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4篇 |
免费 | 195篇 |
国内免费 | 11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4篇 |
大气科学 | 104篇 |
地球物理 | 78篇 |
地质学 | 415篇 |
海洋学 | 41篇 |
天文学 | 9篇 |
综合类 | 52篇 |
自然地理 | 2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19篇 |
2021年 | 19篇 |
2020年 | 23篇 |
2019年 | 24篇 |
2018年 | 32篇 |
2017年 | 21篇 |
2016年 | 15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32篇 |
2013年 | 26篇 |
2012年 | 31篇 |
2011年 | 36篇 |
2010年 | 30篇 |
2009年 | 32篇 |
2008年 | 30篇 |
2007年 | 22篇 |
2006年 | 25篇 |
2005年 | 25篇 |
2004年 | 24篇 |
2003年 | 26篇 |
2002年 | 29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65年 | 4篇 |
1960年 | 1篇 |
1959年 | 3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湘中地区为我国主要的锰矿矿集区之一,赋存于南华系大塘坡组第一段的“湘潭式”锰矿为区内最主要的锰矿成因类型。在总结湘中地区“湘潭式”锰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锰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和锰矿物质来源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形成和分布主要受地层岩性(南华系大塘坡组第一段)、构造(同沉积断裂与武陵—雪峰褶皱基底浅层平移断裂)、岩相古地理环境(封闭—半封闭浅水槽盆亚相)等控制,具“二带(行)四群(列)”分布特征,“湘潭式”锰矿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海底深大断裂混合气液热流的渗流喷溢活动。 相似文献
112.
运用钻井岩心、测井及层序地层学的有关理论、方法,对位于扬子地块西缘、四川攀枝花地区的宝鼎盆地的含煤岩系进行了层序地层学与聚煤作用研究。在主要含煤段大荞地组发育12个层序界面和11个四级层序,其中在40#煤层以上地层发育层序Ⅳ到层序Ⅺ等8个四级层序。伴随着宝鼎盆地由断陷盆地(大荞地组沉积时期)向大型拗陷盆地(宝鼎组沉积时期)演化,盆地基底沉降速率减小,可容空间增加速率降低,聚煤作用在垂向上先增强再减弱。断陷盆地发育早期,聚煤作用较弱;断陷盆地发展中期(层序Ⅳ-层序Ⅷ),主要煤层多发育于低位体系域、初始湖泛面附近和高位体系域中晚期,平面上聚煤中心位于可容空间增加速率中等的三角洲平原相带;至盆地发展晚期(层序Ⅸ-层序Ⅺ),主要煤层的发育位置逐渐向四级层序最大湖泛面靠近,平面上聚煤中心向可容空间增加速率最大的盆地沉积中心迁移。 相似文献
113.
本文用理想数值模拟分析的方法,在MM5模式中构造对称初始涡旋,在理想的环境场中发展为成熟的TC并移动经过从台湾岛抽象出的岛屿地形,揭示岛屿对TC强度和结构影响的机理。结果表明,理想模拟试验的方法对TC强度及结构变化的模拟具有很好的可靠性和客观性;TC中心登岛至到达岛屿山顶过程中,由于岛屿地形的抬升作用使得垂直方向上产生了局地的狭管收缩效应,使得TC在通过时强度短暂加强;TC在过岛过程中,风速垂直结构以及暖心结构的对称性会因地形的抬升和扰动影响而破坏,同时二者的大值区范围缩小;TC在过岛时,暖心结构在中高层分裂成一大一小2个部分,低层暖心偏离TC低压中心而伸向地面,TC由准正压系统变为斜压系统,使得TC整体强度减弱;次生低压对翻山后的TC中心的吸引融合加速了其过山后的北折过程;TC过岛后强度减弱十分明显,这是由于岛屿地形对环流摩擦阻力较大,对水汽供应的减弱和阻断,以及对TC对称结构的破坏。 相似文献
114.
渤海海域W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河流相砂体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野外露头、现代沉积和大量岩心以及钻测井资料,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为指导,结合地震和探地雷达,分析了W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明下段河流相层序格架和砂体结构的沉积特征,总结了砂体的发育规模特征,建立了河流相砂体的沉积模式,为海上油田开发及后期调整提供依据和指导。研究表明,渤海海域明化镇组河流相砂体结构划分为堆叠型、侧叠型和孤立型3种类型共7种样式,其中侧叠型又分为紧密型、疏散型和离散型;孤立型又分为下切侵蚀型、孤立河道和决口扇;河道砂体厚度为2.1~15m,平均6.75m;宽度为200~1 225m,平均宽度519m。决口扇砂体厚约2~3m,宽度为150~450m,平均宽度300m。河流相砂体结构受控于湖平面的变化。不同的湖平面变化下发生堆叠型、侧叠型和孤立型规律性的砂体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115.
