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3篇 |
免费 | 18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篇 |
大气科学 | 4篇 |
地球物理 | 27篇 |
地质学 | 39篇 |
海洋学 | 2篇 |
综合类 | 2篇 |
自然地理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9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1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3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组成青藏高原的主要微板块在不同的阶段经历了各具特色的地质演化历程和发展特点,形成了不同的地壳结构。青藏高原的沉积地质历史演化 经历了区内各主要微板块的基底形成与盖层沉积演化 的前特提斯阶段;以板块汇聚边缘与碰撞时期的构造背景为基础,划出古特提斯、中特提斯和新特提斯三个沉积叶质历史发展及其所形成的弧盆体系格架的特提斯形成演化阶段;随着始新世末期残留海的消失,青藏地区形成统一大陆,并进入统一应力场的青藏统-陆壳形成阶段;从中上新世开始的青藏高原隆升阶段,青藏高原上发育了一些大中型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如羌塘盆地、措勤盆地、昌都盆地等都经历过从弧后向盆地向前陆盆地转化的演化阶段,并具有受喜马拉雅运动统一改造的特征,这些沉积盆地中油气藏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和“葵花8号”气象卫星资料,对2016年4—9月甘肃省陇东南地区出现的43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确立了强对流云团识别指标、追踪方法及预报指标,并对2018年部分个例进行效果检验。结果表明:(1)利用卫星B13通道(10.4μm)亮温值TBB≤238 K或B08通道(6.2μm)与B13通道亮温差△TBB<0 K双阈值作为强对流云团识别指标,可以准确识别出陇东南地区的强对流天气云团;(2)利用“逆向搜索法”、“面积重叠法”及对云团重心的计算,可以对强对流云团进行准确定位、追踪及移动路径外推预报;(3)建立的强对流天气落区判别指标对该地区短时强降水及冰雹落区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3.
粒子加速器中高精度丝线绝对位置测量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粒子加速器中采用振动线技术进行共架单元上多块磁铁的高精度预准直,需要将振动线代表的磁中心引出进行共架单元之间的相对准直。为了获取以振动线为代表的丝线高精度空间绝对位置,本文对采用近景摄影测量技术进行点、线位置求解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利用单相机多站位的方法进行拍摄,通过标定板提供的高精度控制点坐标,采用自标定光束法平差对相机进行标定,并提出将空间直线离散成空间2点进行直线整体精确求解。对标定板上由2点组成的模拟直线进行测量验证,并与标定板提供的理论值进行对比,结果显示空间直线位置获取精度优于5 μm。这表明了本文理论和方法的正确性,为进一步研究丝线高精度空间绝对位置测量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羌塘盆地已经发现了190余处油气显示。近年笔者在盆地北部晚侏罗世地层中发现了迄今最大规模的沥青脉。研究结果表明,该沥青脉产出于上侏罗统索瓦组地层之中,地层下部系与沥青脉的形成有一定关系的中侏罗统夏里组局部含油气显示的盐丘。沥青族组分(%)为:饱和烃5.72、芳烃18.46、沥青质52.37、非烃23.45,说明该沥青脉经过了运移、氧化的过程。同时,沥青脉产出于复背斜范围内,利于油气聚集成藏。这一发现对于羌塘盆地的油气地质的作用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上游干流流经青、藏、川、滇、鄂、渝6省市,支流涉及甘肃、陕西、贵州3省,流域面积为105.4×104km2,人口1.55亿,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1.1%。
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民收入低,少数民族众多,与中下游经济发达地区差距很大。但上游地区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开发潜能,丰富的水力和矿产等自然资源,以及农、林、牧等物产,对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支援作用。同时,由于自然地理上的相关性,又使上游地区的开发治理,对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长江上游森林植被大量减少,水源涵养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严重,旱、洪灾害频发;沿江大量排放废气、废水、污水,使大气和水体严重污染。随着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给中下游地区带来严重危害,河道、湖泊、水库淤积加速,洪涝灾害频繁发生,造成中下游地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因此,必须尽快对长江上游地区进行全面综合治理,尽快开展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制定各种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方案;控制沿江污染源的排放,建立大气和水体污染监测系统;运用高新技术,建立上游重点地带地壳形变的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防治地质灾害;充分利用上游地区丰富的水力资源,兴建多级水利设施,对地表水实施人工的时空控制,消除旱、洪灾害。 相似文献
