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45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9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豫陕中-晚元古代沉积盆地(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汝阳群、洛峪群及其相当地层,除本区西南部外,以陆源碎屑沉积为主。这些陆源碎屑沉积均不含任何可资确定沉积环境的化石。  相似文献   
62.
胶东半岛中生代构造演化的几何学和运动学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伟  Michel Faure  王清晨 《地质科学》2003,38(4):495-505,518
据岩石的变质相及变形特征可把胶东半岛分为5个地质单元,其构造几何关系由高至低为:1)板岩——砂岩单元;2)高压片麻岩——石英岩单元;3)大理岩——角闪岩单元;4)超高压变质单元,它经历了超过150km的深俯冲作用并快速折返至地表;5)片理化的混合岩穹隆单元,其为超高压变质单元叠加了混合岩化作用。这些构造单元均经历了相同的变形,具有NW指向的剪切特征。对比大别山构造学的研究结果,这种变形特征代表了超高压变质地体在折返过程中的运动学表现。混合岩穹隆中所残余含柯石英榴辉岩表明了胶东半岛和苏鲁地区具有相同的构造演化过程,烟台——青岛——五莲断裂不是华南板块与华北板块间的缝合带。  相似文献   
63.
大别山北部糜棱岩中石英的高温应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晶  王清晨 《地质科学》1995,30(4):432-435
超高压变质岩的发现导致了人们对大别山构造格架的重新认识。最近的研究表明,超高压变质岩只产于大别山南部(Wang et al., 1992),而北部为古生代岛弧杂岩所占据,晓天-磨子潭断裂即为这些杂岩的北界(Wang et al., 1994)。晓天-磨子潭断裂作为左行走滑断裂已经得到公认,但笔者对该断裂南侧糜棱岩的研究表明,其并非左行走滑产物,而是早期变形的构造形迹。本文旨在分析这些糜棱岩中石英的显微构造,进而揭示其早期构造变形特征。  相似文献   
64.
Being one of the largest gas fields ever discov-ered in the continental exploration of China , theKela-2 gas field in the Tari m basin has become afoundation for the reliable production of gas re-sources for the “West-to-East Gas Transmission”project . The Kuqa depressionis one of the most eco-nomically i mportant oil and gas prospecting districtsin the Tari mbasin, with a giant gas fieldfoundinitsnorthern central area . Many previous studies haveshown that the Paleogene Kuqa depression …  相似文献   
65.
根据对大别山太湖地区1:10000地质填图,以及对榴辉岩的精细的岩石学、矿物成分和P—T条件的研究分析表明,该地区的榴辉岩可分为:高压榴辉岩,高压-超高压榴辉岩和超高压榴辉岩。从高压榴辉岩至超高压榴辉岩,石榴石中钙铝榴石、镁铝榴石组分,多硅白云母中的Si^4+逐渐增加,峰期变质P—T条件则从T=535℃~652℃和P=1.50~2.26GPa,T=625℃~777℃和P=2.41~3.04GPa,逐渐增加到T=767℃-942℃和P=3.49~4.09GPa,显示了区域上的连续变化特征。结合构造几何学的分布特征和榴辉岩的共生围岩,应用石榴石-单斜辉石温度计和石榴石-单斜辉石-多硅白云母压力计,计算建立了一条近于“5℃/km”的地温梯度线和两条T=650℃,P=2.50GPa和T=750℃,P=3.00GPa温度和压力等值线,并将南大别变质块体从南自北分为三个变质单元:高压带,高压一超高压带和超高压带,从而表明该变质块体连续的特征。本次研究建立了三条P—T轨迹,并尝试性地探讨了这些榴辉岩的不同的抬升速率,推测不同类型的榴辉岩在地下40~50km的深度发生了强烈的缩短.“焊接”成一整体缓慢抬升到地袁.从而导致现今榴辉岩的分布状态.  相似文献   
66.
