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74篇 |
免费 | 140篇 |
国内免费 | 20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4篇 |
大气科学 | 183篇 |
地球物理 | 99篇 |
地质学 | 371篇 |
海洋学 | 124篇 |
天文学 | 19篇 |
综合类 | 79篇 |
自然地理 | 4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17篇 |
2022年 | 21篇 |
2021年 | 19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19篇 |
2018年 | 20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22篇 |
2015年 | 22篇 |
2014年 | 40篇 |
2013年 | 30篇 |
2012年 | 30篇 |
2011年 | 32篇 |
2010年 | 49篇 |
2009年 | 42篇 |
2008年 | 36篇 |
2007年 | 39篇 |
2006年 | 46篇 |
2005年 | 37篇 |
2004年 | 40篇 |
2003年 | 27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14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26篇 |
1998年 | 26篇 |
1997年 | 46篇 |
1996年 | 36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22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18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3篇 |
1977年 | 3篇 |
1959年 | 2篇 |
1958年 | 2篇 |
1957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用一个全球谱模式作数值试验,研究了1979年6月中旬一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进的中期天气过程中热带西太平洋地区理想热源的作用。结果表明:理想热源的作用大约在4天以后可以影响我国东部的副热带高压和中高纬度的环流;理想热源在热带洋面上产生的扰动首先沿副高南边的东风气流向西北方向传播,到中纬西风带后分为两支,一支继续向西北方向传播,另一支转向东北偏东方向传播,两支扰动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环流的变化。 相似文献
22.
23.
多宝山超大型铜矿床的成矿构造环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多宝山超大型铜矿床是我国典型的斑岩型矿床,主要产出于多宝山组岛弧建造和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中,成矿年龄为292~283Ma。根据地球物理异常及大量的基性和超基性岩体,以及通过对比两侧的岩石圈结构、古生物、结晶基底、成矿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认为黑河一嫩江是一条重要的构造边界带,它是兴安和松嫩地块在早石炭世拼合、碰撞、造山隆起形成的。多宝山超大型铜矿床就是形成于两板块碰撞后隆起抬升构造环境的斑岩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24.
25.
近距离铁磁性物质干扰(农田耕作、基建等)、直流供电干扰(高压直流输电、地电阻率观测等)是地磁场地面观测的主要干扰方式。在滦县地震台布设地磁场井下观测系统,检验井下观测的抗干扰效果,结果发现,地磁场井下观测可抑制近距离铁磁性物质干扰,但无法抑制直流供电干扰(可通过避让一定距离解决),该分析结果为未来地震监测手段的选取提供技术参考指标和依据。 相似文献
26.
近年来,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加剧了区域地下水水质恶化。为了解新疆北部平原区地下水水质时空变化特征,文章以平原区的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昌吉回族自治州、阿勒泰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塔城地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石河子市等8个地区(州、市)的地下水水质变化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平原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典型区石河子市地下水水质年内变化及年际动态、分别对比了平原区边缘、过渡带和中心2003年和2011年共51组原位取样点水质指标数据。结果表明:新疆北部平原区地下水化学类型与含油盆地有类似的规律,在边缘主要为HCO3 Ca,到中心过渡为HCO3 Na;典型区(石河子市)地下水质10月优于4月,2001-2010年地下水水质呈恶化趋势;地下水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面积占统计总面积的百分数由2003年的79%降至2011年的64%。得出了新疆北部平原区具有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空间分带性、8年来除昌吉回族自治州部分地区外地下水水质变差、平原区中心地下水水质变差幅度最大的结论。讨论了典型地区(州)地下水水质类别变化特征及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机井混层取水、工业活动和农业活动、开采量增大等),提出了地下水水质改善与污染防治对策(控制点源的排放、加强地表水污染的防治、防止农业面源污染、分层开采地下水、重视地下水水质动态监测等)。 相似文献
27.
黄土地基浸水后的湿陷变形对黄土地区的工程建设具有重大影响,但以往研究对深厚黄土地基土浸水过程的湿陷特性及其土压力变化规律研究不够充分。以中兰铁路兰州新区南站某场地为例,开展现场浸水试验,对深厚湿陷性黄土场地的地表位移及地基深层湿陷变形进行监测,同时埋设土压力盒,对浸水湿陷过程中地基土的竖向土压力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该深厚黄土场地最大湿陷下沉量在150 cm左右,浸水范围10 m以外的地表基本不发生湿陷下沉;(2)根据深层沉降测试结果可知,0~15 m深度范围内该黄土地基为强湿陷土层,湿陷量达到120 cm左右,占整个场地湿陷量的80%以上,24 m深度以下地基土不发生湿陷,为非自重湿陷土层;(3)根据土压力监测分析,15 m深度以上的地基土浸水后土体结构完全溃散,测试得到的土压力即为上覆土体的自重压力,15 m深度以下的土体浸水后虽产生一定的湿陷下沉,但土体结构未发生完全破坏,对上覆自重荷载仍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研究结论可为中兰铁路后期工程及兰州新区的建设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8.
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基地,也是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方针和从“九五”开始,更加重视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西北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能源基地和有色金属基地。矿业在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有主体地位,起着重要战略作用。 相似文献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