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民收入低,少数民族众多,与中下游经济发达地区差距很大。但上游地区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开发潜能,丰富的水力和矿产等自然资源,以及农、林、牧等物产,对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支援作用。同时,由于自然地理上的相关性,又使上游地区的开发治理,对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长江上游森林植被大量减少,水源涵养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严重,旱、洪灾害频发;沿江大量排放废气、废水、污水,使大气和水体严重污染。随着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给中下游地区带来严重危害,河道、湖泊、水库淤积加速,洪涝灾害频繁发生,造成中下游地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因此,必须尽快对长江上游地区进行全面综合治理,尽快开展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制定各种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方案;控制沿江污染源的排放,建立大气和水体污染监测系统;运用高新技术,建立上游重点地带地壳形变的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防治地质灾害;充分利用上游地区丰富的水力资源,兴建多级水利设施,对地表水实施人工的时空控制,消除旱、洪灾害。 相似文献
16.
羌塘盆地雁石坪地区中-晚侏罗世碳、氧同位素特征与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通过对雁石坪地区中-上侏罗统碳酸盐岩的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分析,认为其原始组分保存良好.在垂向上,碳、氧同位素的变化与沉积相演化和海平面曲线相吻合,说明它们与沉积环境的演化密切相关.结合碳、氧同位素的环境效应分析,认为中侏罗世雀莫错期沉积水体主要以陆源淡水作用为主,沉积环境属陆缘近海湖;布曲期为广海碳酸盐台地环境;夏里期为三角洲-淡化泻湖-潮坪环境.晚侏罗世索瓦早期为高盐度、高水温,相对局限浅海碳酸盐台地环境.中侏罗世至晚侏罗世早期经历了一次完整的海侵-海退旋回和一次海侵过程. 相似文献
17.
汶川地震后中下地壳及上地幔的粘弹性效应引起的应力变化与芦山地震的发生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多层粘弹性模型计算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Mw7.9地震对周围地区尤其是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影响,结合地震活动性分析,探讨了2013年4月20日芦山Mw6.6地震的发生机制,并对沿龙门山断裂带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之间的地震空段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由于下部地壳及上地幔的粘弹性效应,芦山地震震源处对应的汶川地震同震库仑应力变化(△CFS)为-0.1bar以下量级,其后随时间逐渐增加,在芦山地震前增加到了0.4bar(有效摩擦系数为0.4)或0.6bar(有效摩擦系数为0.2)以上.这表明,芦山地震的发生与汶川地震的非弹性触发密切相关.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之间的地震破裂空段存在1970年大邑M6.2地震的库仑应力阴影区(下降区),汶川地震及芦山地震未能使阴影区发生根本变化,因此,如没有其他不可知因素,该空段短期内整体发生破裂,引发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18.
19.
20.
利用1965—2019年常规观测资料及2008—2019年区域站加密资料,分析了天水地区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同时选取30个具有代表性的暴雨样本进行天气学分型及高低空物理量特征分析,确立了预报指标。结果表明:(1)近55 a来天水地区暴雨年均发生2.75站次,整体呈增多趋势,增加幅度为0.2站次?(10 a)-1,其中20世纪60年代后期及80—90年代呈减少趋势,20世纪70年代及21世纪以来呈增多趋势。(2)天水地区暴雨4月中旬—10月下旬都有出现,但集中在夏季7—8月,7月频次最高,月分布呈单峰型特征,旬分布呈三峰型特征,与副高位置密切相关。(3)天水地区暴雨空间分布自西向东依次增多,并存在多个分布中心。(4)天水地区暴雨环流形势分为低槽(涡)东移型和副高西北侧西南气流型两种,其高低空物理量配置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