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12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40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51.
本文根据巴塘1870年前后的地震和有关史料,并结合震区最新线性构造分布,对巴塘地震的震害、震中位置、震中烈度、震级、控震构造以及烈度异常区等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1870年4月11日发生在四川巴塘地区的强烈地震,距今时间并不太久远。研究和讨论该地震,不仅对该区的地震烈度区划和中长期地震预报有着科学意义,而且对目前的城建工作和房屋的防震,抗震工作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2.
1989年、1991年四川西北高原上的小金县两河口地区相继发生了震级分别为5.0级、6.6级和5.0级的三次地震,其后,只有数量很少的余震。在6.6级地震的震中区内发育了一组与北30°西方向的地震断层,地震等烈度线长轴呈近于直交的北50—60°东张扭性地裂缝带。在对震区地震地质,宏观破坏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判译了该区航、卫图象后发现,1)该震区的最新构造格架是由北30°西和北50°—60°东的两组相互交叉的断层或线性构造构成的网格状基本构造格局。2)但控制该区地震孕育,迁移和发生的却只是经历过多次构造作用的北30°西方向断层带;3)北50°—60°东向的地裂缝只是追踪同方向的晚期断层或线性构造生成的地裂缝带。因此今后对震区及附近作地震预报,烈度区划及防震、抗震等工作时,应注意的重点仍然是北北西方向的断层带及断层带延伸的端部地区。  相似文献   
53.
本文根据多次实地调查资料总结和分析了1989年至1991年间发生在小金县两河口地区的三次中强地震的震害特征和原因。  相似文献   
54.
陆地卫星TM图像含有丰富的光谱信息,SPOT全色波段图像数据分辨率较高,因此,如何将这两种图像数据有效地结合起来,在遥感应用领域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研究了SPOT和TM图像数据的数字复合方法。结果表明,复合后的图像提高了分辨率,增加了光谱信息。  相似文献   
55.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边界的确定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0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边界特别是不同时期原型盆地具体边界的确定,是目前该盆地西缘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和生产实践问题之一。作者们着重从盆地西缘地区基本地质事实出发,充分汲取前人的有益成果,历史的分析西缘构造演化及地球动力学特点,紧密结合不同时期西缘盆-山转换的沉积响应,合理利用地震资料及其他第一手资料,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属华北板块的一部分,其形成和发展具体受四周的古祁连洋、古秦岭洋、不同时期的特提斯洋、占亚洲洋(古西拉木伦洋)及古太平洋(伊佐奈岐板块)控制。在此构造背景条件下,盆地西界不同时期范围和形态是不同的。早古生代盆地西缘为主动陆缘性质的弧后盆地;晚古生代盆地西部属被动陆缘构造背景上的滨浅海盆地;文中明确提出,晚三叠世鄂尔多斯原型盆地西界向西越过六盆山,连接六盆山盆地,直逼河西走廊靖远、景泰莫亦山附近,甚至在祁连山区也能找到其踪迹;不仅如此,笔者还认为“银川古隆起”及“西缘古脊梁”在印支期是不存在的,更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南北走向的前陆盆地与沉降中心;燕山主期(J3)盆地西缘可能隆起,使得六盘山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具一定的分割性,但随后在早白垩世又被夷平,鄂尔多斯盆地又与包括六盘山盆地在内的西部白垩纪盆地连通,鄂尔多斯盆地现今西界最后形成的时间应在喜马拉雅晚期(8Ma以来),这也是盆地西缘桌子山-贺兰山-六盘山最后定型的大致时间,它们是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远距离应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6.
基于甘肃省第一至第四批国家级和省级非遗名录(包括扩展名录在内)和2018年《甘肃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在AHP法和专家打分法的支持下,将陇东南31个县级地区非遗旅游资源潜力评价划分为资源质量、旅游社会经济环境、保护与传承3个评价单元,并用ArcGIS10.2叠加分析对综合旅游潜力评价分析。研究表明:秦州区、西峰区等7个地区非遗旅游开发潜力最大;甘谷县、清水县、镇原县等12个县次之;礼县、静宁县、华池县等12个地区最低。  相似文献   
57.
罗布泊盐湖晶间卤水运动特征及其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地下水运动的一般规律,阐述了罗布泊盐湖钙芒硝储卤层及富钾卤水的特性,并讨论了该卤水层的变化特性。在罗布泊干盐湖区采用^14C测年技术、人工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和化学示踪技术,研究晶间卤水循环速率、卤水渗流方向及渗透流速与实际流速,揭示罗布泊盐湖晶间卤水处于缓慢的流动及交替状态。探讨了新构造活动、古气候变化、地层静压力作用、深部地层水及大气降水补给作用等因素对罗布泊盐湖晶间卤水运动的控制和影响,提出了晶间卤水的运动模式。  相似文献   
58.
WASP 水质模型在河流富营养化问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平  王童  陶占盛  王新民 《世界地质》2011,30(2):265-269
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可以真实地刻画河流富营养化问题。基于这一模型,运用WASP 水质模型对浑河支流细河2007 年污染质运移问题进行数值模拟,并对模拟的效果进行分析与解释。结果显示, 7 月份在靠近工业园区和居民区附近河段,BOD 浓度> 140 mg·L - 1,污染严重,其主要原因为工业废水和居民污水的大量排放,表明基于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的WASP 较以往的经验回归等统计模型更能反映河流富营养化问题的动态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9.
地球物理场正演计算的广义差分法姜佩仁,王新民(长春地质学院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研究所长春130026)在地球物理场(或其他类似问题)的正演计算中,目前常用有限差分法或有限单元法。有限差分法计算简单,计算工作量小,但逼近精度比较低;而有限单元法虽然逼近精度...  相似文献   
60.
利用遥感技术,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发现了祁连山西段旋卷构造、柴北缘赛什腾山旋卷构造、柴达木西南祁漫塔格山弧形扭动构造及祁连东部大型旋卷构造等四个旋卷 (扭 )构造。分析了这些旋卷 (扭 )构造形成的地质条件与地球动力学过程,认为这一重要发现不但对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对进行资源预测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本文还指出 Tapponnier的“走向滑移线场和构造逃逸理论”存在两点明显不足,我们的发现及研究是对该理论的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