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4篇
测绘学   4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3篇
海洋学   34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张艳玲  叶萍  王国良 《吉林地质》2000,19(3):71-73,82
本文通过应用MAPGIS软件的实践,初步总结出其库管理子系统的运用方法,主要谈及以下三方面的问题:1.建库;2.图幅接边;3.图幅的检索输出。作者以1:5万地质图数据库为例,讨论了1:5万数据库的基础性,现实性以及重要性。  相似文献   
43.
报道了在浙江省发生的海水网箱养殖鲈鱼皮肤溃疡病的症状和病原菌特征.以4株分离菌作代表,显示人工感染结果为100%的试验鲈鱼死亡,与自然发病症状相似.经形态、培养特征及生理生化测试,96915-1等菌株应归属于弧菌属中的哈氏弧菌(Vibio harveyi).这些菌株对氯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磺胺甲基异恶唑等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44.
网箱养殖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疾病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1-2005年对舟山市网箱养殖大黄鱼的养殖情况、发病情况、死亡情况和海区环境因子的监测以及收集的气象资料,对疾病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探索了环境因子及其变化对大黄鱼发病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黄鱼的发病率和发病类型与气温、风速有关:发病率与水温(>20℃)、悬浮物、化学耗氧量(chemical oxygen depletion,COD)、细菌数均呈显著的正相关,与透明度呈显著的负相关.通径分析显示,对大黄鱼发病率直接效应最大的是水温,其次是风速.通过分析,推测引起舟山市网箱养殖大黄鱼疾病多发的主要原因是网箱养殖本身造成的水体污染,从而提出了舟山市网箱养殖大黄鱼疾病预防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45.
从患病养殖大黄鱼分离到3株病原菌H040823-1、H050704-1、H050815-1,经常规生理生化鉴定均属于弧菌属的种类,API20E快速鉴定菌株H040823-1为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菌株H050815-1为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菌株H050704-1不在API20E鉴定谱内。为了进一步确定其分类地位,测定了3株病原菌的16S rRNA和HSP60(heat shock protein,HSP60)基因部分序列。16S RNA基因系统进化分析表明,3株病原菌与副溶血弧菌、哈维氏弧菌、溶藻弧菌亲缘关系较近,相互之间同源性均大于96.9%,差异不明显。HSP60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菌株H040823-1、H050704-1、H050815-1的HSP60基因序列分别与V.parahaemolyticus(AF230951)、V.harveyi(EU036994)、V.alginolyticus(DQ664545)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6.7%、99.8%和98.0%,而与其他弧菌HSP60基因的同源性均低于91.9%,3株病原菌相互之间同源性低于92.3%,差异显著。HSP60基因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表明,H040823-1、H050704-1、H050815-1分别与V.parahaemolyticus、V.harveyi、V.alginolyticus聚类。综合以上结果,菌株H040823-1、H050704-1、H050815-1可分别鉴定为副溶血弧菌、哈维氏弧菌、溶藻弧菌。结果表明,HSP60基因比16S rRNA基因更适合用于海水鱼类致病性弧菌种间的分类研究。  相似文献   
46.
针对鲫鱼诺卡氏菌16S-23S 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序列,设计了四条LAMP引物,在外内引物浓度比1:8、dNTP浓度0.8-1.2mmol/L、Mg<'2>浓度10-14mmol/L、反应温度60-65℃、反应时间60min的优化条件下,扩增产物经电泳后呈现特异性的LAMP梯形条带,建立的LAMP法具有高灵敏度,达...  相似文献   
47.
为加强对北祁连早古生代多岛弧盆系蛇绿混杂岩的调查,选取柏木峡—门岗峡蛇绿岩开展岩相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柏木峡—门岗峡蛇绿岩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构造上处于北祁连造山带中东段。由橄榄岩、辉长岩和基性火山岩组成较为完整的蛇绿岩单元。对辉长岩进行单颗粒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测年,获得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525.2±1.1) Ma(MSWD=0.06),代表了蛇绿岩的形成年龄,相当于早寒武世。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蛇绿岩中的基性火山岩属于拉斑系列,具有洋岛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玄武岩Th/Yb-Nb/Yb和TiO2/Yb-Nb/Yb等构造环境判别图显示,该套蛇绿岩的形成环境与俯冲作用无关。结合详细的野外调查和区域对比,认为该蛇绿岩代表早古生代北祁连洋壳,与玉石沟—川刺沟等蛇绿岩共同构成了达坂山—玉石沟蛇绿岩带。  相似文献   
48.
作者基于几年来的实践 ,总结出了运用MAPGIS软件进行误差校正中几种常见错误类型及其形成的原因 ,以及针对相应问题的改正措施。  相似文献   
49.
泥螺消化道内的细菌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螺(Bullactaexarata)隶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 ,后鳃亚纲,头盾目 ,阿地螺科。其味道鲜美,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 ,是浙江沿海重要的滩涂养殖品种,至2000年全省养殖面积已达约11300ha。泥螺的生长是以不断吞食周围滩涂中的涂泥和底栖藻类等为营养基础 ,已知滩涂沉积物及动植物碎屑中所含有的微生物从事着大量的转化和分解工作[4],它们在泥螺体内又会怎样呢 ?为探索泥螺的消化生理功能及与养殖、病害和防治的关系,本文从泥螺消化道内的细菌菌群组成与功能研究入手作初步分析。关于贝类体内的细菌学调查…  相似文献   
50.
鲈鱼溶藻弧菌病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陈寅儿  金珊  王国良 《台湾海峡》2005,24(1):104-108
对患溶藻弧菌病的鲈鱼进行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表明,与健康鲈鱼相比,病鱼的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甘油三脂、钠、氯含量减少,而血沉、脆性、肌酐、钾、磷含量及血清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活性增加.由此说明溶藻弧菌对鲈鱼具有极强的致病性,它能引起鲈鱼体内各主要组织器官发生严重而广泛的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