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5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报道了天津地区首次发现全新世古地震遗迹为震动液化、地震裂缝、地层变形等三种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22.
在以往的地震构造研究中,注重了那些继承活动的断裂带.但在与现今区域地质环境和应力场性质基本保持一致的最近构造阶段,还有正在产生的新断裂带,即新生断裂带.我国华北和西南地区由地震活动揭示出的北东向唐山-河间-磁县和北西向腾冲-耿马-澜沧两条地震带,对应的正是新生断裂带.为示区别,称其为新生地震构造带.以这两条地震构造带为例,从地震活动和地质构造方面论证它们的存在,初步分析它们的特征和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23.
张家口-渤海地震构造带的地壳形变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若柏  顾国华  徐杰  周伟 《地震地质》2004,26(4):586-596
华北北部地区的张家口-渤海断裂带是控制现代强震的一条地震构造带。新近纪以来,在区域NEE向主压应力的作用下,新发育了一系列的NE向构造活动带,与张家口-渤海断裂带组成1组共轭的剪切破裂系统,控制了近代强震的发生。文中主要探讨了这条断裂带的地壳形变特征。长趋势GPS地壳形变图像反映了这条活动断裂带相对完整的左旋走滑活动。分期的地壳形变图像揭示了在中强地震前,沿该断裂带出现一系列的NE向梯度异常带,分别指示了唐山-河间、三河-涞水以及延怀-山西地震构造活动带的活动,表明了沿张家口-渤海断裂带出现了中强地震的中期前兆。研究认为,强震前地壳形变揭示的是深部蕴震层的应变活动信息,而强震之后比较杂乱的图像特征体现了盖层的调整运动  相似文献   
24.
白洋淀流域特殊地貌--撞击成因与相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若柏 《地学前缘》2004,11(2):587-588
(1)白洋淀流域特殊地貌和撞击成因:近年来使用GIS方法在河北平原地区做历史地貌研究时,在白洋淀流域区发现一种特殊的地貌现象,暂称之为“碟形洼地”(图1)。这种奇特的地貌在1926年出版的顺直地形图上显示清楚,使用这种早期的地形图,可以较好地分析原始地貌的特征。结合部分航空照片研究,并利用数字高程模拟的方法(DEM)综  相似文献   
25.
黄河治水和迁徙等问题的争论自古就有。黄河水利史的研究表明,周定王5年(公元前602年)是史载比较准确的第一次黄河大改道,造就了名的禹贡河。而后历经多年的筑堤和治理,一直到东汉年间黄河河道才日趋稳定。北宋年间黄河水患再次大规模发生,河道变迁剧烈,决、溢、徙超过了以往。史载最激烈的东流和北流之争就发生在这时,司马光和王安石都卷入了关于治河方略的争议,最终治河以适应“东流高仰,北流顺下”的新构造活动的条件而结束,实际是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占了上峰。  相似文献   
26.
ResearchondynamicspaternsandparametercharactersofcrustaldeformationfieldbeforeandafterstrongearthquakeSHUOYUZHOU1)(周硕愚)SHUN...  相似文献   
27.
天津地区地面沉降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若柏  孙东平 《地理学报》1994,49(4):317-323
本文应用现代精密水准资料,结合地质、地震资料对天津及邻近地区地面沉降的发展、演化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动态观点初步探讨了由于地面沉降所造成的地理环境条件恶化和灾害问题。  相似文献   
28.
北京地区地壳形变场及其动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北京地区多期精密水准资料进行同网形、同方法和同起算点的平差处理,采用曲面拟合的方法绘制了从60年代至90年代的地壳垂直形变速率图。系统地研究了北京地区30余年的趋势性形变特征和各地震活动时期不同时间段内的地形变特征。其研究成果不仅对地震预报研究而且对理论形变场等地学问题均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9.
黄河北流河道变迁与史前的灾害事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王若柏 《地理科学》2005,25(3):294-298
水利史的研究已经证实,历史上黄河北流的河道以禹贡河为北界,以现行河道为南界,在这一区域内摆动迁徙。黄河北流从未进入河北平原的中-西部的白洋淀流域区。造成河道这种演化特点的主要原因是河北平原基底活动构造等因素的影响。除此之外,另一个尚未探索的原因是远古时代河北平原曾发生过一次规模宏大的陨石雨撞击灾害。撞击的结果壅塞了当时黄河下游河道,形成了白洋淀流域区,最终促成了北流河道演化的基本格局。文章最后推测这一史前的天文-地质灾害可能是"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神话的事实基础。  相似文献   
30.
地震蕴育过程中地壳形变场图象动力学参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硕愚  王若柏 《地震学报》1994,16(3):336-340
地震蕴育过程中的地壳形变场具有分形特征, 分数维随时间而演变。强震发生在降维、减熵和有序化过程之后, 震后维数、熵值和有序度均恢复到正常基准, 反映了地壳形变场由均匀变形-非均匀变形-失稳-均匀变形的过程。分数维、信息熵和有序度可作为地壳形场图象动力学参数使用, 它们定量刻划了变形局部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