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8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119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塔里木盆地北部隆起牙哈断裂带负反转过程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汤良杰  金之钧 《沉积学报》2000,18(2):302-309
采用地层厚度分析、“零点”分析、位移 /距离曲线分析和断层生长指数分析等方法,讨论了牙哈负反转断裂带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主反转期及控油作用,结果表明牙哈主断裂主反转期为早白垩世,负反转活动结束于中新世康村期-上新世库车期。牙 1号断裂主反转期为中新世苏维依期,牙 2号断裂主反转期为晚白垩世-老第三纪,二者都于中新世康村期结束反转活动。牙哈断裂带油气聚集和分布与断裂的负反转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万桂梅  汤良杰  金文正 《中国地质》2010,37(6):1584-1591
辽东湾JZ27-33区块发育3条大型NNE向走滑断裂,分别为辽中3号断裂(或者辽中1号断裂)、辽中2号断裂和辽东2号断裂,在平面上,3条走滑断裂呈"雁行式"展布,其间密集发育具有走滑性质的正断层,这些正断层在平面上成NE或者NEE走向,与主走滑断裂斜交,其锐角的指向为本盘地层在平面上的位移方向;在横剖面上,负花状构造是研究区内的大型走滑断裂在横剖面上的重要特征,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的断裂特征在平面上表现为"双重构造"特征,在横剖面上表现为(负)花状构造,构成了典型的"伸展型右旋走滑双重构造"系统,并且认为,形成这种构造样式的控制因素主要有:郯庐断裂带的右旋走滑作用、平面展布特征、多期构造活动以及能干性特征明显的沉积地层。  相似文献   
13.
吕明  汤良杰  岳勇 《地质论评》2014,60(1):91-101
根据塔里木盆地西南部麦盖提斜坡生长地层的发育模式,并结合不整合类型及发育特征的变化规律,探讨了麦盖提斜坡的构造演化过程。认为在早古生代时期,麦盖提斜坡为一北倾的斜坡,构造高点位于斜坡南部;晚古生代,麦盖提斜坡的构造演化过程具有明显的分段性,斜坡西段主要的构造演化时期始于早石炭世,并持续至早二叠世,构造高点迁移至斜坡中部,呈现出"中间高、两头低"的古构造特征;而斜坡东段的主要构造演化时期推迟至晚二叠世。新生代,麦盖提斜坡已反转为南倾的斜坡,构造高点已迁移至斜坡北部,斜坡东段从前中新世开始进入构造演化时期,而西段则推迟至中新世,且东段的构造活动强度要大于西段。  相似文献   
14.
柴达木震旦纪—三叠纪盆地演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汤良杰  张兵山 《地质科学》1999,34(3):289-300
柴达木盆地震旦纪-三叠纪构造演化经历了2 个一级构造旋回,即震旦纪-中泥盆世开合旋回和晚泥盆世-三叠纪开合旋回,它们与祁连洋、赛什腾-锡铁山洋、昆仑洋和阿尔金洋在不同阶段伸展张裂、俯冲消减和闭合作用有关,其分划性时间界面分别为800Ma、377 Ma 和208 Ma,时间跨度分别为423 Ma 和169 Ma.第一个旋回自震旦纪开始张裂,柴达木形成大陆裂谷盆地;寒武纪-中奥陶世伸展为被动大陆边缘,柴达木表现为克拉通内(伸展)盆地;晚奥陶世开始俯冲消减,泥盆纪晚期碰撞闭合,柴达木形成克拉通内(挤压)盆地。第二个旋回表现为海西-印支期与南昆仑洋有关的弧后拉张-弧后造山事件,柴达木在晚泥盆世-早二叠世形成弧后裂陷盆地,晚二叠世-三叠纪形成弧后前陆盆地。在两个开合旋回的末期,均发生大规模盆地反转作用,导致柴达木及邻区构造格局、海陆分布和沉积特征发生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15.
