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4篇
  免费   206篇
  国内免费   271篇
测绘学   175篇
大气科学   183篇
地球物理   120篇
地质学   670篇
海洋学   168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56篇
自然地理   10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2篇
  1964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2篇
  192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虾池浮游微藻的种类组成、数量和多样性变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报道了在集约化养虾中应用有益微生物制剂对虾池浮游微藻的影响,分析了整个养虾周期浮游微藻的种类组成、生物量、优势种及多样性指数的周期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早期虾池浮游微藻细胞数量维持在1×103~3×103mL-1的水平,养殖中期开始呈指数增长状态,后期达到顶峰,并维持在70×103~160×103mL-1的水平,生物量比自然海区高。优势种类明显,前期为中肋骨条藻和伏氏海毛藻等硅藻类,后期则为绿球藻和栅列藻等绿藻类,水色及藻相呈良好状态,而不施加芽孢杆菌制剂的对照池则在后期出现较大比例的有害的蓝藻。虾池藻类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种类丰度均呈现前期高后期低的趋势,而优势度指数则相反,呈现前期低后期高的趋势。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为0.60~3.80,平均为1.88,均匀度指数为0.14~0.83,平均为0.45;种类丰度为0.80~2.46,平均为1.38;优势度指数在0.17~0.85,平均为0.41。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比粤东海域低,但优势度则甚高。  相似文献   
942.
南海北部三种金线鱼属鱼类BHC,DDT残留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六六六(BHC)、滴滴涕(DDT)对远岸海域渔业资源和水产品质量的影响,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南海北部陆架海域3种金线鱼属(Nemipterus)鱼类肌肉内和其中深水金线鱼(N.bathybius)5种组织内的BHC、DDT含量.结果显示,研究海域鱼肉中BHC和DDT含量分别为0.04~0.89(平均0.26)μg/kg(湿重)、0.71~8.0(平均3.1)μg/kg(湿重),均低于亚太地区部分近岸海洋鱼类的残留水平,并低于国内外水产品安全限量,呈广东海域高于台湾浅滩的区域分布,但在不同鱼种之间、离岸远近的鱼类之间BHC、DDT含量差异不明显(p>0.10).深水金线鱼体内农药含量在肝组织中较高,在肌肉内居中,在鳃丝中较低,BHC含量由高到底的顺序为:肝脏、腹肌、背肌、肠、皮、鳃丝,DDT含量由高到底的顺序为:肝脏、腹肌、背肌、皮≈肠、鳃丝,不同组织中pp-DDT,op-DDT含量与脂肪含量较显著地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943.
以渤海湾地区曹妃甸沿海全新统埋藏贝壳为研究对象,对比同一层位中不同形态贝壳的AMS 14C年龄,总结贝壳形态-年龄差异及所指示的"驻留时间".测年结果显示,在研究区同一地层中,用于测年的腹足类-单瓣壳-贝屑3种形态贝壳的年龄通常具有依次变小的特征,以校正年龄中值计算,年龄差值总体介于52~466 yr.以2倍标准偏差的...  相似文献   
944.
天津滨海新区2009—2010年实施了共计超过420 km2的围海造陆工程围堤建设,必然对该区的流场和侵蚀淤积产生影响.本文以2006—2009年海底地形地貌为本底,对比分析2015年海底地形地貌实测水深与浅地层剖面数据,结果显示,围海造陆外围海底冲淤与海底地形发生显著调整,呈现出北部淤积南部侵蚀的整体格局.淤积区主要...  相似文献   
945.
光学遥感在识别花岗伟晶岩型锂矿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花岗伟晶岩型锂矿是一种重要的锂矿资源,近年来,光学遥感技术在花岗伟晶岩型锂矿找矿应用中效果显著,开启了遥感找锂矿的研究热潮.本文基于对全球及国内花岗伟晶岩型锂矿空间分布特征、成矿地质特征的综合分析,归纳总结了目前伟晶岩型锂矿识别的光学遥感数据源及技术方法:ASTER、Landsat-8等中等分辨率影像具有较高的光谱分辨...  相似文献   
946.
陡山沱藻Doushantuophyton Chen et Xiao是湖北秭归庙河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及安徽休宁埃迪卡拉系蓝田组中常见的种群,该属先后建立了5个种:D.lineare Chen et Xiao,1991;D.rigidulum,Chen1994;D.sinuolatum Hu,1996;D.quyuaniChen,Xiao and Yuan,1994,emend.Xiao et al.,2002和D.cometa Yuan et al.,1999。本文对贵州凯里组苗板坡剖面和乌溜-曾家崖剖面的30多块标本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与湖北庙河陡山沱组和安徽休宁蓝田组的陡山沱藻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属的模式种D.lineare Chen et Xiao和D.cometa Yuan et al.的时代可延伸到寒武纪第3世(原中寒武世)凯里生物群,并成为凯里生物群宏观藻类中的重要种群之一。也反映从埃迪卡拉纪陡山沱期至寒武纪第3世,经历了近5千多万年,特别是埃迪卡拉纪末期的生物灭绝事件,这2种的形态结构特征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说明陡山沱藻有些种具有较强的生存竞争能力以及遗传上的稳定性,从而表现出演化上的保守性和环境上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947.
2010年6月11日贵州省人民政府主持召开的全省植物保护工作会公布,5月下旬,外来入侵物种稻水象甲首次突现贵州。到6月上旬,已经在以贵阳市为中心的4个市地、14个县区市60个乡镇、586个村先后发生疫情。据了解,自1988年首次在唐山唐海县发现以来,有16个省份发生疫情。对于这个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全球100种最具威胁性的外来入侵生物之一的稻水象甲,本文对这个水稻的厉害杀手的习性、危害及其防治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948.
IPCC AR6报告关于不同类型干旱变化研究的新进展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IPCC第一工作组(WGI)第六次评估报告(AR6),从干旱的定义和类型、干旱的驱动因素、监测到的干旱变化、干旱的归因以及预估5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IPCC评估指出:(1)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监测到的气象和农业干旱的变化在全球尺度上并不显著,但干旱频发区域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这种增加的趋势表明,人为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949.
本文在前人应用古生物及锆石测年资料确定的黑龙江嘉荫地区白垩系与古近系界线附近,用地球化学指标分析了该区在该时段的气候变化趋势。作者主要是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AES)测定了界线附近全岩样品的部分元素含量,从中提取能指示气候变化的常规气候指标CaO/MgO、Sr/Ba,并用因子分析的方法综合探讨该区在界线附近的古气候变化。分析结果显示,嘉荫地区在白垩纪末到古近纪初,气候整体上呈气温下降、降水增多的趋势,这一趋势与前人在该区从古生物方面得出的结果以及当时的生态相似区(北美)的气候变化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50.
南方丘陵区的生态脆弱度评估--以衡阳盆地为例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本文将生态脆弱性分为潜在脆弱性与现实脆弱性。根据南方丘陵易侵蚀退化脆弱区的脆弱因子分析,选择高度、坡度、土壤可蚀性K值、降雨量、暴雨量、多雨期降雨比重和少雨期干旱指数为潜在生态脆弱度指标;选取森林覆盖率和坡耕地指数作为现实脆弱度评估的人为修正指标,计算现实生态脆弱度。计算结果显示,衡阳盆地大部分的潜在生态脆弱性为轻度脆弱,其中盆地中部的衡南县脆弱度最大,衡阳县次之;无论1984年还是2000年的现实生态脆弱度,均以衡南县最大,祁东县次之;各县2000年的现实脆弱度均比1984年有所下降,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衡阳县,下降幅度最小的是衡南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