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56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30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21.
潘术娟  李荣社  计文化  王根厚  刘银  时超 《地质通报》2010,29(12):1863-1871
青藏高原北羌塘周琼玛鲁一带中二叠世诺日巴尕日堡组上部层位纹层状灰岩与脉岩、沉凝灰岩共生。3件灰岩样品中有2件在Al-Fe-Mn判别图上投影点落于热水沉积物区内;Fe/Ti、(Fe+Mn)/Ti和Al/(Fe+Mn+Al)比值平均值分别为0.53、41.90和46.06。Ni /Co<3.6;U/Th<1;不同程度地富集金属元素Co、Cu、Zn、Pb和热液活动性元素As、Sb、Ba。岩石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向右倾斜,具有弱的负Eu、负Ce异常。灰岩中Co、Ni、Fe 和火山岩样品之间在Co/Y-P/Y、Ni/Y-P/Y 和Fe/Y-P/Y的比值相关图上呈较好的线性相关性。综合分析表明,这些灰岩为热水沉积成因,形成于弧后盆地环境。这一发现对沱沱河上游一带大范围的Pb、Zn化探异常的成因研究和进一步的找矿工作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2.
在房山岩体南侧下马岭组构造片岩中发现红柱石横截面上发育一组共扼裂隙和“环带状”构造,环带形状与红柱石变斑晶横截面的形状相似,均压扁为长方形,红柱石的变形是同构造递进变形的结果。裂隙及环带均被流体包裹体所充填,流体包裹体的热爆温度为604~685℃,利用黑云母-石榴子石温度计得出变质温度为592℃。计算出变质发生深度为2.69~3.11km。  相似文献   
123.
藏东北构造古地理特征及冈瓦纳北界的时空转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区位于南北向三江构造带与东西向羌塘构造带的衔接处,是特提斯构造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区包含金沙江、澜沧江、双湖-昌宁、班公湖-怒江4条古特提斯洋壳带及昌都-芒康、羌北、索县-左贡、多玛-安多4个微陆块的相关部位。4条缝合带时分时合,其间的微陆块则"藕断丝连"。前奥陶纪金沙江带属于泛冈瓦纳"泛非软基底"的北界,早古生代它还是"泛非"混合生物群与扬子区系的界线。泥盆纪—石炭纪,古特提斯形成南北2支,即金沙江带和双湖-昌宁带,与其间亲扬子的中间岛块群(昌都-芒康、羌北、索县-左贡)形成"多岛海"格局,此间,双湖-昌宁转换为冈瓦纳的北界,多玛-安多微陆块为亲冈瓦纳相。早、中二叠世,中间岛块(群)裂解为亲扬子的昌都-芒康和亲冈瓦纳的羌北、索县-左贡三岛块,形成多岛洋,冈瓦纳北界转换到澜沧江带。晚二叠世,古特提斯消亡,形成Pangaea联合古陆,研究区为陆间多岛海。晚三叠世印支运动阶段,金沙江、澜沧江和双湖-昌宁带相继转换为陆内造山带;与此同时,班公湖-怒江带与雅鲁藏布江带形成中特提斯北、南2支,其间为中间陆块群(基墨里),班公湖-怒江带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消亡的,"基墨里"岛块群是晚白垩世增生在亚洲大陆之上的。喜马拉雅地块是喜马拉雅运动阶段才最后俯冲到亚洲大陆之下,转换为亚洲大陆。  相似文献   
124.
在1:25万仓来拉幅区域地质调查中首次发现上三叠统结扎群底部出露的一套变质岩系,通过与区域上变质基底岩系对比,将其归并为吉塘群酉西岩组,主要岩性为云母石英构造片岩、石英钠长构造片岩等.根据野外露头接触关系及“构造角砾岩“特征,确定该套岩系与上覆上三叠统为滑脱构造接触关系,滑脱面迁就了早期的角度不整合面,并认为研究区为“浅基底“.  相似文献   
125.
藏北羌塘中部吉瓦地热田的特征及其资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斌  杨运军  王根厚  周训  陈胜男 《地质通报》2009,28(9):1335-1341
吉瓦温泉位于西藏尼玛县绒马乡吉瓦村北。温泉出露于一个新生代断陷盆地之中,受江爱藏布活动断裂带的控制。地下热水矿化度为5.54×103~5.58×103mg/L,水化学类型属Na-Cl·HCO3型。温泉水中H2SiO3、Li+、F-等含量较高,这3项指标满足医疗矿水的标准。热水系统的热源来自于地壳中的部分熔融层,热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伴有深部热液加入。混合模型研究显示,温泉水为地下热水和冷水的混合物,冷水占的比例介于77%~95%之间,混合水的循环年龄约31a,利用SiO2温标法计算出浅部热储温度为120℃,深度为832m。混合前热水温度为215~280℃,对应深部热储深度为1466~1900m。吉瓦热田面积约6km2,天然放热量为7.53×1013 J/a,地热资源量为32606×1014 J。  相似文献   
126.
