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4篇 |
免费 | 89篇 |
国内免费 | 7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0篇 |
大气科学 | 41篇 |
地球物理 | 47篇 |
地质学 | 222篇 |
海洋学 | 54篇 |
天文学 | 27篇 |
综合类 | 40篇 |
自然地理 | 7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17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19篇 |
2009年 | 23篇 |
2008年 | 22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18篇 |
2005年 | 27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27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19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11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8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5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62年 | 1篇 |
194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1.
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的瑞利激光雷达首次观测到了平流层地形重力波活动的现象,并结合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的全球预报系统(GFS)的风场数据分析了该地形重力波的基本参数.与惯性重力波相比较,地形重力波的密度扰动没有下传的相位,在同一高度上,其扰动相位保持不变.北京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瑞利激光雷达自2012年开始观测实验以来,已经观测到多起地形重力波活动事件.本文以2013年11月11日的观测数据为例,研究北京上空的地形重力波活动,并结合GFS风场数据分析了北京上平流层地形重力波的波长、传播方向、传播速度等参量.通过分析得到在2013年11月11日北京上空存在一列传播方向为北偏西52.4°,水平波长为5.5 km,平均垂直波长约为6.0 km的地形重力波. 相似文献
212.
预报实践及灾关天气课题研究表明,专家系统是多种天气预报方法中的佼佼者。它能充分、灵活地运用各种气象信息,用人的智慧和思维能力把天气形成的过程准确及时、客观定量、定点地表达出来。十几年来我们研制的灾关天气专家系统成功地报出了各种重大灾关天气,使赤峰市的气象工作在地方领导指导农牧业生产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13.
214.
为了弄清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优质储层的形成条件,为该区油气的后期勘探和开发布署提供理论支持。以岩心观察、铸体薄片观察、地球化学测试资料、钻井资料和测井资料等生产测试资料为基础,对优质储层的形成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储集空间是由次生的孔、洞和缝组成,其中,沿藻纹层分布的溶孔、溶洞和溶缝是优质储层。研究表明优质储层是在沉积、成岩和构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藻坪微相是基础,桐湾构造运动提供了必要的有利条件,表生岩溶作用是储层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215.
马文富;黄光爱;胡旭刚;李志才;杨宝丁 《矿产与地质》2024,(6):1049-1056
铜矿属于我国重要的战略性矿产。广西铜矿具有分布广泛,矿床规模普遍较小,工作程度低,有较大找矿潜力的特点。在分析广西铜矿以往勘查和科研成果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广西铜矿成矿类型、成矿规律以及找矿方向。结果表明:广西铜矿成矿类型划分为岩浆热液型、浅成中—低温热液型、沉积型、接触交代型(矽卡岩型)、斑岩型等五种类型。广西铜矿成矿具有多期的特点,主要形成于四堡期、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期及喜山期。提出九万大山—元宝山、德保钦甲、鹿寨—象州—金秀、大明山、海洋山—架桥岭、大吾—木梓、大姚等地区为广西铜矿找矿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216.
目的 早侏罗世发生了多次重要的碳循环扰动,并伴随气候和环境的重大变化。然而,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西特提斯和欧洲北部,对东特提斯碳循环扰动事件以及定量探究事件对生物影响的相关报道较少。 方法 利用东特提斯藏南Kioto碳酸盐台地普林斯巴晚期—托阿尔(最早)期的生物地层学(大型底栖有孔虫)、沉积学和碳同位素(δ13C)地层学,探讨碳循环扰动以及相应的气候环境变化对该地区的碳酸盐台地生物演化过程影响。 结果 普林斯巴晚期—托阿尔(最早)期大型底栖有孔虫生物地层显示有3个带:Bosniella oenensis-Cyclorbitosella tibetica(?)、Streptocyclammina liasica和Siphovalvulina sp.A。在生物地层基础上,我们识别出以δ13C正偏移为特征的普林斯巴晚期margaritatus菊石带事件(margaritatus zone event,ME)和以δ13C负偏移为特征的margaritatus-spinatum界线事件(margaritatus-spinatum boundary event,MSBE)。 结论 在ME期间,生屑颗粒含量呈增长趋势、大型底栖有孔虫的种属和数量保持较高的水平以及Lithiotis Fauna出现并扩散,这可能表明有机质的大量埋藏消耗了辛涅缪尔晚期—普林斯巴早期产生的大量CO2,从而创造了更适合生物生存的海洋环境条件。在MSBE期间,生屑颗粒含量以及Lithiotis Fauna丰度和长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并且部分大型底栖有孔虫的灭绝,表明该时期存在着生物危机,可能与海平面下降有关。虽然Lithiotis Fauna存在大小和出现的频率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Lithiotis Fauna在普林斯巴期整个特提斯浅水碳酸盐台地蓬勃发展,直到T-OAE时期才完全破坏其生存条件。 相似文献
217.
