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76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248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西藏双湖托纳木地区上侏罗统雪山组物源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地处羌北坳陷与中央隆起带毗连地带的托纳木地区广泛发育上侏罗统雪山组沉积,厚达1500m。本文重点研究了雪山组的地层特征、古水流特征以及砂岩碎屑组分特征,在此基础上简单分析了其沉积相特征。根据雪山组的岩性及沉积构造将雪山组划分为三段,其沉积相分别为雪山组一段为前三角洲亚相,二段为三角洲前缘亚相和三角洲平原亚相组合,三段为冲积扇相。古水流复平方向分布样式指示雪山期的物源方向主要来自西南边;砂岩碎屑组分表明雪山组的母源区岩性十分多样;三角图解定量分析显示物源区基本上属于再旋回造山带,而且以石英再旋回为主,表明其物源来自于西南部的中央隆起带。  相似文献   
102.
酒泉盆地早白垩世沉积相特征与构造样式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酒泉盆地早白垩世的构造样式、沉积相特征研究,认为早白垩世酒泉盆地呈现NE向的伸展构造。  相似文献   
103.
晚第三纪以前形成的古土壤可以揭示地质时期的古环境。辨识古土壤的主要标志包括野外形态特征、微形态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等。当前古土壤分类一般基于现代土壤的系统分类体系,即采用诊断层和诊断特征,辅之以古土壤总体的化学性质等指标划分古土壤类型。形成于晚第三纪以前的古土壤可以重建全球范围的古气候变化历史,同时揭示前寒武纪时期古大气O2分压以及后寒武纪时期古大气CO2浓度水平的演化过程;古土壤具有空间和时间等多重信息,能反映流域或区域的古景观、古地貌、古水文特征。但目前缺乏一个广为接受的古土壤分类系统,成岩作用对古土壤特征的影响以及古土壤记录的古环境信息机制与解译等方面也还需要深入探讨。今后必须加强成岩作用对古土壤特性的影响以及现代土壤与其环境的对应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4.
酒泉早白垩世盆地群构造特征和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酒泉盆地群充填物、早白垩世火山岩、早白垩世原型盆地构造样式和新生代反转构造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旨在查明酒泉原型盆地群的成因。初步认为,酒泉盆地群是早白垩世陆内热事件的表部响应,为近南北向或北东向裂谷盆地。在新生代,由于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北祁连山前展式北向推覆作用可能使早白垩世酒泉盆地群的南部地区转换为山脉,现今的盆地边界被掩覆在北祁连山之下;同时,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还造成控制酒泉盆地群内部次级构造单元沉积体系的近南北向和北东向正断层转换为逆冲断层,盆地发生反转。  相似文献   
105.
中新世以来滇西高原隆升的沉积学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印度与欧亚大陆的碰撞不仅造就了青藏高原,带动周围地区不同程度的隆起,而且通过隆升和剥蚀向高原内部盆地和环绕高原的周缘盆地提供了巨量的硅质碎屑,这些盆地的沉积记录了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和隆升机制[1~4]。青藏高原周缘地区已成为窥视其隆升历史和机制的重要窗...  相似文献   
106.
正孙枢院士,1933年生,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太平洋科学协会终身会员、伦敦地质学会荣誉会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资环局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聘任顾问组成员、《中国科学》副主编、《地质学报》副主编、Journal of Asian  相似文献   
107.
松辽盆地嫩江组一、二段是形成于晚白垩世的湖相沉积,保留了丰富的陆地古气候信息。对松辽盆地LD6?7井嫩江组一、二段矿物学、地球化学分析及陆表古温度重建,其全岩矿物以黏土矿物含量最多(平均46.2%),石英含量次之(平均21.7%),斜长石和钾长石含量较低。多种风化指数显示嫩江组一、二段具有中等强度的化学风化作用。物源区、搬运和成岩过程对沉积物化学组成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1)降水量较大,2)有一定强度的物理剥蚀,3)分选和沉积再循环作用较弱,4)成岩作用较弱,5)原岩为酸性岩。基于τNa?MAT转换方程,得到松辽盆地LD6?7井嫩江组一、二段沉积时期的陆表古温度为14.2 ℃,属于温带—亚热带气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研究证明利用元素地球化学手段重建古温度的方法在松辽盆地嫩江组一、二段具有可行性,可为今后“深时”陆地古气候定量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8.
古地理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的综合性科学,构造古地理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地理单元的构造属性及其演变特征的科学。地球表面的山川、流域与盆地等自然地理单元受岩石圈板块水平运动与深部地幔动力学的联合控制。自然地理单元及其演变是内、外动力长期作用的综合结果。活动论构造古地理思想是在地球系统科学的活动论、演化论、阶段论与转换论观念下的自然延伸。整体、动态、综合分析是活动论构造古地理研究的基本方法;确定构造古地理单元的边界、属性、组成、结构与演变的“五定”原则是工作的具体步骤;搭建数据化、标准化和智能化的古地理重建平台是研究的重要途径。基于活动论构造古地理思想的原型盆地分析,是对原型盆地进行复位、复原与复变,揭示原型盆地的时—空结构;而活动论的源-汇系统分析是在地球系统观指导下的深、浅部结合的全链条、全过程综合研究。活动论构造古地理是研究地表过程和能源、资源矿产分布预测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09.
西藏日喀则地区早白垩世恰布林组辫状河-扇三角洲沉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北侧发育的早白垩世恰布林组以其杂色砂砾岩易于野外识别,岩石组成主要为陆源碎屑岩。根据不同的形成机制和岩相特征,将恰布林组岩相划分为7种砾岩相、3种泥岩相和1种灰岩相,由下至上组合成辫状河亚相、扇三角洲平原亚相、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前扇三角洲亚相,呈现急剧退积型扇三角洲层序。沉积的古盐度在低盐度-半咸水范围,古环境判别也落入未定义-海水区,认为恰布林组沉积环境为陆相辫状河-退积型扇三角洲。物源区分析显示,来自于北方近源再旋回造山带中的板块俯冲混杂岩和火山切割弧至过渡弧为恰布林组提供主要物源,而且该组砾岩砾石成分含有大量蛇绿岩成分组合,从而说明早白垩世时期恰布林组北侧不远处极可能发育一套残余的蛇绿岩。  相似文献   
110.
运用Dickinson三角图解和碎屑锆石年龄分析方法,对松潘地区白龙江隆起西段尕海盆地上白垩统热鲁组物源及沉积背景进行了研究。热鲁组砂岩岩屑以变质岩为主,碎屑物质成分和结构成熟度较低;Dickinson三角图解显示热鲁组砂岩物源主要来自再旋回造山带的石英再旋回和过渡再旋回带;碎屑锆石分析显示最新年龄为137Ma,指示该地层时代应晚于早白垩世早期;碎屑锆石U-Pb年龄基本上继承了区域上三叠纪地层的碎屑锆石年龄分布特征,说明热鲁组碎屑物质主要来自于区域上三叠纪地层,较少或几乎没有来自前三叠纪地层,而现今展布于盆地周围的下伏前三叠纪地层,晚白垩世时期尚未出露遭受剥蚀,同时这一结论也与松潘地区的热年代学数据揭示的构造背景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