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9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63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21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利用黑龙江(漠河江段)的1971~2004年开、封江日期资料,分析黑龙江开、封江日期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子。通过分析表明,黑龙江开江日期1971~1987年呈偏晚趋势,1987~2000年呈偏早趋势,并存在3~5年的周期;黑龙江封江日期1971~1982年呈偏早趋势,1982~2000年呈偏晚趋势,并存在5~7年的周期。由影响因子分析知,3月欧亚纬向环流平直时,开江日期易偏早;10月副高西伸脊点偏东、副高面积小、副高脊线位置偏北时,封江日期易偏早。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62.
近40年黄河中游径流情势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蕊  夏军 《水文》2007,27(5):74-77
20世纪60年代以来,黄河中游地区一系列大规模人类生产活动如引水灌溉、水土保持等,使得黄河中下游的径流情势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经历了较大的变化,造成流域水土流失、生态恶化和经济损失严重。本文以黄河中游的岔巴沟流域为例,研究了1959~2000年黄河中游地区人类活动对径流情势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域径流在1978年受到水土保持活动的显著干扰,年径流量减少了30%以上,且径流年际、年内变化均有所减小。此外,流域径流情势随淤地坝有起有落的发展过程出现了一系列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63.
平面四孔六边形格网系统编码运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蕊  贲进  杜灵瑀  周建彬  李祝鑫 《测绘学报》2018,47(7):1018-1025
全球离散格网系统是支持多源地球空间信息融合处理的新型数据模型。六边形格网系统具有优良的几何属性,相关研究已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单元层次关系描述与编码方案设计是其研究难点。本文根据平面四孔六边形格网系统结构特点,设计“格点四叉树”层次编码结构,定义编码运算并归纳运算规律,据此实现二维直角坐标与单元编码的相互转换。与同类成果相比,格点四叉树从原理上克服了奇(偶)分层编码、单元中心与顶点混合编码导致的诸多缺陷,且编码运算规律简明,易于算法实现。试验结果表明,格点四叉树编码加法运算的效率约是PYXIS的6倍、HQBS的5倍;直角坐标转换到编码的效率约为HQBS的5倍,编码转换到直角坐标的效率约为HQBS的3倍。  相似文献   
64.
全极化微波辐射计对环境参数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蕊  严卫  史顺文  陆文 《遥感学报》2015,19(3):375-390
为衡量全极化微波辐射计各通道对不同环境参数的探测能力,在构建全极化微波辐射传输正演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敏感性分析的方法,在固定背景场条件下,对全极化微波辐射计不同频率、各极化通道亮温对海面风速、海面风向、海面温度、大气水汽含量和云中液态水含量等重要环境参数的敏感度进行了分析和量化计算,对正演模型仿真亮温、星载全极化微波辐射计Wind Sat实测亮温相对于真实背景场参数、NCEP分析场资料和TAO/TRITON浮标实测海面风场数据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验证了全极化微波辐射计对海面风场的观测能力,衡量了上述重要环境参数对星载全极化微波辐射计各通道的单独影响程度,为中国自主研制全极化微波辐射计时通道指标设计、环境参数反演通道选取及算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65.
致洪暴雨预报模型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通过普查、分析黄河花园口站洪峰流量大于等于4000m^3/s的黄河中游8次洪水过程,着重分析了洪水过程中小花间区域致洪暴雨发生前的天气学特征,归纳出造成小花间洪水过程的天气形势主要有鞍型场和台风倒槽两大类型,并建立了相应的500、700hPa高度场模型和热力、水汽条件诊断模型及动力条件物理量诊断模型,并采用相似离度进行人型判别。该预报模型在2003年预报业务试验中,对黄河秋汛期间发生在小花间区域的致洪暴雨过程进行了较为成功的预报。  相似文献   
66.
杜灵瑀  马秋禾  贲进  王蕊 《测绘学报》2019,48(6):791-800
格网系统是一种多分辨率栅格数据结构,在多尺度地理空间数据组织、处理和分析中应用广泛.六边形格网系统具有重要几何特性,相关研究已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格网层次关系描述及计算是研究难点之一.本文引入复进制数理论,通过间隔层次格网单元隶属关系,建立平面四孔六边形格网系统数学模型,据此提出等效编码方案,定义编码运算并归纳运算规则,设计编码索引、编码与笛卡儿坐标互换算法.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编码方案与同类成果相比具有结构对称性,可显著提高编码操作效率,具有实际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67.
