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1篇
地质学   49篇
综合类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巴颜喀拉残留洋盆的沉积特征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巴颜喀拉盆地垂向沉积序列表明:盆地于早古生代被动陆缘的浅海基础上裂陷、拉开,泥盆纪贯通,早石炭世洋盆扩展为成熟大洋,晚石炭世洋盆北部开始消减、南部继续扩张,晚二叠世-中三叠世进入残留洋阶段,晚三叠世转化为周缘前陆盆地.三叠纪末完全闭合,盆地自形成到消亡为一个连续的沉积和地质构造演化过程。其主体由早中三叠世深海沉积、典型浊积岩复理石和晚三叠世浅海复理石、风暴岩沉积、海相磨拉石构成,北部零星出露了中二叠世海山型沉积,昆南结合带以北有早中三叠世岛弧沉积。以盆地为中心具有向南北两侧陆块双向相背俯冲的极性特点,东西两端的碰撞造山不迟于晚二叠世。总体反映了古特提斯晚二叠世-中三叠世的残留洋盆性质和主洋域之所在。  相似文献   
22.
东昆仑喀雅克登塔格杂岩体的SHRIMP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喀雅克登塔格杂岩体位于东昆仑祁漫塔格山东南部,由辉长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等岩石类型组成,具有典型的岩浆混合特征.通过对杂岩体中辉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的锆石进行SHRIMP测年,分别获得403.3±7.2 Ma和394±13 Ma两个极为接近的岩浆锆石年龄以及1 116 Ma的继承锆石年龄.锆石形态学特征显示辉长岩和二长花岗岩中锆石的大致结晶温度分别为850~900℃和600~850℃,提供了杂岩体形成的深度信息.测年结果为研究东昆仑造山带的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资料.  相似文献   
23.
宗务隆构造带是近年来发现的重要的锂铍成矿带,锲墨格山地区隶属宗务隆构造带东段.本次通过对宗务隆构造带锲墨格山地区含绿柱石花岗伟晶岩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含绿柱石花岗伟晶岩脉以高硅、钙碱质和高分异以及低铁、镁、钙和钛为特征,属强过铝质花岗伟晶岩.微量元素特征上,样品明显富集R b、N b、Ta等元素,而亏损Zr、Hf、Th、Ce、Y、Yb等元素;且稀土元素总量较低,具轻稀土元素富集,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Ce呈负异常,Eu为正异常特征,显示出岩浆演化晚期高度分异特性.锆石U-Pb年龄显示,绿柱石花岗伟晶岩锆石结晶年龄为229.5±1.3 Ma.综合研究显示,花岗伟晶岩主要形成于中-晚三叠世,是宗务隆地区构造体制由挤压转换为伸展背景下,造山过程处于相对稳定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24.
张新远  李五福  王秉璋  刘建栋  李善平  王春涛  李积清  曹锦山 《地质论评》2022,68(5):2022092016-2022092016
本文以松潘—甘孜造山带东南段香卡日瓦岩体和珍秦岩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 Pb年代学及Lu—Hf同位素研究,探讨了岩石成因和构造意义。结果表明:香卡日瓦岩体和珍秦岩体岩性分别为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花岗闪长斑岩,岩石SiO2含量为65. 45%~70. 04%、Al2O3含量为15. 30%~16. 69%、K2O/Na2O为1. 10~1. 56,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铝饱和指数A/CNK介于1. 04~1. 11之间,显示弱过铝质特征。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图上表现出相似的曲线特征,总体表现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Eu负异常的“V”型右倾特征。岩石明显富集Cs、Rb、Ba、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两个岩体的锆石n(206Pb)/ n(238U)加权平均年龄在217. 9~216. 3 Ma之间,指示为晚三叠世岩浆作用的产物;锆石Hf同位素初始值n(176Hf)/ n(177Hf)为0. 282453~0. 282543,εHf(t)值为-6. 84~-3. 50,相应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 48~1. 69 Ga,暗示源区可能为古老地壳。综合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区域相关研究,认为香卡日瓦岩体和珍秦岩体形成于晚三叠世后碰撞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25.
青海三江北段治多地区开展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显示该地区大面积出露的侵入岩的形成时代主要为晚三叠世,治多县东北部巴颜喀拉岩区内花岗闪长岩单颗粒锆石U-Pb法年龄为(212.38±7.1)Ma,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196.8±0.3)Ma:治多西南部分布于金沙江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内石英闪长岩的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215.4±0.8)Ma。通过岩体地质特征、岩石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点可以初步确定这些地区晚印支—早燕山阶段花岗岩形成于后碰撞阶段,岩浆具有多源区特点,形成可能与岩石圈的拆沉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6.