多边形断层为一类非构造断层,主要分布于深水环境下的细粒沉积物中。它的形成与沉积物的早期压实作用和流体排出作用有关。多边形断层系的识别主要通过时间切片分析和地震剖面解释等手段进行。研究表明,多边形断层系发育一般要经历3个阶段,即超压封存箱的形成、密度反转和多期水力压裂作用。对多边形断层系的研究有助于泥岩压实、油气运移、泥岩中流体活动状态以及对深水砂体分布和几何形态特征的分析等。由于我国还未发现有多边形断层系的存在,希望本文的介绍能为我国开展此类断层研究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根据地层分层数据和古热流分析,对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的5口代表性钻井进行了埋藏史、热史的模拟与分析,探讨了研究区烃源岩的热演化成熟过程,初步划分了烃源岩的成熟阶段和生烃期次。研究结果认为:玉北地区寒武系-泥盆系沉积时期,具有多次沉积埋藏和隆升剥蚀的交替;泥盆系沉积之后,石炭-二叠系呈现沉积埋藏的特征;中生代在玉北地区东部少量沉积三叠系,随后被剥蚀,而在中西部发生沉积间断;进入新生代,地层持续沉积,且沉积速率呈现增大趋势。研究区寒武系烃源岩自沉积以来成熟度演化相对连续,奥陶纪时进入生烃门限,成熟时期较早;志留-泥盆纪,受海西早期运动的影响,发生隆升剥蚀作用,烃源岩演化变缓;石炭-二叠纪受控于区域上持续稳定的地层沉积与广泛发育的火山活动,研究区寒武系烃源岩进入中高成熟阶段;由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远程效应,新生代研究区持续沉降,形成巨厚沉积,烃源岩成熟度达到高-过成熟,为天然气生成阶段  相似文献   
17.
天山南北前陆盆地新生代变形与天山造山带的波动耦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山南北前陆盆地变形及与天山构造变动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通过地震资料解释和地面地质调查,对它们的构造特点、构造样式、变形主控因素、变形时间和关系等进行了对比研究.两个前陆盆地新生代变形都表现出南北分带、东西分段和上下分层的特点.变形样式以压性为特点,既有基底卷入式变形,也有盖层滑脱式变形.这种变形的复杂性与软性地层的存在有密切关系.从变形时间上看,新生代两个盆地都经历了多期变形,且变形表现为从天山造山带向盆地内部逐渐变新.天山南北前陆盆地的变形动力学可用造山楔动力学模型代表,但其构造又明显表现出波的特点,据此提出了波动造山楔的概念,建立了天山两侧双波动楔模型.  相似文献   
18.
在野外地质调查、平衡剖面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区域构造演化, 采用岩石声发射法对雪峰隆起西南缘的最大古应力进行了恢复, 并探讨了古应力大小与油气成藏破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区共经历了5期不同强度的重要构造变革运动。在早古生代末期和印支期构造运动较弱, 声发射法的测量表明古应力值分别为13.3 MPa和24 MPa, 对应于麻江古油藏的主要成藏期。构造运动次数较多或者古应力值较大的时期, 主要对应于麻江古油藏储集层的发育期和油藏大规模破坏期。晚古生代末期构造活动次数较少, 但恢复地古应力值较大, 为92.6 MPa; 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经历了多期构造活动, 恢复地古应力值为23.3~74.4 MPa。   相似文献   
19.
川东北地区沉积波动特征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川东北地区是上扬子板块北缘的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具有复杂的构造和成藏历史。采用沉积波动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了川东北地区沉积波动过程的主要周期,得出控制该区沉积波动的5个周期分别为760、220、100、35、20 Ma,以及存在2个周期为200 Ma的一级波动周期和4个周期为100 Ma的二级波动周期。通过分析二级波动周期与成藏旋回的关系,将该区分为3个成藏旋回。  相似文献   
20.
半地堑盆地演化机制的粘弹塑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汤良杰 《地学前缘》2000,7(4):441-448
利用新近完成的粘弹塑构造模拟软件包对盆地的动力学演化进行了一系列模拟。文中主要概述不同厚度的上地壳中由高角度平面正断层界定的半地堑盆地的演化模拟。模拟时上地壳被考虑成具有Byerlee型强度包络 ,并且位于无粘性基底之上 ,盆地中由密度比地壳密度小的沉积物充填。计算了以一定增量逐渐拉伸上地壳层时各个阶段的非静岩应力 (Nonlitho staticstress)、塑性破裂 (Plasticfailure)分布及挠曲剖面 (Flexureprofile)。塑性变形使得有效弹性厚度减小。到切穿破裂出现以前 ,断层断距一直增加 ,之后 ,断距基本停止增加。所以 ,地壳强度使沉降量和隆升量均有极限。上地壳层厚度和沉积物密度是控制盆地宽度和极限深度的两个重要因素 ,上地壳层厚度增加或者沉积物密度加大都使盆地宽度和深度增大。模拟结果可以解释一些大陆裂谷盆地的宽度和沉积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