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6篇 |
免费 | 56篇 |
国内免费 | 9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9篇 |
大气科学 | 40篇 |
地球物理 | 47篇 |
地质学 | 220篇 |
海洋学 | 54篇 |
天文学 | 27篇 |
综合类 | 40篇 |
自然地理 | 7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17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19篇 |
2009年 | 23篇 |
2008年 | 22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18篇 |
2005年 | 27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27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19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11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8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5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62年 | 1篇 |
194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51.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与中国东部构造体制转换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本文综合应用盆地构造解析、平衡地质剖面恢复、构造物理模拟等方法,探讨了松辽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松辽盆地基底是前侏罗纪古亚洲洋构造域众多微板块、地体拼贴形成的复合陆块。中—晚侏罗世,盆地基底受到郯(城)—庐(江)断裂系北段大规模左旋走滑活动的强烈改造,派生NNE、NNW和近NS向次级断裂,控制了基底构造格局、断陷盆地分布及其构造。断陷期可划分为早、晚两个脉冲式伸展阶段,早期阶段受多方向平面式正断层控制发育堑—垒构造,具有双向纯剪伸展的特点,但NNE向拉伸更显著,可能是深部岩石圈拆沉引起热穹窿与基底断裂持续左旋走滑拉分的叠加;晚期阶段受低角度犁式正断层控制发育西断东超的复合半地堑,受控于近EW向单剪伸展机制,是区域性地壳伸展拆离与岩石圈减薄的结果。拗陷期大规模热沉降是对古太平洋构造域向东迁移的响应。白垩纪末期盆地受到NWW向脉冲式挤压而发生反转,可能与伊泽纳奇板块消亡、太平洋板块开始俯冲这一转换过程中的地体拼贴有关。 相似文献
152.
狼山地区位于内蒙古阿拉善地块东北缘,其构造背景一直存在争议。报道狼山地区枕状玄武岩的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研究成果。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玄武岩中的锆石大多为捕获基底的锆石。根据锆石特征及侵入玄武岩的花岗岩年龄,得出玄武岩年龄为254~252Ma,属于二叠纪晚期。枕状玄武岩具有贫碱低钾的特征,亏损Nb、Ta、Ti、P,富集Rb、Ba、U等元素,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具弱负Eu异常,显示岛弧玄武岩特征。初步认为玄武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弧环境,为古亚洲洋向南俯冲的产物,指示阿拉善地块北缘在二叠纪晚期为大陆边缘弧,为研究阿拉善地块东北缘晚古生代构造背景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53.
154.
利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资料与构造解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月山—黄土山背斜的构造形态,并绘制闪长岩岩体和月山组地层顶面等高线图。通过对比分析乌珠尖探区与邻区的CSAMT剖面特征,对乌珠尖勘探区的CSAMT剖面进行重新解释,提出该区有利的勘探部位。研究表明:1月山地区CSAMT剖面低阻带内没有矿体,高阻背景下的"V"型低阻异常带和陡降带是有利的成矿部位;2乌珠尖西南部是有利的勘探区块,并在该区预测了2个有利勘探钻孔;3乌珠尖探区与朱冲矿区位于月山—黄土山背斜倾伏端的两翼,在构造部位和成矿条件上具有相似性,是成矿的有利构造部位。 相似文献
155.
156.
预报实践及灾关天气课题研究表明,专家系统是多种天气预报方法中的佼佼者。它能充分、灵活地运用各种气象信息,用人的智慧和思维能力把天气形成的过程准确及时、客观定量、定点地表达出来。十几年来我们研制的灾关天气专家系统成功地报出了各种重大灾关天气,使赤峰市的气象工作在地方领导指导农牧业生产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57.
玛纳斯河流域山前平原地下水系统分析及其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论述了玛纳斯河流域山前平原地下水系统的结构特征和地下水的循环模式,由山前到沙漠边缘可分为三个带:水平径流带、溢出带和垂向交替带。运用有限单元法建立了双层含水层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模型,并阐明了模型中对混合开采井、泉和地下水蒸发等特殊问题的处理方法。给出了应用模型对研究区水文地质进行定量研究的结果:评价地下水补给资源量和可开采资源量,预测一定开采条件下的泉流量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8.
水体石油类污染中红外波段吸收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5月21~26日在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境内的双台子河和绕阳河,沿河流采集了水体样本28个,并且利用取自辽河油田的稠油和稀油标样,以及污水处理厂自然污水,进行水槽配比试验,获取不同油浓度水体样本9个;在此基础上,利用红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水样中的石油类污染浓度和其在3.04~.1μm(波数2 400~3 300 cm-1)波长范围内的透过率;采用朗伯-比尔(Lamber-Beer)定律,计算吸光度,分析有石油类污染水体在中红外波段3.0~4.1 μm(波数为2 400~3 300 cm-1)的吸收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水体石油类污染在中红外的吸收特征主要体现在3.3~3.7μm(2 700~3 000 cm-1)范围内,在3.0~3.3μm(2 400~2 700 cm-1)和3.7~4.1μm(3 000~3 300 cm-1)表现不明显;(2)在3.3~3.7μm(2 700~3 000 cm-1)范围内有两个吸收峰,较强的吸收峰约位于3.412 μm(2 925 cm-1)处,次强的吸收峰约位于3 502 nm(2 850 cm-1)处;(3)在3.3~3.7 μm(2 700~3 000 cm-1)范围内,随着波长变化,石油类物质吸收光谱曲线呈现规则的变化趋势,随着浓度的增加,吸收峰强度增强.本研究结果对于拓展中红外波段在探测水体油膜以及水环境和土壤石油类污染方面的应用可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9.
160.
构造地质填图是地质填图的重要内容,也是构造地质研究的基础源泉。填图的主要目标是确定地质体的空间展布规律、变形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建立填图区构造格架和构造演化序列,探讨构造运动与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关系;主要内容是确定填图单元、表示各种(可填的)构造要素。填图的详细程度根据填图的比例尺而定,比例尺越大,可填制和表示的构造要素越多。填图中要重视中小构造要素的观察和描述,构造要素的测量要尽可能多。主要方法包括穿越法、追索法和查证法;比例尺越大,追索法的重要性越大。卫星遥感影像是填图的重要基础,影像的使用贯穿填图的始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