通过对南大别桐城-源潭铺一带榴辉岩的岩石学,矿物化学和 P-T 条件的研究表明,该地区的榴辉岩为典型的高压榴辉岩,其不含任何超高压矿物,石榴石具有良好的自形结构,包含大量的早期矿物包体,成分变化显示了进变质特征。精确的峰期 P-T 计算显示,榴辉岩的形成温压条件分别为:1.62~2.35GPa,421℃~604℃。研究结果表明,桐城-源潭铺一带大约250km~2的区域属于高压变质块体,周遍为断层所限,以构造岩片形式存在,该高压块体与大别山南部的超高压变质单元相比至少有0.3GPa 的压力差。结合野外观察,推测由于北大别变质穹隆造成了该高压榴辉岩体现今的分布状态。这一新的高压块体的确定对于重新认识大别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格架,以及理解其俯冲和折返的精细过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67.
碎屑沉积是山脉隆升和盆地沉积的直接记录,包括碎屑重矿物研究在内的碎屑沉积物的分析是开展盆山耦合研究的必要手段。对库车坳陷白垩系—第三系砂岩中重矿物含量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应用电子探针技术分析碎屑石榴石和钛铁矿的化学组成,研究表明库车坳陷白垩—第三系源区主要由沉积岩、变质岩和酸性火山岩组成。白垩系砂岩中的石榴石来自西南天山蓝片岩和低级变质岩的比例较大,而第三系砂岩中的石榴石中富铁铝榴石组分,多来自高级变质岩。白垩系砂岩中的钛铁矿多来自变质岩,上第三系砂岩中来自火成岩的钛铁矿比例增加。由此可以认为南天山的大规模隆升和剥蚀发生在第三纪以来,由于它的隆升遮挡了南天山北缘古生代增生杂岩体对库车坳陷的物质贡献,并且随着剥蚀的加深,高级变质岩和火成岩的出露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68.
中新生代库车-南天山盆山系统隆升历史的裂变径迹证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库车河剖面中新生界砂岩中碎屑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测试,得出磷灰石样品可分为3组,分别反映库车盆地边缘或其物源区天山的剥露冷却。对测试数据分析和热史模拟表明,南天山及库车盆地在中新生代经历了3次主要隆升事件,且山盆隆升时间上具有差异性的特点。从142Ma南天山开始隆升,使天山地区从准平原化状态开始盆山分异;96~75Ma为晚白垩世开始的盆地与天山共同经历的区域性隆升;54~30Ma为天山与盆地边缘差异隆升阶段,是盆山边界处盆地基底向天山方向的阶梯式抬升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69.
通过对郯庐断裂带南段桐城地区高压-超高压变质带详细的岩石学和构造学研究,将研究区从空间结构上划分为三个构造单元:上部低温-高压单元、中部中温-高压单元和下部超高压单元。根据研究区多期构造变形分析,共识别出了五期有区域构造地质学含义的事件(D_1-D_5):D_1代表高压-超高压变质岩中-晚三叠世同碰撞早期折返过程;D_2表征了高压-超高压变质岩晚三叠世同碰撞晚期折返过程;D_3记录了早白垩世中大别变质核杂岩的形成,也即整个中国东部晚中生代大规模伸展构造在研究区的表现;D_4可能标志着郯庐断裂走滑构造对高压-超高压造山带的叠加;D_5表现为脆性正断作用,控制了晚白垩世-古近纪潜山半地堑盆地的形成。这些结果表明了研究区所经历构造演化的复杂性,其构造几何形态很难用郯庐断裂左行平移南大别超高压变质岩来解释,也不支持桐城地区存在巨大走滑作用的证据。  相似文献   
70.
库车前陆盆地白垩系层序地层样式及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垩系库车坳陷是在南天山强烈逆冲导致的挠曲沉降背景下发育的前陆盆地。综合地震、钻井和露头资料对白垩系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共分出2个区域性的沉积旋回或构造层序、8个三级层序;区内各层序及其内部体系域总体呈现东西向展布、南北向分异的特点;建立了两种层序地层学框架模式:卡普沙良群构造层序具有典型前陆盆地挤压深陷特征,沉积构成反映了从前陆逆冲挠曲沉降到回弹上隆的演化过程;巴什基齐克组构造层序具有宽缓、伸展的特点,层序地层框架模式及内部地层构成样式有其独特性。白垩系前陆盆地的层序地层格架和沉积体系域的配置受到前陆构造作用的控制,而气候及湖平面变化则主要影响层序地层格架内的沉积相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