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4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39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华南板块早中生代陆内造山过程——以雪峰山-九岭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褚杨  林伟  FAURE Michel  王清晨 《岩石学报》2015,31(8):2145-2155
雪峰山-九岭造山带位于华南板块的中心区域,是一条典型的陆内造山带。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观察,雪峰山在早中生代经历了3期构造变形:D1为上部指向NW的韧性剪切,D2代表了一期反向褶皱-逆冲构造事件,以及D3期的水平挤压形成的直立的褶皱、劈理和线理。而在九岭,早中生代大规模脆-韧性域构造变形叠加在早古生代韧性变形之上,形成了一系列极性NW逆冲断层和不对称褶皱。雪峰山-九岭陆内造山带形成于早中生代,造山作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245~225Ma的挤压变形阶段和225~215Ma的垮塌-岩浆侵位阶段。雪峰山-九岭造山带的构造特点表明,华南板块东南缘古太平洋板块向北西方向的俯冲可能引发了早中生代的陆内造山过程。  相似文献   
42.
The Dabieshan and its geological counterpart in the Sulu area represent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Qinling-Dabie orogenic belt in Eastern China. This Orogen corresponds to the collision zone 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 China blocks (denoted as NCB and SCB, respectively) during the Early Mesozoic. Since the discovery of ultra-high-pressure (UHP) metamor- phism[1?3], research of the Dabieshan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from petrological work (e.g. Cong and Wang, 1999 and enclosed references)[…  相似文献   
43.
人类的文明史,首先就是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历史。原始社会阶段,人们在选择石料,打制和使用石器的过程中,就体现了矿物学知识的萌芽。考古发掘表明,中华民族在史前漫长的岁月里,逐步认识和利用了多种矿物。至于历代丰富的典籍中,更不乏关于矿物形态、物  相似文献   
44.
计荣森,字晓清,生于北京(原籍浙江慈溪)。解放前中国著名的青年地质古生物家。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后,任前实业部地质调查所调查员,兼前北平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助理员。后任前中央地质调查所技士、技正兼古生物学研究室副主任及无脊椎古生物组主任。  相似文献   
45.
五九年七月作者因采集教学用的矿物标本,与矿物教研室实验员苏德芳同志一起在内蒙某地采集到相当数量的锆英石矿物,有的具有很完整的晶体,并且晶体颇大;现已筹备投资开采中。鉴于逐步地累积祖国矿物资料,在我室赵其渊、彭志忠等同志的指导帮助下,对该地锆英石矿物作了初步的研究,限于作者水平及时间紧迫,热烈地欢迎同志们指正。 承矿物教研室晶体测角室同志们协助进行了晶体测量及光谱分析室同志们及时地作了  相似文献   
46.
2006年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川西地区(100°E~105°E, 26°N~32°N)布设了由297个宽频带地震台组成的密集流动地震观测台阵.本文利用川西流动地震台阵29°N以北地区的137个台站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的连续三分量地震环境噪声记录,研究了汶川地震震前震后地壳速度变化特征.借助川西台阵的密度优势,我们针对单台三分量噪声自相关函数和单台不同分量间的互相关函数,利用互谱移动窗技术,在0.33~1 Hz频带范围内测量了经过50天滑动平均的相关函数与长时间平均参考相关函数的走时变化率,进而求得地壳浅部速度随时间的相对变化,并得到其空间分布特征.本文结果表明,利用环境噪声自相关方法可以得到与互相关方法基本一致的同震速度变化分布图像,同震速度变化分布与同震体应变具有明显相关性.具有更高空间分辨率的噪声自相关研究进一步发现,在鲜水河断裂和龙门山断裂交汇区存在同震速度增加区,这个区域与同震库伦应力变化和地表形变观测预测的周边断层库伦应力增加区一致.我们的研究发现,同震库伦应力增加效应的持续时间大约为2个月左右,在此之后,区域应力场逐渐恢复为普遍的应力下降.  相似文献   
47.