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利用流式细胞仪从细胞生长、细胞大小、细胞膜完整性、酯酶活性等方面分别研究了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nutum)滤液提取物对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和盐藻(Dunaliella salina)为期6 d生物培养过程中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三角褐指藻滤液乙酸乙酯提取物对东海原甲藻表现出强烈的生长抑制作用,荧光检测显示,其能刺激细胞体积的增大,导致部分藻体细胞膜受损,酯酶活性在短时间内增强,随后受到显著抑制。而提取物对盐藻的生长抑制并不明显,盐藻细胞体积没有受到影响,细胞膜保持了高度完整,酯酶活性在第6天时才受到抑制作用。以上分析表明,东海原甲藻对三角褐指藻滤液乙酸乙酯提取物更加敏感,特殊的细胞内部结构特征有利于化感物质进入东海原甲藻的体内,直接导致藻细胞的死亡。化感物质引起的不同的生理响应中,酯酶活性指标具有更好的敏感性,是在环境压力下生物自我保护的一种应急方式。  相似文献   
68.
北京西山地区分布着大量的髫髻山组火山岩,区域上髫髻山组被东岭台组角度不整合覆盖。西山地区火山岩样品的主要氧化物含量变化范围比较大,如: SiO2=51.94%~77.30%,Al2O3=12.85%~19.17%,Na2O=1.65%~5.82%,K2O=0.83%~4.52%,Fe2O3 =0.95%~9.30%,CaO=0.13%~7.08%,且主要氧化物的含量与SiO2具有线性相关关系。同时,这些火山岩具有LREE富集、HREE明显亏损、Eu异常不明显、高的Sr,Ba 含量和Sr/ Y,La/Yb 比值等特征。火山岩的钕同位素成分变化大,且相当富集(εNd=-11~-17),都分布在古老下地壳和富集地幔之间, 因此推断北京西山地区髫髻山组火山岩和东岭台组火山岩的形成与富集地幔起源的基性岩浆与古老下地壳组分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9.
在f/2全营养培养条件下,采用共培养以及滤液交叉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之间的竞争作用,结果表明: 微小亚历山大藻指数生长后期的无藻细胞滤液对中肋骨条藻的生长没有抑制作用,但中肋骨条藻滤液明显抑制了微小亚历山大藻的生长,且抑制作用随着中肋骨条藻滤液比例的增大而增大,他感作用是影响这两种微藻间竞争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向培养基中添加自他感物质标准品15S-hydroxy-5Z,8Z,11Z,13E,17Z-eicosapentaenoic acid (15(S)-HEPE)考察其对中肋骨条藻自身以及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的影响,发现15(S)-HEPE在中肋骨条藻滤液中并不是能够抑制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的他感物质,今后应进一步深入分析中肋骨条藻释放的抑制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的他感物质。  相似文献   
70.
夏季南亚高压的一组环流指数及其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用NCEP/NCAR100hPa月平均位势高度场再分析资料定义了6、7、8月逐月南亚高压的面积(S)、强度(P)、中心位置(λc,φc)3种环流指数,求出了它们1948-2007年的60a序列。用它们对夏季南亚高压气候及异常特征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南亚高压6月气候强度最弱、面积最小,中心位于尼泊尔西南边界;7月最强、最大,中心位于巴基斯坦北部;8月较7月略减弱、减小,但较6月强、大,中心位于印度北部。(2)南亚高压各月强度、面积异常作年际准同步变化,故异常分析中P′可代表S′;P′有季内一致性,同年6、7、8月P′同号率达41/60。(3)南亚高压6、7、8月强度的慢变分量小波功率谱在20世纪70年代末前后均通过d=0.05的显著性检验,故P′存在显著年代际变化。(4)南亚高压历年各月的中心位置分布区域作准纬向分布,其经(纬)向延伸范围与该月气候强度成正(反)比;中心位置异常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