研究南四湖消落带底泥有机磷赋存形态及分布特征,有利于全面揭示湖区各形态磷迁移转化规律,对南四湖富营养化防控及南水北调东线调水水质保障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以南四湖消落带底泥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Hedley连续分级提取法测定底泥中各形态有机磷含量,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谱与三维荧光光谱技术表征底泥有机分子结构特征及稳定性,反映消落带有机磷结构及稳定性差异,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解析底泥各形态磷与其他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南四湖消落带底泥总磷含量均值为679.90 mg/kg,其中有机磷(OP)占比20.03%~45.69%。各赋存形态有机磷含量及相对比例大小依次为:残渣态有机磷(67.58%)>钙结合态有机磷(16.61%)>铁/铝结合态有机磷(7.62%)>碳酸氢钠提取态有机磷(5.97%)>水提取态有机磷(2.22%)。南四湖消落带底泥OP含量及形态主要受内源影响,主要来自内源性微生物代谢。南四湖消落带西岸底泥磷释放风险高于东岸和南岸消落带。相关性分析发现,消落带底泥pH与磷含量显著负相关,表明随着底泥碱性的增强可能导致底泥磷向水体中释放的风险更高;底泥有机质与OP显著正相关,表明有机质可能是OP的重要载体;主成分分析发现底泥各形态磷呈正相关性,表明消落带底泥各形态磷具有同源性。研究结果可为南四湖湖区内源磷释放控制及富营养化风险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18.
褶皱冲断带油气资源丰富,统计表明全球探明油气储量约14%分布在褶皱冲断带.自从1815年地质学家第一次以模拟实验的方式验证了褶皱形成于岩层遭受水平挤压变形的二百多年来,针对褶皱冲断带的物理模拟实验研究无疑是最卓有成效的研究领域方向之一.本文从追溯早期模拟实验先驱,到近二十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综述,着重分析和评述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对于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理论发展的主要贡献.强调造山带临界楔体理论以及基底滑脱层强度、流体超压和变形岩层内聚强度等对构造变形过程的控制作用.主要介绍的实验性标志成果有:①褶皱冲断带构造变形的生长规律;②褶皱冲断带的构造变形机制;③褶皱冲断带中构造变形的主控因素.我们的目的是提供引人入胜的物理模拟实验研究成果,吸引更多现在和未来的研究人员理解和重视物理模拟工作,借助日益进步的实验装置和技术方法,促进盆地构造研究在学科发展道路上,一步步实现从定性走向定量、从二维走向三维、从几何学和运动学走向动力学的飞跃. 相似文献
219.
本文采用一种客观的相关法,得出了东太平洋和美国西部上空冬季500毫巴的7种流型。给出了各型出现的频率。通过对850、500和300毫巴高度场,850毫巴温度露点差,500毫巴绝对温度与垂直速度,降水的相对频率和其他相关场的分析,描述了各流型的大气结构。讨论了不同的地理位置上的差别。由于这7个流型中,美国西部42个测站的降水相对频率具有显著的差异,因此,建议:在尚无比较准确定量的降水预报方法时,可以采用各型的降水相对频率作为初步的气候预报。 相似文献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