The Astara Fault System(AFS) is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Alborz, east of Talesh Mountain(TM) and west of the South Caspian Basin(SCB). The AFS is one of the basement rock faults in Iran that is heavily involved in seismotectonic activity of the Talesh region, and to which subsidence of the SCB is attributed. There is little information available concerning previous AFS seismic activities and its properties. In order to elucidate the seismic behavior and activities of the AFS, we conducted a research study on paleoseismology of the fault. Based on paleoseismic evidence, two scenarios c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one of which has three and another has four seismic events with magnitudes Mw in the range of 6.7 to 7.2. Evidence of these seismic events is within sedimentary succession as they have occurred during the past 3 ka(this age is determined based on the deposition rate of the region). Six carbon samples were taken for C~(14) age determination tests, the results of which clearly demonstrated that the EvIV(scenario A) and EvⅢ(scenario B) had occurred before 27,444 cal BP, while other events occurred in the time period between 27,444 cal BP and 3 ka ago. If we consider the occurrence of three or four seismic events(based on the two scenarios) to be between 27,444 cal BP and 3 ka ago, the average recurrence interval is 7,119 ± 1,017, but evidence for these events has been removed. If we assume EvI to be the youngest event(in both scenarios), the minimum elapsed time is therefore 3 ka.  相似文献   
48.
法国、中国断陷盆地厚煤层堆积机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法国中央地块晚石炭世的3个内陆山间小型断陷聚煤盆地厚煤层的成因标志和沉积特征出发,讨论了这些煤层独特的堆积机制及其沉积-构造条件,并与中国东北早第三纪抚顺盆地超厚煤层的沉积条件做了比较分析,指出了2个大陆间在厚煤层的堆积背景与条件方面的差异性和共同点。尤其是这些盆地均发育于活动的构造背景之下,盆缘、盆内断层活动强烈,且控制着沉积相带的展布及富煤单元的时空分布;煤层内均发育有大量的重力流沉积物——碎屑流。稀性泥石流或浊流沉积物;煤层自身存在同沉积期的重力滑塌。变形构造和大量的再搬运-再堆积的记录,表明厚(巨厚、超厚)煤层在堆积时的湖泊环境为覆水较深、不稳定的沉积环境,并且煤(泥炭)在初次堆积后经过了再次搬运而成为异地堆积的产物。这为提出厚煤层新的堆积机制,即异地堆积提供了重要而可靠的证据和实例。  相似文献   
49.
第二十七届国际地质大会将于1984年8月4日至14日在苏联莫斯科召开。我国将派五十人的代表团前往出席这次国际地质界的盛会,以交流我国地质科学各个领域取得的新成绩,以反映新中国三十五年来地质工作达到的新水平。  相似文献   
50.
大别山的构造变形期次和超高压岩石折返的动力学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从构造关系上看,大别山可分为南部,中部和北部3个构造系统,大别山南部构造系统为一套(原地)构造堆叠系统(相对的),从上到下依次为:(1)未变质的震旦纪一早三叠世沉积盖层,它被造山后的侏罗-白垩纪砂-砾岩不整合覆盖;(2)弱变质的新元古代板岩;(3)高压变质岩系(宿松群),这些变质岩系大多退变质为绿片岩相;(4)含柯石英榴辉岩超高压变质单元的异地系统;(5)未经历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原地(相对的)片麻岩系。北西-南东向的拉伸线理在各个地质单元均有表现。从动力学上看,上盘指向NW的剪切运动被后期的褶皱所改变,大别山中部为(混合岩)热穿窿改造系统,系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地体叠加了混合岩化作用的产物,它与超高压变质地体的界限为一拆离断层,而正是这个拆离断层使超高压变质地体向地表折返并经历了角闪岩相的退变质作用。大别山北部为构造堆叠系统,早期的面理和南北向的挤压线理被轴面北倾的褶皱所改造,这种褶皱对应于大别山中部同折返期的韧性变形的隆升构造。同时建立了地球运力学模型并讨论了逆冲作用和正断层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