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7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92篇
综合类   12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42.
IR spectra of Cu (Ⅱ)-marine solid particle systems show that Cu (Ⅱ)-marine solid particle ion exchange causes a stepwise change in the surface H-bonding hydroxyl groups on illite . montmorillonite, CaCO3,r. AlOOH and goethite, but that this does not affect the surface free hydroxyl groups on illite. montmorillonite and CaCO3. and framework hydroxyl group on goethite and on γ- AlOOH . Over the range of Cu(Ⅱ) exchange amounts in the present experiment, four stepwise changes were discovered for the surface H- bonding hydroxyl group on illite. while two stepwise changes were observed on the other marine solids. The interfacial stepwise ion exchange theory was first demonstrated by the above experimental evidence .  相似文献   
43.
The classical 1-D vertical advection-diffusion model was improved in this work.The main advantages of the improved model over the previous one are:1) The applicable condition of the 1-D model is made clear in the improved model,in that it is substantively applicable only to a vertical domain on which two end-member water masses are mixing.2) The substitution of parameter f(z) in the equation of the classical 1-D model with end-member fraction f1^z makes the model more precisely and easily solved.3) All the terms in the improved model equation have specific physical meanings,which makes the model easily understood.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improved model to predict the vertical profiles of dissovled oxygen and micronutrients in abyssal ocean water of the North Pacific proved tha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1-D advection-diffusion model is successful and practicable.  相似文献   
44.
渤海有色溶解有机物的三维荧光光谱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三维荧光光谱(FEEMs)技术, 结合FEEMs特定光谱区荧光区域积分(FRI)法, 测定了2010年9月中旬渤海23个站位不同层次的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样品, 以探讨渤海CDOM组分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以及控制因素。FEEMs的总累计积分和各荧光团的荧光区域积分比例可作为表征海域CDOM分布特征的一个良好指标, 且优于常规的单点荧光法。结果表明, 渤海CDOM中含有类腐殖质荧光团A、B、C, 类色氨酸荧光团M, 以及类酪氨酸荧光团N。从沿海至外海, CDOM总累计积分值不断减小。其中紫外区类腐殖质A的荧光区域积分比例无显著变化; 可见区陆源类腐殖质B的荧光区域积分比例也不断减小, 表明陆源输入为沿海区域CDOM的主要来源; 而可见区海源类腐殖质C、类蛋白质荧光团M、N的荧光区域积分比例和叶绿素浓度不断升高, 显示了生物活动的贡献。从层次来看, 沿海CDOM的总累计积分为: 表层>底层>中层; 而外海CDOM的总累计积分呈相反趋势。其中, 紫外区类腐殖质A的荧光区域积分比例在整个海域最小, 垂直分布无明显变化; 可见区陆源类腐殖质B的荧光区域积分比例与沿海CDOM总累计积分相一致; 可见区海源类腐殖质C、类蛋白质M和N的荧光区域积分比例与外海CDOM总累计积分相一致, 这反映了CDOM的垂直分布是由光化学反应、生物作用和沉积物再悬浮共同控制的特性。  相似文献   
45.
偏异目标海域污染物域均浓度校正及年均浓度估算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引言 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我国开展了一系列海洋环境质量调查或监测,其中大型海洋环境调查主要包括20世纪50年代末的第一次全国海洋综合调查、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第一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20世纪80年代初的全国海岸带及海涂资源综合调查、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的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20世纪90年代末开展的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以及2006年开展的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等[1-3].  相似文献   
46.
实验测定了海水中氨基酸存在下Cu(Ⅱ)在r-MnOOH上吸附的等温线、Cu(Ⅱ)%--pH曲线和Cu(Ⅱ)%-氨基酸深度曲线。结果表明,较低浓度氨基酸对Cu(Ⅱ)在r-MnOOH上吸附没有影响,而较高浓度氨基酸却起抑制作用,这主要是由于海水中Cu(Ⅱ)-氨基酸络合反应与r-MnOOH竞争Cu(Ⅱ)所致。此外,海水中较高浓度氨基酸只使Cu(Ⅱ)在r-MnOOH上吸附的表面分级离子交换稳定常数Ki(i  相似文献   
47.
本文测定了“氨基酸一CU(Ⅱ)-氧化物、粘土、碳酸钙”体系的红外光谱。结果表明:(1)对于“氨基酸-固体粒子”体系,吸附态氨基酸通过其-NH_3~+基团,而不是-COO~_,与表面羟基缔合。(2)对于“氨基酸-Cu(Ⅱ)”表面络合物,氨基酸之-NH_3~+与表面羟基缔合,而-COO~-与Cu(Ⅱ)络合,形成S-AA-Cu表面三元络合物。(3)随着Cu(Ⅱ)交换量增加,固体粒子-氨基酸-Cu(Ⅱ)之间的相互作用使表面缔合羟基发生分级变化。  相似文献   
48.
本文应用LFERs讨论了海洋化学中盐度对海水中弱酸解离常数的影响,金属离子在海洋悬浮颗粒上的表面离子交换反应以及各种金属离子与海水中主要无机配位体的络合反应。根据E-C方程和文献数据证明了海水介质中主要无机配位体与各种金属离子形成的络合物表观稳定常数之间存在着LFERs。发现海洋中悬浮颗粒与Cu,Zn,Cd形成的表面配位络合物表观稳定常数之间也存在着LFERs。根据化学热力学简单讨论了海水中H_2O,H_2CO_3,H_3BO_3,等弱酸的表观解离常数,并且发现其相互间亦存在着LFERs。这表明在各种盐度下的弱酸表观解离常数可根据LFERs确定。  相似文献   
49.
本文研究了海水中组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对Cu(Ⅱ)—蒙脱石、SiO_2之间离子交换率(%)—pH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氨基酸促进Cu(Ⅱ)—蒙脱石之间离子交换,而高浓度则起抑制作用;但低浓度氨基酸对Cu(Ⅱ)—SiO_2离子交换没有影响,而高浓度起抑制作用。分析表明,氨基酸的促进效应与表面三元络合物相关,而抑制效应与液相中Cu(Ⅱ)—氨基酸络合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50.
首次发现从青岛市团岛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的嗜温鞘氨醇杆菌(Sphingobacterium thalpophilum)产生絮凝剂,研究了该菌株所产絮凝剂的理化性质和絮凝特性。结果表明,该菌所产絮凝剂MBFQ-7是1种酸性多糖,主要由葡萄糖、甘露糖、阿拉伯糖、葡萄糖醛酸和半乳糖组成。絮凝实验表明,当微生物絮凝剂用量为7~8 mg/L,pH=3~7,温度20~80℃时,MBFQ-7具有较高的絮凝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