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34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21.
强地震前水汽中长期异常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川西及其邻近地区为例,研究了在强震孕育中长期阶段水汽含量的时空动态特征。通过对2008年汶川8.0级地震、1976年松潘强震群和2010年玉树7.1级地震的分析,发现在川西及其邻近地区的强地震孕育过程中,水汽含量异常频度会出现先下降,然后快速上升的现象。下降开始时间较早,出现在震前10a以上,持续9a以上,属中长期异常信息;而快速上升则发生在震前4a内,属中短期异常表现。地震前水汽含量异常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岩层中裂隙、孔隙的开合、地下流体的运动和地热能的变化,影响地面温度和潜热交换的分布所致。  相似文献   
22.
数字地质调查RGMap(RGMapGIS和MEMapGIS)系统是目前应用于我国地质矿产资源调查数字化专用软件系统,在基础地质填图、矿产资源评价领域得到推广使用,笔者应用RGMapGIS系统集成的综合数据处理模块对物化探勘查获取的测点信息数据进行相关方法数据处理,并编制了物化探成果图件。  相似文献   
23.
铁是海洋沉积物中重要的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之一,是早期成岩过程中地球化学循环变化的重要动力因素。早期成岩过程中,表层沉积物中铁氧化物的赋存形态主要可分无定形(弱晶型)铁氧化物和晶型铁氧化物,且前者的含量主要决定着沉积物中铁氧化物的还原活性;铁氧化物可以通过与硫酸盐还原产生的硫化物反应进行还原,还能在铁还原菌的参与下被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质还原,沉积物中活性铁含量、有机质含量、沉积速率、植物根系导氧作用及底栖生物的扰动均能对铁还原率造成影响。早期成岩过程中可以形成黄铁矿,形成机理主要有:1)沉积物中先前形成的硫复铁矿(Fe_3S_4)等前体物质通过加硫反应形成;2)硫过饱和的球粒胶体通过脱水、成核、结晶以及聚合作用而成单个草莓状黄铁矿或初始自行黄铁矿微晶成核、生长、聚集、固化的小型黄铁矿微球团并入更大的胶体状黄铁矿结核、草莓状黄铁矿分组,从而形成黄铁矿集合体;黄铁矿化度(DOP)可作为区分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的指标。对铁同位素的研究表明,异化还原作用(DIR)过程中产生的铁同位素值偏低;页岩中黄铁矿的铁同位素在2.3Ga附近发生的突变反映了第一次大气氧气增高事件。磁学参数对铁相变化具有良好的反应,环境磁学在早期成岩过程研究中的应用,有助于快速划分铁还原带、研究环境中重金属循环行为。  相似文献   
24.
借助于“黄河流域水资源模拟模型“,采用长系列模拟方法计算了龙羊峡水库兼顾中下游供水的效益。初步研究表明,龙羊峡水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中下游用水,特别是在枯水年能够有效减少干流缺水,虽然这是以上游梯级发电效益减少为代价,但代价甚微。  相似文献   
25.
徐新  王煜  朱炳玉 《新疆地质》2004,22(2):125-130
斜切中亚的帕米尔一阿尔泰滑移构造带向南延伸,可与恰曼转换断裂系统相接,影响其两侧表层断裂构造格局、中新生代盆山演化、现今地壳变形和地震活动.地球卫星重力异常带在滑移构造带两侧表现出显著的不连续性和系统位移特征,其深部滑移幅度达600km以上.从卫星资料反演计算出的地壳厚度图上可看出,新疆地区地壳厚度比中亚邻区厚4~8hn,岩石圈厚度比中亚邻区厚10-20km,新疆及邻区地震波速层析成像结果提供了不同深度速度结构,在平行于中国西部国界处的10km、30km、50km深处均有NE向速度结构不连续面的反映.  相似文献   
26.
