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01篇
测绘学   6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207篇
海洋学   4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21.
低温碱性溶液中微纹长石溶解性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微纹长石在碱性溶液中的溶解过程及表面特征变化规律进行实验研究,温度为60℃,实验溶液分别为NaOH(pH≈8)、Na2CO3,[ρ(Na^ )=26μg/mL]和NaCl溶液,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ICP-MS测定实验前后微纹长石的表面特征及实验溶液成分变化,结果表明,随着pH值升高,微纹长石的溶解性增强;微纹长石的溶解不是被单一反应模式所控制,而是在表面控制(surface-conrtolled)、扩散控制(diffusion-controlled)和次生物相形成三种过程交替进行的结果。碱性溶液中长石表面反应分三个步骤:H^ 与长石表面碱性阳离子交换反应;OH^-联合已进入长石架状结构内部空隙,具较大结合能的Al-O键逐步破裂,并生成铝的水解产物而溶出;表面形成富Si的络合物。  相似文献   
222.
四川石棉大水沟碲矿床是世界首例独立碲多金属矿床。包裹体的相态和成分特征表明,矿石和变质分异脉体富含CO2、CO2-H2O(低盐度流体)和CO2-H2O-NaCl(高盐度流体)三种体系的流体包裹体,成矿作用与前两种体系的流体有关。薄片中普遍存在包裹体的自然爆裂现象,大多数包裹体在均一前发生泄漏或爆裂。矿物温度计表明,磁黄铁矿阶段成矿温度约500℃, 辉碲铋矿阶段约400℃ ,流体密度变化在1.04~0.76 g/cm3之间,成矿压力分别为450~500 MPa和240~300 MPa,矿化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的。  相似文献   
223.
苏州花岗岩的氧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汝成  沈渭洲 《矿物学报》1998,18(3):303-308
本文根据钻孔样品对苏州花岗岩主侵入阶段岩石作了较详细的氧同位素研究。内部相岩石全岩、石英与长石的δ18O值变化小,石英和长石的氧同位素组成处于同位素平衡状态,在δ18OQ-δ18Of图上分布于一个很小区域内,表明内部相岩石并未受到雨水热液作用影响;而边缘相岩石的全岩δ18O变化明显,石英和长石的氧同位素组成处于极端不平衡状态,在δ18OQ-δ18Of图上,呈近乎垂直状态分布,表明已受到雨水热液作用的显著影响。强烈的水一岩交换作用还导致了Nb、Ta、Zr、Hf、Th等稀有元素在边缘相的矿化作用。本文还对苏州花岗岩的源区物质特征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224.
本文利用电子探针和背散射电子成像技术系统地研究了新疆阿尔泰可可托海3号伟晶岩脉各结构带中的铝铁矿族矿物。研究表明,本区伟晶岩脉中铌铁矿族矿物主要为铌锰矿-钽锰矿。成分特征显示从岩脉边部带到核部,Ta/(Nb Ta)比值呈近垂向演化,但Mn/(Fe Mn)比值没有明显变化。另一方面,铌铁矿族矿物在早期正岩浆阶段(Ⅰ-Ⅳ带)的成分变化非常局限,而在晚期的岩浆-热液过渡阶段(Ⅴ-Ⅶ带)的成分变化非常大。背散射电子成像技术观察还表明本区铌铁矿族矿物在正岩浆阶段没有环带构造特征,而在岩浆-热液过渡阶段有明显的环带构造特征,而且随着伟晶岩固结过程的进行,环带构造主要沿着渐变环带构造→韵律环带构造→交代构造的趋势变化。研究认为,本区铌铁矿族矿物在不同结构带的成分变化和在单颗粒中的环带构造是热液流体参与铌铁矿族矿物结晶的反应,环带构造的类型主要是由热液流体参与结晶的程度所控制。  相似文献   
225.
大别山东段超高压变质带中变质花岗岩富硅、贫钙、贫铝,属偏碱性花岗岩,围岩为含榴辉岩包体的超高压副片麻岩。变质花岗岩稀土元素总量多在(100-200)×10^-6,具有较大的负铕异常,其原岩应为壳源型花岗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变质花岗岩原岩与古造山作用有关。变质花岗岩中存在大量由岩浆型内核和变生型边缘构成的变质增生锆石。结合锆石U-Pb年龄资料认为,变质花岗岩应由古老花岗岩变质形成,而不是超高压变质作用之后部分地壳岩石重熔的产物。岩石中有富锰和贫锰两种石榴子石,通过富锰石榴子石-黑云母、贫锰石榴子石-多硅白云母等矿物对的温压计算可知变质花岗岩在400-500℃、0.6-0.8GPa条件下经历过变质作用。但几种间接证据反映出变质花岗岩可能经历过超高压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226.
