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35篇 |
专业分类
地球物理 | 3篇 |
地质学 | 85篇 |
海洋学 | 1篇 |
综合类 | 1篇 |
自然地理 | 2篇 |
出版年
2010年 | 1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1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2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4篇 |
1964年 | 1篇 |
1963年 | 3篇 |
1958年 | 2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浙江泰顺洋滨黄玉斑岩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浙江泰顺洋滨斑岩锡矿成矿母岩为黄玉斑岩类岩脉,长约2km,宽2-20m,岩性可分黄玉钾长花岗斑岩、黄玉二长花岗斑岩和黄英斑岩三种。黄玉含量占10%-20%,具火成斑状结构。岩石为强过铝质(A/NKC=1.574-12.94),高F/Cl值(146-303),高Rb/Sr值(5-122),高的不相容元素丰度(Sn=313×10-6-1042×10-6)而相容元素丰度较低(Sr=10×10-6-28×10-6),稀土配分呈海鸥型,成因上应是S型含锡斑岩。 相似文献
82.
中国东南沿海海西—印支旋回花岗岩类的分布规律及成因系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近年来,由于对石碌铁矿及海南岛大地构造特点研究的深化,人们对海西-印支地槽和海西-印支花岗岩在华南陆壳演化中的地位有了新的认识,把海西-印支花岗岩划分为同造山的(地槽区)和非造山的(地台区)两类进行对比。本文就现有资料从成岩物质来源这一角度出发,初步探讨海西—印支期同熔型和改造型花岗岩的划分并提出若干划分标志,以引起对这一课题的重视和讨论。 相似文献
83.
84.
华南花岗岩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45,自引:7,他引:45
半个世纪以来,华南花岗岩研究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重点研究了花岗岩的时空分布。根据地质证据与同位素年龄数据,证实华南存在多旋回的花岗岩,即晚元古代花岗岩、加里东期花岗岩、海西一印支期花岗岩和燕山期花岗岩。基本规律是:不同的造山旋回伴有相应的花岗岩。大体上,自西北往东南(向洋方向)花岗岩时代呈愈来愈新的趋势;第二阶段,重点研究了花岗岩的成岩物质来源,划分为M型、Ⅰ型、S型和A型,研究不同成因类型花岗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及其岩石地球化学标志;第三阶段,着重研究壳幔作用与花岗岩成因,例如研究玄武岩浆底侵作用与花岗岩的成因联系,以及岩浆混合作用与花岗岩成分多样性的原因。此阶段研究方兴未艾,仍在深入开展之中。今后主要研究方向,环绕3个问题进行:(一)壳幔作用与A型花岗岩成因;(二)陆内花岗岩浆产生的方式和原因(变质核杂岩、花岗岩穹窿、复式花岗岩体);(三)华南大花岗岩省成因。 相似文献
85.
岩石物理化学是当代理论岩石学的理论基础,是化学热力学与岩石学(特别是岩浆岩与变质岩)有机结合的边缘性分支学科,是岩石学专业研究生必修的一门学位课程。中国地质大学的周珣若、王方正编著的《岩石物理化学》一书已由河南科学出版社于1987年12月出版。这本书是在他们多年从事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可以说是他们智力劳动的结晶。 相似文献
86.
岩浆混合作用:来自岩石包体的证据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镁铁质岩浆与长英质岩浆之间的混合作用是导致壳幔混源花岗岩类形成的主要机制。暗色、细粒且具火成结构的岩石包体是指示岩浆混合作用存在的可靠证据。这些岩石包体具有下列特征:(1)包体常呈等轴状,表明包体岩浆曾以液态球滴状存在于寄主岩浆中;(2)由于基性岩浆温度恒高于酸性岩浆(温度超出约300℃),这类包体常具有淬冷边;(3)包体有时含有反向脉;(4)包体中能见到自寄主岩浆捕获的长石捕虏晶。进一步分析了三个典型的含暗色微粒包体的花岗质杂岩(平潭、普陀山、花山—姑婆山)研究实例,认为暗色微粒包体的形成,可用来自深部岩浆房的玄武质岩浆向浅部酸性岩浆房的注入作用来解释。 相似文献
87.
皖南低~(87)Sr/~(86)Sr初始比的过铝花岗闪长岩及其成因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本文从野外地质、岩相学、矿物化学、岩石化学和稳定同位素等诸方面资料,论证了安徽休宁、歙县地区三个强过铝花岗闪长岩体的基本特点、侵入方式和岩浆起源,确认它们的成因既不与区域变质作用有关,也不与火山作用有联系,而是与中、基性的火山-沉积柱部分熔融的中深成碰撞后岩株式花岗岩类有关。 相似文献
88.
长乐-南澳断裂带晚中生代岩浆活动
与变质-变形关系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30
长乐-南澳断裂带是东南沿海地区陆内强烈变质-变形带。带内沉积岩、火山岩和早白垩世的钙碱性角闪石黑云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都已发生可达角闪岩相的变质和石英-长石相韧性剪切变形。鉴于高温矿物和强烈韧性变形多出现在深成岩附近;远离深成岩,变质和变形就逐渐减弱,故本文认为,至少有一部分变质变形的热源是由岩浆提供的。韧剪组构和糜棱质花岗岩是在岩浆侵位的晚期或长乐-南澳断裂带左旋走滑时,在中地壳部位同时形成的,长乐断裂带中花岗岩的组构记录了一期同走滑变形的岩浆作用,“软变形”作用。据此,长乐-南澳带内花岗岩的形成是受走滑剪切应力和岩浆热双重制约的,是在走滑过程中实现的。其动力来源可能与晚中生代的太平洋板块沿日本中央构造线—台湾纵谷带朝东亚陆缘的斜向俯冲有关。 相似文献
89.
中国东南部花岗岩类Nd—Sr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57,自引:8,他引:57
根据本文测定的58个数据以已发表的127个数据讨论了中国东南部不同时代花岗岩类的Nd-Sr同位素特征,工通过与基底变质岩Sm-Nd同位素组成的对比,研究了这些花岗岩类的物质来源与成因。仅分布于浙西南的古元古代花岗岩娄是由成分上类似干被其侵入的八都群片麻岩经部分熔融形成的。沿江绍断裂带分布的新元古代花岗岩类是由地幔来源岩浆或初生地壳形成的;浙西-皖南-赣北地区的新元古代花岗岩类可能是由中元古代地层中的低成熟度组分形成的。古生代和大部分中生代花岗岩类主要是由所在区域内出露的中元古代变质沉积岩的相当物衍生的。沿浙闽沿海地区分布的大多数晚中生代花岗岩娄含有较多的地幔组分.两种来诹岩浆混台可能是其一种重要的成岩方式。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