造山后脉岩组合与内生成矿作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造山带大规模花岗质岩浆活动之后往往有一期区域性脉岩产出,被称为岩基后岩墙群。这类脉岩具有近同时形成、宽成分谱系和小体积的特点。根据太行山、燕山、东昆仑山、天山等造山带的观察,这类脉岩可以划分成煌斑岩质、玄武质、闪长质(安山质)、花岗闪长质(英安质)和花岗质(流纹质)等5组。前人大多偏重于研究其中基性部分,因而常常将其与大陆裂解相关基性岩墙群混为一谈。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虽然同组脉岩不同样品之间可能存在演化关系,不同脉岩组之间很难相互演化。结合近年来有关岩浆过程速率的研究成果,推测这些脉岩是原生或近原生岩浆固结的产物。这意味着区域地温曲线在不同深度同时穿过所有相应原岩的固相线。基于岩浆起源热体制和区域岩石圈岩石学结构分析,笔者曾经指出,这样的岩浆产生条件要求造山带岩石圈拆沉作用。因此,这类岩墙群的形成是区域构造应力场由挤压向伸展转换阶段的产物,可以用来标定造山过程的结束,因而称其为造山后脉岩组合。进一步对比分析表明,这类脉岩组合分布非常普遍,是地球上业已发现的三类区域性岩墙群之一。尽管如此,基于热传递速率的分析,造山后脉岩组合的形成还应当伴随大规模流体活动。由于深部流体中成矿元素的浓度强烈依赖于压力,新的岩石成因模型意味着造山后脉岩组合与成矿作用相伴生。野外检验表明,可以基于露头观察识别成矿流体的通道和成矿元素大规模堆积的场所。因此,造山后脉岩组合不仅可以用来标定区域造山过程结束的时间,也是区域找矿预测的有效标志。  相似文献   
27.
系统论述了昆秦接合部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的特征,应用非史密斯地(岩)层体构造岩片(块)四维裂拼复原原理解剖了羊曲—赛什塘—苦海构造混杂带,提出该构造带为晚华力西期—印支期扬子陆块与柴达木陆块近东西向汇聚过程中形成的陆缘俯冲增生杂岩楔,并对其组成、结构、演化过程等做了初步的总结。  相似文献   
28.
祁漫塔格构造带是东昆仑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青藏高原北部早古生代汇聚板块边缘地质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祁漫塔格构造带在早古生代通常被认为是弧或弧后盆地,但其早期形成阶段的地质记录尚未报道,初始俯冲的时代也有待进一步限定.本文选择了祁漫塔格东段拉陵高里河地区祁漫塔格群火山岩和闪长岩进行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学...  相似文献   
29.
青藏高原东北缘茶卡北山地区发现了伟晶岩型Li-Be矿床,然而该地区尚未发现与成矿相关的花岗岩类侵入体,这也制约了成矿规律研究与成矿预测的开展。本文报道了茶卡北山地区新识别的阿斯合塔花岗岩的锆石、独居石U-Pb年龄、全岩地球化学、锆石Hf同位素、全岩Nd同位素资料。阿斯合塔岩体由黑云母花岗闪长岩、黑云母花岗岩和含石榴子石花岗岩组成;含石榴子石花岗岩锆石206Pb/238U年龄分散分布,主要介于248~232Ma,独居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43.0±1.1Ma和246.3±1.0Ma。岩石具高SiO2(76.56%~77.70%)和K2O+Na2O(7.81%~8.50%),低Fe2O3T(0.50%~0.73%)和MgO(0.003%~0.072%)的特征,分异指数(DI)为94~96,铝饱和指数(A/CNK)为0.98~1.09,为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  相似文献   
30.
王秉璋  陈静  罗照华  陈发彬  王涛  郭贵恩 《岩石学报》2014,30(11):3213-3228
祁漫塔格地区是青藏高原北部最重要的多金属矿集区,晚二叠世-早侏罗世岩浆作用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以祁漫塔格东段为研究区分析讨论了祁漫塔格及临区晚二叠世-早侏罗世花岗岩特点,从晚二叠世-早侏罗世可以识别出4个阶段5个花岗岩组合.(1)晚二叠世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组合与偏铝质-弱过铝质钙碱性系列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组合,LA-ICP-MS U-Pb年龄在252.0~258.5Ma,普遍含暗色铁镁质微粒包体;(2)中三叠世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组合,LA-ICP-MS U-Pb年龄在226.9~238.6Ma,富含暗色铁镁质微粒包体,为偏铝质-弱过铝质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Sr含量一般在400×10-6~537×10-6,δEu在0.67~0.95;(3)晚三叠世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组合,LA-ICP-MS U-Pb年龄在211.7~214.1Ma,为偏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Sr含量一般在341×10-6~515×10-6,δEu在0.69~0.95之间;(4)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正长花岗岩组合,LA-ICP-MS U-Pb年龄在199.5~204.4Ma,为偏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Sr含量在54×10-6~195×10-6.晚二叠世花岗岩组合为大陆边缘弧火成岩构造组合,与古特提斯洋俯冲相关;中三叠世花岗岩组合出露面积巨大,构成了印支期北昆仑岩浆弧的主体,形成于俯冲-碰撞转换阶段,与俯冲岩石圈板片的断离相关,这一事件在东昆仑具有普遍意义,是东昆仑造山带最具规模的地幔物质注入与壳幔岩浆混合事件,晚三叠世花岗岩组合形成于后碰撞阶段,是加厚陆壳底部幔源玄武质岩浆底侵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