广东从化石岭方钠石正长岩矿物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广东省从化市石岭方钠石正长岩是南岭地区唯一已知的早白垩世硅酸不饱和碱性岩。岩石由方钠石、霞石、钠-钙角闪石、霓石-普通辉石、铁黑云母和条纹长石组成,不含独立相斜长石,是一种超溶线碱性正长岩。侵入于佛冈黑云母花岗岩中(γ5^2(3)),侵位年龄为127.5Ma。据霞石、方钠石和钠-钙角闪石估算,结晶时温度分别为700-800℃,660℃和600-750℃。钠-钙角闪石反映其形成在中等氧逸度下(lgfO2=-20~-25)。液相线方钠石存在反映其形成时流体压力应不高于160MPa,岩体定位深度约5-6km。钕同位素具有接近于零的εt^Nd值(-0.43~-0.47),低的钕模式年龄(t2DM=0.96Ga),指示岩浆可能起源于岩石圈地幔。推测在早白垩时期,南岭地区应力作用已转入拉张为主,大规模拉张作用,造成岩石圈减薄,有利于碱性岩浆形成和侵入。  相似文献   
227.
南海北缘新生代构造演化的深部制约(I):幔源包体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对南海北缘新生代玄武岩中幔源包体的研究揭示了该地区上地幔的不均一性和复杂的地幔过程。部分橄榄岩中单斜辉石(Cpx)具有极低的Ti含量(<160μg/g),这与这些样品中较高的Cpx含量(8%~12%)不匹配。主元素成分变化趋势以及Cpx中HREE分异现象,暗示该区上地幔经历了变压熔融。地幔熔融始于深部的石榴子石稳定区并延续到浅部的尖晶石稳定区(总熔融程度达23%)。这些熔融残余受到了硅酸盐和含水流体的交代。橄榄岩的微量元素组成指示南海北缘地幔具有大陆裂谷型地幔的特征,而与俯冲带之上的地幔楔或受俯冲作用影响的地幔有很大的差别。包体的平衡温度和橄榄石中Fo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暗示岩石圈地幔具成分分层结构。该地幔的下部由大洋型橄榄岩组成,而地幔顶部为类似于太古宙-元古宙地幔的富斜方辉石方辉橄榄岩。这一岩石圈结构与该地区岩石圈的减薄和软流圈对老岩石圈的置换有关。深源岩石记录的信息支持南海海盆是陆缘扩张引起的主动盆地的观点。  相似文献   
228.
处于扬子板块东北缘的苏鲁造山带出露的基底岩石主要是各类片麻岩,其中花岗质片麻岩约占80%以上,它们普遍遭受了强烈的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改造(刘福来等,2004).资料表明,这些岩石原岩的年龄主要集中在700~800 Ma(Li S G et al.,1993;刘福来等,2003,2004;Zheng Y F et al.,2003,2004),峰期年龄约750 Ma(Zheng Y F et al.,2003).  相似文献   
229.
渤海湾盆地空间展布呈N形,东北部和西南部宽度较小.盆地为新生代隆起区所包围,东西两侧分别以太行山东缘断裂和郯庐断裂为界,与太行山隆起和胶辽隆起相邻.盆地内部的隆起区将盆地划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坳陷.探讨各坳陷(凹陷)不同的演化特征可为盆地的热演化和寻找油气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30.
对栗木锡多金属矿集区最新发现的大岐岭白云母二长花岗岩体进行了详细的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Nd-Hf同位素研究,讨论了岩体的成因、物质来源和构造意义.LA-ICP-MS锆石U-Pb定年表明,花岗岩形成于印支晚期,成岩年龄为(224.8±1.6)Ma.岩体富集SiO2和K2O,贫Na2O和CaO,A/CNK值变化于1.09~1.20之间,均落入强过铝质花岗岩区域,标准矿物刚玉含量为1.4 vol%~2.7 vol%.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配分曲线呈轻微右倾形,强烈Eu负异常(δEu=0.08~0.17),岩体富集Cs,Rb,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U,Pb,Ce,Hf等高场强元素(HFSE),明显亏损Ba,Sr,Ti等元素.锆石饱和温度(711~740℃)略低于S型花岗岩平均值(764℃).岩体的εNd(t)和εHf(t)值均为负值,分别变化于?9.1~?10.1和?3.7~?12.6之间,峰值分别出现在?9.2~?9.0和?6~?5之间,岩体的TDMC(Nd)和TDMC(Hf)分别变化于1.74~1.82 Ga和1.49~2.04 Ga之间,峰值分别出现在1.73~1.75 Ga和1.5~1.6 Ga之间,表明岩体形成的源区主要为晚古元古代-中元古代的壳源物质.7颗继承锆石给出了(248.6±4.3)Ma的加权平均年龄,说明在栗木地区存在印支早期花岗岩,其εHf(t)值为?6.7~?2.3,与大岐龄岩体相似,暗示在岩体形成过程中可能有印支早期岩浆物质的加入.岩体中(945±11)Ma继承锆石εHf(t)值为8.7,Hf同位素模式年龄(TDM(Hf))为1.14 Ga,与江南造山带东段新元古代岛弧岩浆的特征相似,推断新元古代岛弧岩浆岩可能参与了岩体的形成,新元古代岛弧岩浆带及扬子与华夏板块弧陆碰撞带可能向西南延伸至栗木地区.印支晚期后造山背景下,地壳的伸展和减薄导致地幔物质底侵,促使地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大岐岭岩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