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8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21.
热力学边界热质传递过程的促进传递(Facilitated Transport)可以强化热力学系统与外界的物量传递,进而影响系统内部的物量变化.提出热力学边界热质传递过程的促进传递和促进因子等概念,拓展边界热质传递过程的内涵,即促进传递过程是在边界内伴有可逆化学反应的强化传递过程,通过多个过程的耦合作用实现;讨论边界促进传递的分类和机理,并以质量促进传递过程为例分析促进传递过程.在传热学和热力学领域对促进传递过程研究应从传递机理、分析模型和应用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22.
济南泉域岩溶地下水水质变化分析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0  
济南泉域岩溶地下水水质变化研究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强,水体的总硬度、SO42-、Cl- 和NO-3等指标均呈上升趋势,且近期离子浓度升高的速率加快。从泉域间接补给区到直接补给区再到排泄区,地下水污染逐步加重,水质逐渐变差。   相似文献   
23.
以“势场”为研究载体,提供注蒸气驱油过程动力为统一目标,将不可逆热力学中“流”与“力”的概念引入驱油过程,在研究驱油域势场动力学特征的基础上,注蒸气多场耦合的驱油机理可概括为动力势场之间、阻力势场之间及动力势场与阻力势场之间3个层次.尽管已在注蒸气驱油过程多场耦合的多层次描述与分析方面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仍需要开展探索性...  相似文献   
24.
热力学系统动态变化过程是由系统与外界的热质传递过程引起的,但传统热力学并不能完全对此作出判断.借鉴现代热力学和界壳理论,提出一种新的热力学系统模型,由系统内部、边界(界壳)和外界组成,其中边界(界壳)由界壁和界门组成,界壁是"绝缘"的;给出热力学系统边界开放度、边界交换率概念,讨论边界开放度与边界交换率关系;在新的热力...  相似文献   
25.
自发地理信息(VGI)是一种新兴的地理数据采集方式,具有数据更新快、细节丰富、覆盖范围广等优势。利用VGI数据可以对道路网实现快速更新;但是由于VGI数据是非专业自发共享的,且数据采集时多使用非专业设备,所以存在数据质量不高的问题。大量VGI数据对同一地理要素的重复采集与融合处理则可改善数据的质量,文中以多人采集的道路网数据为例,结合矢量要素的匹配与融合理论,设计一种适用于道路网VGI数据的匹配与融合算法。首先在路段结点处建立缓冲区进行结点匹配,再根据路段距离相似度进行路段匹配,最后再利用Delaunay三角剖分融合算法对匹配后的同名路段进行融合。将匹配融合后的道路网与原始道路网VGI数据及Google影像图叠加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本文算法可有效地实现道路网VGI数据的匹配与融合。  相似文献   
26.
歧南凹陷下第三系成岩阶段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歧口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中部,以南大港断裂带为界,分为歧北凹陷和歧南凹陷两个次级构造单元。新生界从下到上发育下第三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下第三系生、储油层发育,是主要的勘探目标层段。歧口凹陷已发现的油田大多分布在歧北凹陷,且以中、浅层居多。随着歧南凹陷油气勘探的突破,“十五”期间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  相似文献   
27.
渤海湾盆地孔西潜山构造带碳酸盐岩的成藏史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碳酸盐岩成藏要素生、储、盖、运、圈、保的数值模拟,建立了成藏史数值模拟系统,并以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孔西潜山构造带为例说明了这一系统的应用.研究表明,孔西潜山构造带奥陶系烃源岩在印支期开始排烃,一次成藏开始;燕山期进入大量生、排烃阶段,成为本区的主要生烃期和成藏期;之后,一次生烃中止;喜马拉雅期该构造带进一步被埋深,开始二次生烃和第三次成藏,二次生烃的量较小.所以黄骅坳陷下古生界原生油气藏的勘探应注重那些位于生烃区在印支期和燕山期形成且未被后期构造运动破坏的古构造.   相似文献   
28.
深部开采上覆岩层采动裂隙网络演化的分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志国  周宏伟  谢和平 《岩土力学》2009,30(8):2403-2408
借助相似模拟材料模型试验,模拟了在深部开采条件下上覆岩层采动岩体裂隙分布状态,运用分形几何理论研究了采动岩体裂隙网络分形维数随开采宽度、采场矿山压力、岩层沉降的动态演化规律,并分析了断层对采动岩体裂隙网络分布演化的影响以及采动岩体裂隙网络在三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随开采宽度增加,采动岩体裂隙网络分形维数呈现总体增大趋势,在断层影响下表现出降维特点;分形维数与超前工作面压力和岩层沉降均具有非线性关系;三带采动岩体裂隙网络均具自相似性,冒落带、裂隙带、弯曲带分形维数比为1.082 3:1.139 4:1。  相似文献   
29.
介绍了埕岛油田海底管线的陆地发送技术,对拖管施工工艺进行了计算和受力分析,结合实际,采用多种拖管方法完善了适应滩海和极浅海海域海管铺设工艺。  相似文献   
30.
含离子浓度参数的粘性泥沙沉速公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长江为例分析了河流中的水化学特性,得出河流中影响粘性泥沙沉速的主要是Ca2+。阳离子影响泥沙沉速的主要原因是粘性沙的絮凝。对泥沙絮凝沉降过程进行理论分析,推导出絮凝沉速与离子浓度之间的关系式。并且根据试验结果确定以Ca2+浓度为参数时经验关系式中的系数值。用实测的沉速对絮凝沉速公式进行了初步的验证。验证结果表明,用张瑞瑾沉速公式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相差很大,而絮凝沉速公式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相符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