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5篇 |
免费 | 59篇 |
国内免费 | 2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7篇 |
大气科学 | 22篇 |
地球物理 | 15篇 |
地质学 | 90篇 |
海洋学 | 31篇 |
天文学 | 4篇 |
综合类 | 18篇 |
自然地理 | 1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132.
大理岩的鉴定与分类主要依靠岩石薄片鉴定及X射线衍射(XRD)矿物半定量检测技术。工作中发现,岩石薄片鉴定技术及XRD矿物半定量检测技术所测得矿物组分含量很少一致,这就需要引入其他技术对岩石薄片鉴定及XRD矿物半定量检测结果加以验证。本文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对野外采集的32件大理岩样品进行全岩化学成分分析,以岩石化学成分为基础,分析岩石杂质系数、镁质系数和钙质系数特征,对大理岩进行分类。结果表明:方解石大理岩、白云石大理岩、菱镁矿大理岩的镁质系数值分别为0.01~0.13、0.40~0.46、0.97~0.98,钙质系数值分别为0.78~0.84、0.30~0.49和0.01~0.02,不同类型大理岩的钙质系数和镁质系数明显不同,可以作为划分大理岩类型的主要依据。当岩石中SiO_2+Al_2O_3含量大于35%(杂质系数大于为1.20),不能定为大理岩,只有岩石中SiO_2+Al_2O_3含量小于30%(杂质系数小于1.00)时,可定为大理岩。杂质系数、镁质系数和钙质系数的应用,能够校正岩石薄片鉴定法及XRD矿物半定量法矿物含量检测不一致的问题,使大理岩分类定名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133.
采用平板涂布法从南麂岛近海海洋沉积物样品中分得86株放线菌,用琼脂块法和杯碟法结合筛选出对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哈维氏弧菌(V.harveyi)两种大黄鱼病原性弧菌具有不同拮抗作用的海洋放线菌5株,其中编号NJR0956的菌株对两种致病菌的抑菌圈直径均25mm,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进而测定了5株活性菌株的抗菌谱。结果表明,它们对指示菌中的副溶血弧菌、哈维氏弧菌、鳗弧菌(V.anguillarum)、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四种病原弧菌均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在对NJR0956的抑菌效果研究中发现,该菌株在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中不仅能够增殖,而且能够有效地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4.
广西北部湾沿海牡蛎的种类及其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技术, 基于COI基因序列鉴定牡蛎种类, 研究了牡蛎科(Ostreidae)牡蛎在广西沿海的分布。本次研究从广西沿海16个采样地点的潮间带共采集550个野生牡蛎样本, 随机抽取了367个牡蛎样本进行基因组DNA的提取和线粒体COI基因的鉴定, 共检测出4属7种牡蛎。巨牡蛎属有4种, 分别为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108个, 葡萄牙牡蛎(Crassostrea gigas angulata)43个, 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15个, 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18个, 囊牡蛎属(Saccostrea)的多刺牡蛎(Saccostrea echinata)61个, 爪蛎属(Talonostrea)的猫爪牡蛎(Talonostrea talonata)112个, 齿牡蛎属(Dendostea)的齿缘牡蛎(Dendostea crenulifera)10个。结果表明, 广西沿海牡蛎物种丰富, 至少7种牡蛎分布于潮间带, 其中优势种为猫爪牡蛎和熊本牡蛎, 在广西沿海各采样点均有分布。多刺牡蛎和葡萄牙牡蛎次之, 香港巨牡蛎、近江牡蛎、齿缘牡蛎数量较少, 分布较集中。 相似文献
135.
136.
137.
138.
采用从GenBank下载的翼形亚纲11个总科80个种类的28S部分序列,对翼形亚纲11个总科贝类进行系统发育关系研究。在获得的1252个序列位点中,去除插入缺失位点,变异位点共359个,其中简约位点300个。翼形亚纲各总科内各种间的遗传距离为0.01—0.14,明显小于各总科间的遗传距离(除蚶总科与拟锉蛤总科,双肌蛤总科与襞蛤总科以及两总科与贻贝总科外)。贝叶斯树和最大似然树均支持翼形亚纲为单系群,并将11个总科分为3个聚类簇:聚类簇Ⅰ为珍珠贝总科(Pterioidea)、牡蛎总科(Ostreoidea)和江珧总科(Pinnoidea),聚类簇Ⅱ为贻贝总科(Mytiloidea)、蚶总科(Arcoidea)和拟锉蛤总科(Limopsoidea),聚类簇Ⅲ为襞蛤总科(Plicatuloidea)、不等蛤总科(Anomioidea)、双肌蛤总科(Dimyoidea)、扇贝总科(Pectinoidea)和锉蛤总科(Limoidea)。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并结合其他学者提出的分类系统,构建了包括4目11总科的翼形亚纲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139.
湖相白云岩的成岩作用是非常规油气储层中非常活跃的话题,其成因模式以及储集性的研究对以碳酸盐岩为储层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综述前人关于湖相碳酸盐岩领域的研究成果,总结出以下几点:湖相白云岩成因模式主要有原生生物成因、准同生成因以及热液成因;湖相白云岩的储集空间类型包括以生物体腔孔为代表的原生孔、酸性流体作用下形成的溶蚀孔洞、白云石化作用或重结晶作用形成的晶间孔以及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的裂缝等4大类;其物性和孔隙结构分别受控于沉积环境及生物种类、酸性流体的溶蚀能力、白云岩化模式以及构造活动强度和岩石脆性等。以上研究成果可为湖相碳酸盐岩,乃至其他成因的碳酸盐岩物性影响因素以及油气地质意义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