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4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质学   18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福建长乐-东山构造带的变形特征及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俊  张建新  王荃 《地质论评》1993,39(1):57-63
福建长乐—东山构造带是我国东南沿海中生代NE向线性构造带的一部分。从西向东分为三个亚带:福清—云霄钙碱性火山岩带(J_3);长乐—东山NE向韧性剪切带(K_1); 平潭—东山变质地体(P_z—J_3)。火山岩带以浅层构造、脆性挤压变形为特征。变质地体为一外来体,以深层构造、多期(即前J,J,K_1)叠加变形为特征,并于J_3末增生到欧亚大陆边缘。韧性剪切带是叠加在变质地体增生带上,为一左行平移简单剪切带。  相似文献   
12.
亚洲大地构造的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一、引言 最近作者用板块构造观点编制了一幅八百万分之一的亚洲大地构造图。从这幅图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亚洲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它并非从古以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大陆块,而是由于地壳长期以来分离聚合演化的结果。板块构造在地球上开始于什么时候,目前尚无定论。亚洲大地构造图的编制,主要是从显生宙初期开始的。  相似文献   
13.
龙首山古裂谷带及河西走廊的大地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雪亚  王荃 《地球学报》1993,14(2):1-14
本文基于沉积建造及岩浆岩的研究,确定龙首山是阿拉善地块南缘的古裂谷带。裂谷型建造以中-晚元古带的墩子沟群和韩母山群为代表;岩浆岩组合则是富含Bi—Cu矿产的超镁铁岩及镁铁岩。河西走廊可分为东西两段;东段是阿拉善南缘的造山带,由永昌—武威冒地斜和冷龙岭—古浪优地斜2个单元构成;西段是祁连造山带北祁连优地斜的一部分。二者分别属于2个古板块,其间的缝合线位于高台至民乐一带。笔者在该区(包括祁连山)共识别出7个构造—地层地体,其中1个具外来属性,其余均为增生地体。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内生成矿与板块构造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引言成矿规律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出有用矿产的空间分布和成矿时代,以便有目的地部署普查勘探工作,用较少的投资获取最大的找矿效果。建国三十年来,出露于地表或埋藏较浅的矿床多数已经发现并被开发利用。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进一步满足我国社会主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中部中朝与西伯利亚古板块间缝合线的确定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据笔者近年的研究,发现中朝古板块与西伯利亚古板块的最后碰撞带,并不象前人设想的位于西拉木伦河谷地区,而是位于其北约60 km的林西县八棱山至克什克腾旗的黄岗梁一线,向西可延至苏尼特右旗。缝合线与该区一复背斜构造的轴部一致。沿线有两条并列产出的蛇绿岩带,均侵位于早二叠世晚期的复理石建造中。二者间距约500m。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内蒙古中部的古板块构造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基于近年的研究,笔者认为内蒙古南部华北地台北缘有二条东西走向的元古代裂谷带,并分别沉积了泻湖相或浅海相的渣尔泰群和白云鄂博群。白云鄂博群中部炭质白云岩中铅的同位素年龄为1500Ma。沿二裂谷带在阴山和燕山零星出露一系列碱性火山岩和侵入体。裂谷带以北的古生代造山带中,识别出6条蛇绿岩带,以及至少5个增生地体。介于西伯利亚和华北二地台间的古生代洋盆,因多次向两侧陆缘带俯冲,终于在二叠纪晚期导致华夏古陆与安加拉古陆的碰撞。其间的缝合线位于林西至索伦敖包一带。内蒙古及其邻区大地构造演化的研究表明,西伯利亚地台南缘与中新生代的亚洲东部陆缘甚为相似,而华北地台北缘则与北美的科迪勒拉山系大体相似。从华北与西伯利亚的分裂到二者的重新拼合构成一个巨大而完整的威尔逊旋回。  相似文献   
17.
王荃  刘雪亚 《地质论评》2010,56(3):329-338
湖北省武当山—随州—枣阳一线存在一呈北西西走向的镁铁质岩浆岩带,长约390km,宽40~100km。其中超镁铁质岩14处,超镁铁质、镁铁质杂岩21处,镁铁质岩250处,出露面积689km2。自上世纪开展1∶20万区调工作迄今,已出版的成果资料一致认为,这些岩体是镁铁质岩浆沿深大断裂侵入而成。笔者等于2005年随机选择了丹江口和随州境内两条地质调查路线,在实地详细观察了35个大小不一的岩体,证实该岩浆岩带的岩体都不是镁铁质岩浆就地侵入形成,而是众多外来的镁铁质岩块与武当山群和随县群浅变质浊积岩共同构成的混杂岩带。这一论断的具体根据为:邻接岩块的围岩普遍不存在热变质;围岩的纹理、层理及韵律层理均有完好保留;岩块边部并无冷凝边及结晶变细现象;岩块内部的相带及条带状构造与岩块的外形无关,并可常见造岩矿物之结晶条带被接触界面斜截;岩块中穿插有不规则状石英脉体及斜长花岗岩脉,但二者从不侵入围岩,这表明,岩块形成时代早于围岩;一些大、中型岩体都不是单一侵入体,而是许多中、小型岩块的集合体;在岩块内部从来未见到围岩捕虏体。从岩块的岩石化学分析结果看出,调查区内的镁铁质岩均属拉斑玄武岩系列,相当于蛇绿岩套中的堆积杂岩,是古洋脊或边缘海盆扩张脊的产物。据此可以断定,此混杂岩带所在的武当山—大悟山地体,具有增生楔的属性。  相似文献   
18.
王荃 《地质论评》1984,30(3):267-269
古地理研究,过去多以固定论的大地构造学说为基础,只考虑地壳的垂直升降运动,很少或基本上不考虑海床及大陆块体的水平运动。自板块构造理论问世后,从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国外古地理研究就多采用活动论观点,应用大量的古地磁、古气候、古生物区系及板块运动学的研究结果,来恢复各个地质时期的海陆分布。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由于我国板块构造的研究起步较晚,所以到了八十年代,我们的古地理研究有不少人仍然沿用过去的观点或原则。由此而得出的一些结论,有的显然不正确,有的则值得商榷。现仅就古地理研究中的一些原则问题,例如古陆的鉴别,海侵和海退方向的确定以及地层、古生物的分区等,作一简短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王荃 《地球学报》1984,6(3):35-47
<正> 科学领域中的任何一门学科在其发展的历史中,往往存在着以具有重大突破为标志的迅速发展阶段。板块构造学说就是现代地球科学取得最新进展的代表。所以,有人将其称为地球科学的一场革命。板块构造理论创建于六十年代后期,但与其有关的一些思想、概念则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