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59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通过野外考察、室内测试分析及区域对比,对张家界地区风化壳的性质与夷平面的形成环境进行探讨。地貌学、古岩溶、风化壳等特征综合验证了张家界地区夷平面的存在;风化壳化学特征及区域对比表明,夷平面形成于湿热的晚第三纪,其后形成剥夷面。夷平面上风化壳分层明显,自上而下分为腐殖土层、残积层、半风化基岩层和基岩层;化学分析表明风化壳具有粘土含量高、富铝化程度低的特点,湿热的夷平面环境使风化壳脱硅富铁铝作用较弱,形成硅铝风化壳。综合区域对比可知,张家界地区海拔为1 100~1 300 m的一级夷平面形成于晚第三纪湿热的环境;低于夷平面的砂岩平台组成剥夷面(800~950 m),大约形成于晚上新世到早更新世之间。  相似文献   
42.
应用ArcGIS系统实现了对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地区地质遗迹资源的调查。在野外实地调查前、中、后三个阶段,全面应用了该工具进行数据处理、辅助决策、图件制作及数据库初步建设;在地质遗迹资源调查与保护工作中,初步探讨了应用ArcGIS工具的具体方法及在实际工作中的流程。为以后同类工程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3.
巴丹吉林沙漠是研究亚洲内陆干旱化等古环境问题的重要窗口。以沙漠东南缘巴润宝日陶勒盖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薄片矿物学、X射线衍射半定量及粒度等方法指标,综合分析沉积物的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等矿物学特征,恢复该地区在晚更新世沉积环境变化。结果表明:(1) 66.8 ka之前沉积的矿物碎屑分选性好、磨圆较好,稳定矿物含量高;66.8 ka之后,矿物分选性差、磨圆差,稳定矿物含量均下降,粘土矿物增加。(2) 66.8 ka之前沉积物以中砂为主,66.8 ka之后以细砂为主。研究表明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66.8 ka前后存在一次沉积环境突变,由风沙沉积转变为湖相沉积,可能代表了一次典型的东亚夏季风增强事件,推测与低纬西太平洋温度升高相关。对于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沉积物矿物学的相关认知有助于理解沙漠中沉积环境的转换过程及其驱动因子,并为重建沙漠千年尺度的古环境与古气候演变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44.
采用标准偏差方法提取了延庆盆地阜高营剖面湖相沉积物的敏感粒度组分,得出粗粒敏感组分2(26~159μm)能有效指示冬季风的强弱。根据经验正交函数(EOF)对其整体粒度进行了分解,其中EOF1组分(22μm)的贡献率高达53.8%,指示降水量的多少。研究显示,粗粒敏感组分2与EOF1组分比值的变化可以作为研究区冬季风强弱和干旱化的指标,粗粒敏感组分2增加,EOF1组分减少,表明冬季风加强,气候变干,湖泊发育受限。研究区冬季风演化过程表现出冰期-间冰期旋回特征:56.8~45.6ka冬季风弱,降水量大,湖面较高;45.6~31.5ka冬季风开始加强,降水量减少,水位略有下降;31.5~13.4ka冬季风强盛,降水量较少,湖泊趋于萎缩;13.4ka至今冬季风微弱,降水适中,湖泊发育缓慢。  相似文献   
45.
基于河北省白洋淀地区老河头剖面沉积物的粒度组成与磁化率特征,结合6个AMS14C测年结果,重建了该地区25.5 cal ka BP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历史。结果显示,25.5 cal ka BP以来可以划分为7个较大的气候阶段:25.5~20.9cal ka BP(610~515 cm),沉积环境以微弱的流水沉积和风力沉积为主;20.9~10.7 cal ka BP(515~388 cm),该区河流作用减弱,风力堆积加强;10.7~8.6 cal ka BP(388~335 cm),该区降水增加,白洋淀湖泊面积扩大,水位升高;8.6~7.2 cal ka BP(335~299 cm),风力作用加强,以风力堆积为主;7.2~3.2 cal ka BP(299~200 cm),沉积环境以稳定的湖相沉积为主,后期流水作用增强;3.2~1.3 cal ka BP(200~110 cm),该区流水作用显著,有泛滥性的洪水在此期间出现;1.3 cal ka BP至今(110~0 cm)降水减少,但流水作用仍然明显。  相似文献   
46.
