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45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9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库车-天山盆山系统新近纪变形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库车-天山盆山系统的新近纪变形表现为盆山边界与盆地内部应力状态的不一致和基底与盖层变形样式的不一致. 对脆性断层产状要素的观测和应力状态恢复表明, 天山南缘带及盆山边界的脆性断层主要反映了NW或NNW向的伸展活动, 而盆地内的脆性断层却记录了NW-SE向的挤压应力状态. 对露头和地震剖面的研究以及理论计算结果表明, 盆山边界的变形以基底块断为特征, 边界正断层和边界上冲断层间的相互运动造成了盆山边界的阶梯式抬升, 并引发了盆地中盖层的重力构造, 先后形成了以三叠系黄山街组页岩和新生界下部膏盐层为滑脱层的断层滑脱褶皱.  相似文献   
32.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大地构造框架   总被引:57,自引:17,他引:40  
王清晨  从柏林 《岩石学报》1998,14(4):481-492
依据岩石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的新资料,对大别山造山带研究中诸如蛇绿混杂岩、碰撞时代、超高压变质岩与围岩的关系、俯冲极性等问题进行了论证,指出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是中朝陆块与扬子陆块间碰撞造山的产物。在三叠纪发生的陆-陆碰撞中,扬子陆块向北俯冲至华北陆块之下,但至今尚无发现残存的蛇绿混杂岩,碰撞时缝合带的位置被已经折返出露地表的南大别碰撞杂岩带所取代。  相似文献   
33.
中国地台区张裂盆地沉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着重讨论中国地台区某些张裂盆地的沉积与演化特征。张裂盆地可分为陆内断陷和裂谷、克拉通边缘裂陷槽和被动大陆边缘。裂谷在发展过程中依次形成玄武岩-红层-蒸发盐组合或玄武岩-红层-煤系组合→深湖相组合→红层组合。中小型断陷的岩石组合类似但多不完整。豫陕裂陷槽的岩石组合为下部硅碎屑岩组合,以钾玄岩系为主体的火山岩组合,上部硅碎屑岩-碳酸盐组合,以及较深水相泥硅质岩组合。地处被动大陆边缘的扬子地台南部早寒武世海是以波浪作用为主的陆架,其东南边缘的石煤可能是远洋、半远洋沉积。本文还扼要讨论了张裂盆地在控制某些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方面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4.
沉积物源分析是认识盆山演化的重要途径.天山南麓库车坳陷不同剖面的砾岩碎屑、砂岩骨架颗粒、碎屑重矿物组分显示,它们的成熟度及演变时限总体可以类比,表明其成因演化主要受控于物源区--(古)天山的构造活动与造山作用.对碎屑沉积记录的综合分析进一步指示,天山物源总体以"再旋回造山带"类型为特征,其演变细节包括五期:①早三叠世古天山继承石炭纪以来的构造挤压和隆升,物源岩石类型主要为沉积岩、中高级变质岩,以"碰撞造山和褶皱冲断带"及"混合造山带"类型为特征;②中三叠世-中侏罗世构造活动较弱,代表高成熟度的"锆石-金红石-电气石"重矿物组合发育,主要物源岩石类型包括变质岩和酸性火山岩,与"弧造山带"以及"混合造山带"类型关系密切;③晚侏罗世-白垩纪,天山开始新一轮的构造挤压隆升,物源岩石类型复杂;④第三纪(特别是中新世)构造挤压和隆升活动加强,稳定性极差的碎屑"角闪石-辉石"组合增多,物源组分东西分异明显,西部沉积岩相对较多,物源构造属性趋向"碰撞造山和褶皱冲断带";东部结晶岩相对较多,物源构造属性复杂或以"混合造山带"类型为特征;⑤上新世南天山强烈隆升和向南推进,与前一阶段相比沉积岩物源增多,但物源构造属性基本同上.第④⑤两个阶段砾岩层和不稳定碎屑组合的发育除受控于天山强烈隆升外,可能还与气候环境的频繁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5.
晚新生代天山隆升与库车坳陷构造转换的沉积约束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对库车坳陷库车河剖面不同尺度沉积碎屑组分的系统分析发现 ,晚第三纪以来类磨拉石及其中不稳定碎屑矿物组合开始发育 ,并在中新世后发生显著增加。沉积体系研究表明 ,库车坳陷自白垩纪以来粗粒冲积体系前锋、沉积中心逐步向南迁移 ;但该规律自上新世开始发生了明显转变 ,表现为上新世库车组、上 -更新世西域组冲积体系整体大尺度南移 ,而沉积中心则相对北移 ,盆地北部沉积边界与现存盆山边界大致可以对比 ,并受到南倾同沉积正断裂的控制。对比天山区域构造、古气候演变资料 ,认为上述沉积记录是晚新生代强烈挤压应力作用下天山构造隆升加剧 ,并在上新世以后由于重力作用诱发库车坳陷 -天山浅部构造层伸展、坍塌的结果。对这一构造转换的认识修订了库车坳陷新生代构造调整的序列。  相似文献   
36.
