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36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31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51.
提出了一种基于频谱能量的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地物识别方法。首先将预处理后的典型地物的遥感图像通过傅立叶变换从空间域转变到频率域,然后用位于频谱中心的一个矩形窗口提取频谱图上对能量贡献起主导作用的低阶频谱能量系数作为目标识别的主要特征值,并利用该特征值结合SVM分类方法对目标地物样本进行识别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每种地物样本均获得了较高的识别结果,总体精度达到了88.96%。  相似文献   
52.
吴桂平  肖鹏峰  冯学智  王珂  黄秋燕 《测绘学报》2011,40(5):587-591,609
从图像信号的能量角度出发,探讨一种基于频谱段能量的高分辨率遥感图像边缘检测的方法。该方法采用滑动窗口傅里叶变换和频谱能量分段叠置的手段,将含有噪声的图像信号分解到不同的频谱段中,然后根据直流中心频谱段图像良好的噪声抑制特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高阶频谱段能量对图像边缘特征的贡献作用,将3×3的滑动子窗口中频谱半径为1~1.5范围内的频谱能量系数进行求和叠置,并量化至0~255的灰度范围,得到最终的边缘检测图像。试验结果表明,基于频谱能量所检测出的图像边缘特征响应较为显著,视觉效果尚可,并且具有特定方向上的边缘检测能力。  相似文献   
53.
本文应用建筑结构分析法研究塔河油田一区三叠系下油组砂体内部建筑结构。根据取心井岩心观察识别出12种岩相类型;通过连井剖面对比和测井曲线识别,采用层次分析的思路定义了7级界面;在岩相识别和界面划分的基础上划分出7种结构要素:河道滞留沉积(CHL)、河道充填(CH)、纵向砂坝(LB)、横向砂坝(TB)、落淤层(FS)、越岸细粒沉积(OF)和洪泛平原细粒(FF);建立了砂体建筑结构平面组合模式:平面以河道充填(CH)和砂坝(CB)为主。  相似文献   
54.
基于问卷调查获取的万份调查数据,构建了以通勤时间/距离为基础数据的职住分离度量模型,即基于频数分布法的通勤时间/距离和基于不同时段/区段范围内居民分布结构的"职住分离强度指数".根据上述判别模型与计算结果,发现:①各样本区居民通勤时间普遍增加,城市外围区轨道交通沿线居民通勤时间多数集中在40分钟以上,自购居民的通勤时间...  相似文献   
55.
针对测绘领域中函数模型为非线性函数的线性组合的特殊结构,本文提出了基于Moore-Penrose广义逆和立体矩阵的可分离非线性最小二乘解算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变量投影算法消除可分离非线性模型中的线性参数,将包含两类参数的原非线性优化问题转化为仅含有非线性参数的最小二乘问题。然后,基于Moore-Penrose广义逆矩阵的微分和立体矩阵理论计算最小二乘目标函数的一阶导数,进而采用非线性优化的LM方法求解非线性参数的最优估值。最后,根据最小二乘方法求解线性参数的最优估值。通过指数函数模型拟合和机载LiDAR全波形参数求解试验与传统参数不分离优化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基于Moore-Penrose广义逆和立体矩阵的可分离非线性最小二乘解算方法对待求参数初值依赖性低,同时避免了迭代过程中线性参数导致的病态问题,算法稳定性好,为测绘领域中可分离非线性最小二乘问题的解算提供了一种思路,也拓展了可分离非线性最小二乘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56.