长石显微变形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岩石的变形机制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主题,特别是基于矿物变形的显微构造研究是流变学研究的基础。从近地表到下地壳,岩石的变形从脆性破裂逐渐过渡至韧性蠕变,这些变形过程会被记录在岩石中,形成相应的显微构造。一般来讲,从低温低压至高温高压的变形环境,单一矿物的显微变形机制经历从微破裂、到矿物的溶解-沉淀、到位错蠕变、到动态重结晶作用、到颗粒边界滑移或扩散蠕变等的连续转变,它们之间的转换往往是过渡并且相互影响的,通常也会耦合发生。长石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造岩矿物,因此长石的变形行为会直接影响地壳的流变学性质,研究长石的显微变形机制对理解地壳流变学特性至关重要。长石还是一种非常特别的矿物,主要分为斜长石和碱性长石两个端元,由于它们所属晶系的不同,有着差异的变形行为,然而这两个系列的长石在一定的温压条件下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些物理差异性和化学行为的复杂性造就了长石非常复杂的显微变形特性。本综述从岩石的显微变形机制讲起,随后概述了长石的显微变形特征,尝试归纳不同温度条件下长石的显微变形表现,对比斜长石和钾长石的异同,总结不同显微变形机制对长石结晶学优选方位的影响,最后简单介绍了一下国际上显微变形研究方法和技术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7.
羌南和羌北地块沿龙木错-双湖缝合带碰撞对接,标志着古特提斯洋的最终闭合,然而古特提斯洋的构造演化,尤其它的打开时限一直争议不断。本文对龙木错-双湖缝合带以南荣玛地区的变质杂岩进行了岩相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进而约束古特提斯洋的开、合时限及其关闭后的构造演化特征。通过LA-ICP-MS锆石U-Pb定年,本文首次报道了1件新元古代斜长角闪岩,其加权平均年龄为717±7Ma(n=61,MSWD=1. 9),表明原岩形成于新元古代中期,反映羌南地区存在前寒武基底;另获得1件中侏罗世斜长角闪岩的锆石加权平均年龄为163±2Ma(n=26,MSWD=1. 9),表明其原岩形成于中侏罗世;获得2件石榴石多硅白云母石英片岩锆石边部谐和年龄范围分别为267~1349Ma和214~2050Ma;另对片岩中2组多硅白云母样品进行~(40)Ar/~(39)Ar定年,分别获得224. 2±1. 5Ma和223. 9±1. 5Ma的一致坪年龄,暗示区域变质作用可能从~224Ma持续到214Ma之后,且~214Ma的岩浆事件可能形成于碰撞过程中。新元古代和中侏罗世斜长角闪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前者原岩具E-MORB特征,后者原岩趋向于OIB特征。基于区域岩石组合与地球化学特征,推断二者均形成于伸展环境,前者可能形成于陆内伸展背景,响应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后者可能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响应羌南、羌北地块碰撞结束后的裂解。综合前人与本文研究成果,认为新元古代中期(~717Ma),某未知陆块可能就已逐渐开始从羌南-印度大陆裂解,导致"古特提斯洋"在ca. 717~517Ma之间的某个时间点就已打开;古特提斯洋可能在~224Ma才完成闭合,羌南、羌北陆陆碰撞挤压持续到214Ma之后;中侏罗世区域为裂谷伸展环境,并发育OIB特征的碱性玄武岩和双峰式火成岩。  相似文献   
128.
冷口断裂在区域上整体构造格架以EW向和NNE向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其构造线方向却为NW向.在对冷口断裂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追踪的基础上,结合前入区域上的研究成果,认为冷口断裂是多期构造活动的产物,控制了中元古界的沉积.中生代以来断裂活动分为四期:①中侏罗世早期由南向北逆冲;②中侏罗世末-早白垩世正-左行走滑;③晚白垩世由北向南逆冲;④后期右行走滑.   相似文献   
129.
藏南海西期以来伸展运动及伸展作用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2  
藏南特提斯域内伸展运动和伸展作用非常普遍 ,根据构造变形分析和伸展不整合、沉积岩相、古地理再造及岩相对比方法 ,对藏南海西期以来的伸展构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厘定 ,确定了海西期、印支期、早燕山期的主动伸展运动和晚燕山期和喜山期的被动伸展作用 ,并对这些运动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0.
云南文山县天生桥地区铝土矿是典型的沉积型铝土矿,矿体赋存于上二叠统龙潭组,其下伏地层为上石炭统灰岩或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有关的玄武岩。矿石以泥晶结构为主,含少量粒屑结构与鲕粒结构;矿石的结构特征表明风化物质可能经过短距离的搬运。常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铝土矿石中Al2O3分别与Fe2O3 和TiO2具有较好的负相关关系。在铝土矿矿化过程中,微量元素Zr、Hf、Nb、Ta和Bi相对于Li、Rb、Sr、Ba不断富集。元素Zr、Hf、Nb、Ta 分别与TiO2显示较高的相关性。运用稳定元素相关性(如Zr-Hf、Nb-Ta)、lgNi和lgCr二元图解以及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等方法探讨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研究结果表明玄武岩为铝土矿的形成提供了主要的物质来源,下伏碳酸盐岩可能也提供了少量的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