大别山北缘地区发育厚达近万米的中新生代碎屑岩,它们记录着大别山造山带和在株罗纪以来的演化历史。在安徽省六安地区毛坦厂组中,发现多块榴辉岩砾石。砾石新鲜,质地坚硬,表明属于第一旋回砾石。榴辉岩由石榴子石、多硅白云母、绿帘石、石英、金红石等组成。具有明显的退变质作用,发育以钠长石和闪石类组成的后合成晶、以及石榴子石周边的次为边。石榴子石以铁铝榴石和钙铝榴石为主,恪地C类榴辉岩。根据其特征应该属于大别山南部和北部超高压榴辉岩。毛坦厂组层位确切,古生物化石和同位素年龄都表明以晚株罗世为主,这一发现表明,在晚株罗世,以榴辉岩为代表的造山带根部物质,即:超高压变质岩已经出露地表,并作为毛坦厂组的物源。因此,大别造山带超高压为质岩折返到地表,最迟在晚株罗世。  相似文献   
37.
苏鲁变质带北部的岩石构造单元及结晶块体推覆构造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虽然苏鲁变质带北部的超高压变质岩石的类型及其特征与大别山超高压带相似,但是要划出与大别山相对应的岩石构造单元是困难的。详细的区域地质、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的研究已将超高压带的西界大致圈定在牟平断裂至米山断裂的范围内。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在荣成超高压变质岩石分布区的南北两侧,出露有3 种不同成因的麻粒岩,即榴辉岩化的麻粒岩;由超高压变质岩经高压升温变质作用生成的麻粒岩;以及未经过榴辉岩相变质的麻粒岩。它们有规律地成带分布。这些麻粒岩带以及在荣成地区出露的未经过麻粒岩相叠加变质的超高压变质带,各自都有着完全不同的变质历史,并且都以深大韧性剪切带为其边界。由此笔者将苏鲁变质带北部由南向北划分为海阳所变质地块(榴辉岩化扬子陆块基底变质单元)、荣成变质地块(超高压变质单元)、威海变质地块(麻粒岩相叠加变质的超高压构造岩片)、昆嵛山边界杂岩带。这些来源于地壳深层的结晶块体是超高压带形成和演化的产物,在后来的进一步碰撞挤压中,这些来源于深层而就位于中上地壳水平的结晶块体,有可能发生了与薄皮构造机制(thin-skin thrust)类似的构造过程。它们有如一系列的推覆体挤压叠置,使华北和华南陆块最后挤压在一起。  相似文献   
38.
邱振  王清晨 《地质科学》2011,46(1):52-67
通过对桂西地区南丹龙王坡11件上二叠统硅质岩样品和平果四塘6件上二叠统硅质岩样品的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研究,并结合已发表的崇左东攀部面大隆组的硅质岩地球化学数据,认为桂西地区上二叠统硅质岩为生物成因,形成于受陆源碎屑影响的大陆边缘沉积环境,其沉积水体为氧化条件.研究区内硅质岩的TOC为0.10%~0.19%,平均为0.1...  相似文献   
39.
四川海相原型盆地的建设与改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清晨  蔡立国 《地质科学》2011,46(1):92-119
我们把沉积盆地的演化分为建设期和改造期两大阶段,并提出原型盆地恢复的两项主要任务为:重塑盆地建设期的种种特征(包括盆地边界、沉积环境、大地构造背景等)和研究盆地改造期的构造演化特征.对四川海相原型盆地原始边界的地震层析成像研究表明,其结晶基底的北界位于秦岭-大别山造山带下,西北界在松潘-甘孜造山带下,西界和西南界大致与...  相似文献   
40.
雪峰山早中生代构造演化:构造学和年代学分析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雪峰山主体地处湖南省境内,位于华南板块的中心区域,是一条典型的陆内造山带.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观察,我们将其分为3个构造单元:西部外区,主要以大型箱状褶皱为主;中部区,与西部区以主逆冲断层相分隔,劈理发育呈扇状,是雪峰山构造带的核心区域,也是变质级别最深、变形最强的区域;东部区,变形集中在脆韧性区域之上,以极性北西构造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