陈镔捷  叶扬  林溢  游诗雪  邓劲松  杨武  王珂 《遥感学报》2022,26(5):1027-1038
PM2.5作为指示环境质量的重要因子之一,不仅影响着灰霾天气的发生,还与公众健康息息相关,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尽管PM2.5地面观测站点在不断地扩张,其覆盖范围依旧有限,难以反映全域PM2.5浓度的时空异质性。本研究运用卫星遥感气溶胶光学厚度数据,辅助因子除常规的气象因子等以外,还加入了针对中国人民生产生活习惯的农历日因子,提出一种耦合注意力机制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对长三角区域2015年—2020年PM2.5浓度进行了逐日的高精度估算。模型交叉验证结果显示决定系数R2高达0.85,斜率0.86,与地面站点观测值有较高的一致性,优于多元线性回归和随机森林模型。长三角区域PM2.5浓度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PM2.5浓度在空间上呈现北高南低的趋势;季节特征以冬季浓度最高,夏季浓度最低,春秋过渡。此外,长三角区域2015年—2020年整体PM2.5浓度呈下降趋势,其中以上海市最为明显,下降速率为3.30 μg/(m3·a),其次为江苏省(2.65 μg/(m3·a));浙江省与安徽省下降速率都小于2 μg/(m3·a),但由于安徽省PM2.5浓度远高于浙江省,提升空间更大,需要更多的关注。综上所述,利用卫星数据结合本研究提出的方法能弥补地面观测站点的不足,获得高精度全域PM2.5浓度时空分布特征,从而更科学地指导相关政策的规划与落地。  相似文献   
57.
储层裂缝对改善致密砂岩和碳酸盐岩等低渗透储层以及致密砾岩、火成岩、泥页岩等非常规低渗透储层的物性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总结近年来储层裂缝的相关研究进展,对储层裂缝的多种识别和预测方法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储层裂缝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结果表明:储层裂缝的识别技术是点(岩芯、薄片)、线(测井)、面(相似地表露头区)、体(地震资料)和时间(生产动态资料)组成的多维综合体系;储层裂缝的定性预测主要是根据裂缝与构造部位和岩性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预测方法包括井间直接插值法、曲率法、能量法与岩石破裂法(二元法)、地震法、分形分维法、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法和多参数判据法等,每种预测方法各有其优势与不足,因此,需要综合多种方法才能实现储层裂缝的有效预测;储层裂缝研究的关键问题包括裂缝分布预测与精细表征、裂缝动态参数和裂缝三维地质建模等方面。最后,在油气田勘探开发中进行储层裂缝预测及建模等工作时,应以明确储层裂缝的成因、演化及主控因素为基础。  相似文献   
58.
为研究澜沧江源区水文气候变化特征,采用线性回归拟合分析方法、M-K非参数检验法对1960—2010年间澜沧江源区的水文气候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计算了各季节气温变化对年气温变化的贡献量,并基于Pearson相关分析法和贡献率的计算讨论了降水量和气温对径流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澜沧江源区年平均气温和各季节平均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冬季的增温对年平均气温增加贡献最大(38%)。澜沧江流域源区年降水量无明显增减趋势,但春季降水量显著增加。澜沧江流域源区年径流量未呈现显著变化趋势,冬季和春季径流量呈现出显著的增加趋势。年际尺度上,径流量的主控因素是降水量,降水量对径流量年内变化的影响主要发生在降水相对丰沛的6—10月份;冬季和初春季节气温上升对径流量的改变存在一定的影响,且气温的贡献率要比降水的贡献率大,原因是气温升高加剧研究区内冰雪的消融,进而导致澜沧江源区的径流增加。  相似文献   
59.
“3S”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及其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全球定位技术("3S"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现状及不足,并对其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60.
川藏铁路加查至朗县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形地貌复杂、构造活动强烈,是我国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育密度大、危害严重。在资料收集和遥感解译的基础上,对川藏铁路加查—朗县段的地质灾害进行野外调查,在铁路线两侧各5 km约780 km2范围内发现了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共139处,沿雅鲁藏布江断裂带新发现拉岗村高速远程滑坡和日阿莫大型滑坡,并研究了该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和形成机理。调查结果表明:在雅鲁藏布江断裂对区域地貌和岩体结构控制作用下,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沿断裂带呈带状密集分布是该区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的主要特征之一,约有53%的崩塌滑坡滑动方向垂直于断裂走向,30%的崩塌滑坡与断裂带走向近于平行;在地壳强烈隆升和河流侵蚀作用下,雅鲁藏布江宽谷段和峡谷段的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具有明显差异;断裂活动特别是断裂剧烈活动诱发地震导致该区具有高速远程滑坡发生的背景,如拉岗村高速远程滑坡;在断裂活动、降雨、人类工程活动等内外动力耦合作用下该区地质灾害形成机理更加复杂,部分滑坡稳定性差且多次发生活动,给该区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和防灾减灾造成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