太姥山是以燕山晚期晶洞碱长花岗岩峰林、花岗岩嶂谷洞穴、花岗岩象形石为特色,兼有海岸岛礁、海岛湖泊、曲流瀑布等八类地质遗迹为特色,集山海川岛于一体,融自然人文于一炉。本文按照地质遗迹分类方案,将太姥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分为2个大类、6类、7个亚类,对其地质遗迹景观进行综合评价,为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7.
结合灾害生态学之生态恢复重建理论,简要分析了三峡库区滑坡土地开发的基本驱动力。以新滩滑坡为对象,通过实地调查,认为经过坡改梯、田间道路、水利灌溉、农田防护等开发工程建设后,该滑坡形成了4个农田防护带与3个梯田带相间的基本格局,并与生态农业建设相结合,初步建立起生产-防护型土地生态系统,总结出滑坡体土地开发的一种模式——新滩模式。  相似文献   
48.
王丽丽  田明中 《地球学报》2013,34(6):749-756
内蒙古扎兰屯市柴河火山群, 位于大兴安岭中段西南部, 是我国东北火山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研究我国东部构造带新生代以来的活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该区火山受地质构造影响, 呈北东向带状分布, 火山结构完整, 火山地质遗迹类型丰富, 保存完好, 火山喷发方式多样。本文在地质遗迹资源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将该区火山旅游资源分为6个大类14个亚类共39处典型景观资源, 依此对区内主要火山地质遗迹类型及其特征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并与内蒙古东部的典型火山进行了地质遗迹资源的对比分析, 突出了其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49.
在内蒙克什克腾旗的北大山地区首次发现一种花岗岩形成的石林,钱方等命名为花岗岩石林。花岗岩石林是一种新型的地貌景观,石林主要分布在海拔1700m左右的一些山脊上,石林相对高5~20m,座座石峰,千姿百态,造型奇特,美不胜收。当地蒙古语称此石林为“阿斯哈图”,即险峻的岩石之意。花岗岩石林由燕山期花岗岩形成,水平节理和垂直节理发育,这些节理裂隙为花岗岩石林地貌形成奠定了基础。第四纪以来,大兴安岭地区发生过多次古冰川作用,形成了众多的冰川遗迹,如山脊上发育了由花岗岩构成的冰川遗迹一刃脊和角峰,这些冰川遗迹也就是花岗岩石林形成的雏形。同时,花岗岩受到冰川和流水侵蚀,特别是长期强烈的寒冻风化及风蚀等作用,在内、外动力综合作用下逐渐形成了现今独特的花岗岩石林。北大山花岗岩石林以其独特地质特征和观赏价值,而成为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的主要园区之一。  相似文献   
50.
黄河源区第四纪地质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对黄河源区的钻孔、自然露头的研究, 建立了黄河源区的第四纪地层层序。第四纪地层可划分为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下更新统为河湖相沉积; 中更新统主要有湖积物、冰碛物和冰水沉积物; 上更新统主要有湖积物、冰碛物、冰水沉积物、洪积物和河流沉积物; 全新统主要由河流沉积物、洪积物和湖积物构成。黄河源区的冰期可划分为3期, 即末次冰期、倒数第二次冰期、倒数第三次冰期, 末次冰期又可分为2个冰阶。黄河源区的湖泊演化可划分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全新世3个阶段: 早更新世的湖泊范围小; 中更新世的湖泊范围明显扩大, 在位置上也较早更新世的湖泊南移; 晚更新世的湖泊经历了两次的扩张—收缩变化, 到了全新世, 除现今还发育的几个湖泊外, 大多数地区的湖水已退出, 基本上转变为河流环境。在晚更新世末期到全新世初期, 封闭黄河源区的多石峡被切开, 湖水外泄, 现今的黄河形成了, 同时发生了袭夺长江水系的水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