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质学   45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22.
2000年6月,位于临清坳陷东部的梁古1井在3 360~4 100 m(中下奥陶统)近800 m井段发现灌装样气异常,异常幅度一般为20 000~60 000 μL/L,最高达80 195 μL/L.在对3 361.77~3 480 m井段进行中途测试时,气体中的CO2含量高达99.18% ~99.58%,并含微量甲烷和氮气,用5 mm油嘴对3 518.8~3 537 m井段进行试气,日产二氧化碳气10 017 m3.2001年,该坳陷内正在施工的德古2井又在上第三系馆陶组发现灌装样气异常,最高异常幅度达330 000 μL/L左右,是梁古1井异常幅度的4倍以上.初步研究认为,这两口井产出的二氧化碳气为岩浆-幔源成因.  相似文献   
23.
伊利诺斯盆地中石油的长距离运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4.
油气化探异常的形成机制及识别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评介了油气地表化探异常形成的四种机制:即扩散作用、渗逸作用、压实水流垂向运移作用和垂直徽渗逸作用,目前多数学者倾向于垂直徽渗逸作用为主.异常的两种主要干扰因素为细菌作用和生物甲烷气影响.作者认为油气地表化探,必须根据工区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指标和工作方法,并从样品采集、包装储运、测试分析、数据整理、成果解释的全过程都加强研究,严格质量管理.防止污染,才能获得高质量的成果.  相似文献   
25.
文南油田沙二下亚段沉积微相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文南油田沙二下亚段为例,通过对其古生物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沉积构造特征、储层岩性特征、粒度特征等方面的综合分析,确认文南油田沙二下亚段沉积环境为干旱炎热气候下的间歇性涨缩浅湖环境,沉积相为浅水三角洲和滨浅湖沉积体系;划分出了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水下溢岸砂、水下天然堤、前三角洲泥、滨浅湖泥砂等多种沉积微相类型;分析了各沉积微相的特征;指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储层的物性最好,水下溢岸砂次之。  相似文献   
26.
泌阳凹陷下二门油田油气成藏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二门油田位于泌阳凹陷东部边界下降盘内侧,是一个在早期同沉积逆牵引背斜构造基础上后期通过差异抬升和断裂改造的背斜构造。该油田油气差异聚集特征明显,从核三段和核二段下部的纯油藏,向上过渡到核二段上部带气顶的油藏,直到核一段和廖庄组为纯气藏,油源对比表明其上部的油气是通过长距离垂向运移由下部成熟油气向上运移聚集的。下二门背斜是一个早期(核三段Ⅶ砂组沉积时期)伴随着边界断裂的快速下降而形成的同沉积逆牵引背斜构造,但隆起幅度不明显,早喜马拉雅运动(廖庄组沉积末期)使该区遭受强烈的挤压,形成从下到上幅度逐渐加大的背斜隆起,晚喜马拉雅运动,形成北东、北东东向的张性断裂,使下二门背斜构造断裂化,形成了现今与断层有关的多种圈闭类型。与其相对应地该油田具有多期成藏和调整成藏的特点,一是发生在核一段沉积末期古油藏形成时期,二是发生在廖庄组沉积末期古油藏遭受破坏和成熟油气开始大量充注的时期,三是发生在廖庄末构造抬升期的晚期和第四系沉积前的大量油气充注和现今油气藏定型时期。其油气成藏模式是早期通过单砂体运移通道侧向运移缓慢充注聚集,中后期廖庄组末期差异抬升运动导致势能差的急剧增大而快速充注和断裂改造垂向调整运移聚集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27.
泌阳凹陷孔隙流体压力及油气运移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依据流体压力、油气成熟度及泥岩孔隙含油饱和度,讨论了泌阳凹陷油气初次运移的深度、时期和动力,初次运移与二次运移的关系以及油气聚集等问题。并指出第四排液组合所排出的大量油气的下落有待进一步查明。  相似文献   
28.
我国东部地区的含油气盆地集中了我国目前已知的绝大部份石油的储量和产量,也是近期找油的现实地区。因此研究其生油岩干酪根类型、演化等特征,对估算其远景储量、找寻新的油气资源、以及探讨陆相湖盆生油机理,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1978年以来我们先后对我国东部冀中坳陷、泌阳坳陷、三水盆地等下第三系生油岩进行干酪根分离、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镜下鉴定等方面的工作,对东部几个盆地干酪根的地化特征获得以下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29.
不同溢出类型的差异聚集作用与断层的封闭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张树林  田世澄 《现代地质》1993,7(2):235-243
本文在总结圈闭的封闭性、油气溢出类型和差异聚集模式的基础上,以泌阳凹陷为例,论述油气在断裂构造中的运移和聚集模式,顶部溢出型断层圈闭系列的差异聚集作用。并探讨应用断面剖面分析技术和差异聚集模式研究断层封闭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30.
底水油藏开发中夹层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研究底水突出油井的机理出发,讨论了底水上窜绕过夹层的过程。根据Coats KH的底水流模型,计算了底水绕过夹层时的累计水侵量,详细讨论了夹层所在位置、大小和厚度对底水锥进的影响。研究表明,处于油水界面之上的夹层对底水锥进能有效抑制,提高了开采效果;夹层半径越大,对水侵量的减小越大,其有效作用时间越长;夹层的作用还同油层的非均质性和开采速度密切相关;有夹层的油藏,开采速度和打开程度可适当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