黄河干流水量调配分解协调组合模型的构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黄河干流水量调度工程的特点和管理现状,提出了黄河干流工程非汛期水量调度和河段配水模型构造的原则、目标和大系统分解协调方法,构建了包含上游子系统水库调度模型、三小子系统水库调度模型、河段配水模型和多方案优选模型在内的组合模型。组合模型的特点是开发效率高、灵活性和适用性强、数据流程清楚。提出了组合模型的求解方法。初步应用验证了组合模型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7.
南秦岭勉略带北光头山花岗岩体群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31,自引:15,他引:31  
南秦岭勉略带北部花岗岩体从闪长岩到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变化,反映了钙碱性岩岩石组合特征,矿物组成以长石、石英、黑云母和少量角闪石为主,副矿物有锆石、磷灰石、磁铁矿和榍石,岩石化学上它们相对高K、Sr,Zr/Y比值较高,富集LEE和LILE,贫化HFSE,与后碰撞富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特征一致。此外,它们明显亏损Nb、Ta,低Y、Yb和有较高的 LaN/YbN和Sr/Y比值,多数岩体发育淬冷岩浆结构的暗色闪长质微粒包体,包体与寄主花岗岩的稀土及微量元素存在明显差异,证明它们是地壳增厚背景下,可能由下部地壳拆沉作用导致的分别来自幔源和下部地壳熔融的二元岩浆混合演化的产物。个别高分异岩体的Fetot/Mg比值高、明显亏损Sr、Ba、Ti、P,呈现了向强分异A型花岗岩过渡的后碰撞富钾过铝偏碱性花岗岩特征。因此,结合西部岩体形成年代早于东部岩体分析,西部形成时代较早偏中基性的含有大量闪长质微粒包体的岩体代表了早期下部地壳拆沉作用的发生,东部形成较晚分异程度高的高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体的出现指示了南、北两大陆块碰撞汇聚后向伸展的转折,而更晚期高度分异的姜家坪富钾花岗岩体的出现则表明秦岭造山带已进入主碰撞结束期的伸展拉张演化阶段,并预示了新的板内演化期的到来。  相似文献   
28.
利用面向对象技术研究开发水量调度决策支持系统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面向对象技术改变了以往软件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的方式,大大提高开发的效率和维护的便利,因此从面向对象技术诞生以来,就在软件系统开发中得到了愈来愈多的应用。利用面向对象技术和可视化编程语言Visual FoxPro和Visual Basic进行水量调度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可以充分发挥面向对象技术的特点和可视化编程语言的长处,缩短开发周期,提高人机交互的友善性和系统的可扩充性,是进行水量调度系统开发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9.
为明晰原型观测、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3种水力学研究方法对水平旋流消能技术的适宜性,基于公伯峡水平旋流洞体型,对比了3种方法的研究成果,得到各方法对不同参数的适宜性。结果表明:3种方法对宏观水流流态、旋流洞壁面压强、消能率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的环状空腔长度与原型观测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进而影响竖井内其他参数的准确性,工程设计中应对其进行必要的修正;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是研究旋流空腔形态和旋流洞内流速的可行方法,能有效克服原型量测技术的局限,且数值模拟研究更具优势;1∶40及以上比尺的模型是研究起旋室通风井通风特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0.
科学控制梯级水库蓄泄过程是减少旱灾损失的重要手段。以减少干旱年份流域缺水量和优化缺水时空分布为目标,构建应对干旱的梯级水库群多时空尺度协同优化调度模型。采用交互式与改进粒子群优化方法,外层寻求多年调节水库旱限水位最优控制,内层优化梯级水库群年内蓄泄过程,实现流域水资源年际调控、年内优化、库群协同、空间协调。以2014年的黄河流域重旱为例,通过模型优化提出2012—2014年龙羊峡水库旱限水位及梯级水库群年内蓄泄过程,结果表明:通过龙羊峡水库旱限水位控制实现跨年度补水,控制各年度缺水率在4.9%~5.7%之间,通过水库群出库过程优化控制不同区域各时段缺水均匀分布,将农业缺水率控制在7.0%~11.0%之间,显著减轻了旱灾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