湛江流沙湾马氏珠母贝的养殖容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3月—2009年1月调查分析流沙湾浮游动植物的生物量、叶绿素a含量、初级生产力、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含壳重与鲜组织重的比值、养殖贝类和野生滤食性动物的滤水率、潮间带和潮下带底栖贝类及吊养区附着滤食性动物现存量等,应用营养动态模型和贝类养殖容量估算模型估算滤食性动物的总容量,扣除野生滤食性动物现存量,最终确定马氏珠母贝的养殖容量。结果显示,2种模型估算马氏珠母贝的养殖容量分别为19637.5t和20126.4t,平均养殖容量19881.95t。依据流沙湾马氏珠母贝的通常养殖密度(1.05×105个.hm-2)和平均商品规格(41g.个-1)计算,流沙湾马氏珠母贝的适养面积为461.83hm2。 相似文献
116.
吉林省安图县海沟金矿床控矿构造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沟金矿是大型石英贫硫化物脉型金矿床。矿区侵入岩可划分为四个花岗岩单元,矿体(脉)在平、剖面上都具有斜列的特点。含金石英脉的产出和分布严格受NNE-NE向断裂控制。金矿区控矿构造型式为EW向大断裂的派生断裂控制矿床,成矿构造序列划分为成矿前、成矿期、成矿后构造。构造对矿床(矿体)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等距性构造控制矿脉分布;断裂多期活动对富矿体的控制。分析了断裂构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成矿作用是以充填 相似文献
117.
2009年,在国土资源系统内开展的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是新时期加快地质找矿改革发展的总动员,重在研究制约地质找矿的现实问题。巴彦淖尔市积极组织开展大讨论活动,梳理出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结合巴彦淖尔市实际,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8.
刘力大师事迹
国内许多建筑项目都在搞方案招标,而方案中标率也就成为衡量建筑师水平的标准之一.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全国设计大师刘力可称得上是一位高中标率的建筑师.当有人问起这其中有什么窍门没有,刘总的回答是简单的几句话,"不断充电","不停动手","贵在得体".刘总说,我有许多机会去参加建筑方案设计的评标,评别人,挑毛病的同时也是自身一个学习的过程.同时,自己也不断参加投标,不仅是指导,而且亲自动手勾草图.可以说是笔耕不辍,几年来草图已经收集了几大本.又评标又投标,这样的建筑师不是很多,这样得来的经验自然也十分珍贵.他的设计观总是在不断更新,能够不断地接受新观念,接受新事物,自己也就能够不断地有新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9.
塔里木盆地古近纪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14
古近纪是塔里木盆地由海向陆转化的时期。当时该区的海侵来自研究区西侧的古地中海分支,物源则主要是盆地北部的南天山以及南部的昆仑山,沉积中心在库车坳陷西部以及塔西南坳陷带的西部。古新世-始新世早期(库姆格列木群沉积期)在盆地北部库车坳陷发育砾岩、砂岩、碳酸盐岩及膏盐岩,沉积环境有滨岸、漏湖、潮坪及扇三角洲等,塔西南坳陷以碳酸盐岩和膏岩为特征,从东到西发育开阔台地、近岸局限台地、蒸发盐台地、辫状河三角洲环境等,二者之间即在塔北隆起及北部坳陷带位置为宽阔的古隆起区。始新世晚期-渐新世(苏维依组沉积期)整个盆地以滨浅湖为主,发育粉砂岩与泥岩互层沉积,塔西南坳陷虽然仍发育多个海相层,但海水的影响明显比始新世早期弱,当时主要古地理单元有海湾渴湖、滨浅湖、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总体上,塔里木盆地在古近纪经历了早期以扇三角洲为主的浅水环境到晚期的滨浅湖及海湾溻湖环境,古近纪研究区的古气候以热带-亚热带的干旱气候为主。 相似文献
120.
干旱风沙区绿洲森林覆盖率的非线性生态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甘肃河西走廊绿洲为例,就干旱风沙区绿洲森林覆盖率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影响干旱风沙区绿洲森林覆盖率高低的因素,主要与最大风速(V)和主林带的有效防护距离(L)有关,有效防护距离又受主林带平均高度和有效防护系数(r,或宽度)的影响。②经反复试算,最大风速和主林带有效防护距离的比值(V/L)大小与森林覆盖率(F)高低之间存在着相一致的规律性,不同比值代表着不同主林带平均高度(i)降低最大风速20%以上所需的最佳防护效益森林覆盖率,依此建立了干旱风沙区绿洲森林覆盖率的非线性生态模型:F=V/L×100%=V/(ri×i)×100%。③用1979—1994年在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新建防护林体系森林覆盖率的实验数据对模型的预报结果进行适合性检验,结果表明,η=5.2466<X2 0.05(5)=11.070,差异不显著,因此应用F=V/(ri×i)×100%预报干旱风沙区绿洲的森林覆盖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