:公众最为关注的气象信息、指数(夏季温度、污染相关信息)受生理需求驱动;次关注的信息(高影响天气和人体舒适相关信息)与公众的安全感和追求高品质生活有关;而关注程度相对较低的信息具有2个特点:(1)需求人群相对特殊;(2)难以从大部分媒体获得。分析表明,所发现的公众气象信息需求规律基本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而行为经济学信息易得性理论对调查中所发现的冰雹和降水概率的低关注度问题则有较好的解释。本研究所得结果为气象部门改进气象信息服务工作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3.
笔者等首次在德保台地边缘上泥盆统灰岩中发现大量多期次下石炭统杜内阶之灰岩岩脉;通过调查,查明岩脉的形态、沉积物特征、时代及其分布规律,首次在沉积岩脉中采获早石炭世早期牙形刺及Gnathodus与Siphnodella大量混生的现象。经过调查研究,对岩脉的成因有新的认识: 其形成是构造与地震相结合的产物,地震造成台地的隆升、沉降,使上泥盆统已成岩的刚性灰岩发生断裂,形成较深层的张性(拉张)裂隙,早石炭世未成岩的软沉积物及碎屑灌入裂隙中,形成灰岩脉。多期次的构造运动、拉张,造成张性裂隙的多次的张裂,多期次灌入则形成似直立产状的岩墙。这一成因模式既能合理解释岩脉中具有地震造成的液化脉之现象,又能解释形成如此深度岩脉的动力因素,也能解释台地边缘相中有深水相的沉积物及生物之物质来源。通过对岩脉的调查及研究,对理解右江盆地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4.
应用行为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从气候变暖的环境“刺激”到农业种植行为改变的“反应(响应行为)”的全部适应行为过程,涉及刺激、认知、辨识、选择、反馈等环节,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①人类如何感知和辨识全球变暖及其影响;②哪些因素怎样影响人类适应行为的发生;③人类适应行为的评价与反馈机制。对安图县实例的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很好地验证了该研究思路;另一方面却也反映出,此类研究需要建立在一系列对典型区域进行个案取证调查的实证研究基础上。  相似文献   
25.
中国农业统计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阎守邕  肖春生  田青  周艺  王世新 《遥感学报》1997,1(2):152-156,162
如何发展和供应足够的粮食,棉花,油料和肉类产品,是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问题,有效地提高各级政府,特别是中央和省部级政府部门的规划,管理和决策水平,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中国每年产生的县级农业统计数据,是唯一能够在县级水平上反映中国农业总体状况及年际变化的权威数据。因此,充分利用这种数据,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改善它们的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此目的,作者研制了中国农业统计地理信息系统(CA  相似文献   
26.
陈志凡  赵烨  谷蕾  呼红霞  田青 《地理科学》2012,(9):1142-1147
基于农业区位论,采集23组土壤-小麦匹配样品,探究北京市不同圈层土壤-小麦系统中Pb的全量、形态与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①频繁的交通活动与工业释放致使城区土壤呈现出Pb污染,而长期污水灌溉等农业活动导致了近郊平原局部土壤Pb污染。②土壤中Pb主要以残余态与有机结合态形式存在,其次是铁锰氧化态,而碳酸盐结合态与离子交换态非常少。Pb的活性从中心城区到近郊平原、远郊平原逐渐下降。③小麦植株中Pb含量与土壤中铁锰氧化态Pb含量呈正相关;④麦粒中Pb的富集系数仅约为0.004 4,但仍发现城区与近郊麦粒中部分Pb含量超标。  相似文献   
27.
第二届两岸四地环境教育论坛以“跨越疆界、建立伙伴关系-环境教育的新面貌”为题,于2009年l1月6-11日在台湾召开。论坛由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环境教育研究所主办,台湾中华环境教育学会和台北市立教育大学协办。此次交流包括沦坛和实地考察两部分。  相似文献   
28.
以北京市通州区凤港减河典型污灌农用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污灌对耕作土壤中Cd、Cu、Zn和Pb的全量与形态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土壤中Cu、Zn和Pb的含量均低于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限值,Cd的含量明显高于WHO限值。然而,4种重金属的污染负载指数(PLI为1.49~4.54)均高于1,其中Cd的PLI值最高,表明长期污灌已经导致耕作土壤中重金属的积累;②总体来看,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重金属含量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距离灌渠越远,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越少;③土壤中Cu、Zn和Pb主要以残余态和有机结合态形式存在,其次是铁锰氧化态,碳酸盐结合态和离子交换态非常少。而土壤中Cd的碳酸盐结合态与离子交换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4种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次序为:Cd>Cu>Pb>Zn,且表土层高于底土层。同时,研究发现距离灌渠越近,表土层中Cd的生物可利用性越低。总的说来,污灌土壤中较高的Cd含量与其较高的生物可利用性对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构成了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29.
30.
以中国东北地区漠河县气象站点1960~2005年逐日平均气温数据为参照,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探讨漠河县乡村人群感知气候变化的方式与特征,以及认知的形成过程。结果发现:生活活动、生产活动和观察自然现象是漠河县乡村人群感知气候变化的主要途径,其中人群对生活活动的敏感度最高;基于上述感知渠道,乡村人群形成了对当地过去50 a气候变化总体趋势、极端天气现象和四季持续时间的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