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2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7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区域旅游开发中的景观生态研究——以云南省安宁市为例*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王仰麟  杨新军 《地理研究》1998,17(4):383-388
新兴的景观生态学正在进一步拓展其应用领域。区域旅游开发过程中,运用景观空间异质性理论,结合旅游活动的开展,对开发区域的旅游景观进行生态分类和区划,是将景观生态理论应用区域旅游开发的一个新尝试。文中以云南安宁市为例,在景观类型的基础分析和景观生态区划的基础上,进行区域旅游生态区划分。主要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进行景观类型和景观生态区的划分,同时考虑人类旅游活动对环境生态所带来的影响,并确定区域旅游的重点开发带(面)。  相似文献   
52.
本研究试图将植被变化与恢复能力纳入林区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中,从空间动态的角度对典型林业县土地生境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并综合应用人工神经网络、趋势分析与偏相关分析、R/S分析等手段,分别进行生境质量评价、植被变化与驱动分析、趋势可持续性判断。基于流域单元的评价结果良好展示了研究区土地生态适宜性分异,即自然生境本底条件较差、人类活动强度较大的低适宜区域,和有较好生态本底条件、可持续生态恢复能力的高适宜区域。在研究整体概念框架上,本研究提出将判定持续性的Hurst指数作为恢复力的空间表达手段,可以有效对具体区域林业管理进行实际应用;在具体方法上,研究所采用的SOFM神经网络聚类、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等数理计量手段可以有效降低主观评价导致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53.
以深圳市统计年鉴、人口分布、城市建筑以及环境保护等资料为数据源,应用系统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基于经济、社会、环境三大子系统构建生态城市评估模型,对深圳2004―2007年城市生态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并与广州、上海作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深圳城市生态化水平较高且逐年递增,并略高于广州、上海;经济、社会、环境子系统对深圳生态城市建设的贡献度基本保持在25﹕35﹕40的稳定比例,表明环境子系统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对各子系统的具体分析表明,深圳的环境子系统欠缺稳定性,社会子系统指数有待完善,经济子系统则与发达国家、地区尚存差距。此外,资源利用、污染防治、产业结构与基础设施,则是当前深圳市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与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4.
景观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概念、指标与案例   总被引:96,自引:1,他引:95  
空间结构分析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特色之一。讨论了景观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概念,提出斑,廓,基,缘是空间结构的四个主要元素。认为对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结构的分析,可以分三个不同的等级层次进行,一是宏观尺度的整体空间构架,二是中观尺度几种典型的空间组合型;三是空间元素的基本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55.
生态旅游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生态旅游的产生和发展,以及目前学术界对生态旅游概念的有关界定和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生态旅游综合内涵。探讨旅游界对开发生态旅游应该慎重考虑的战略目标组成和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56.
热环境效应是城市化过程中景观格局演变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热环境效应动态研究有助于理解景观对区域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在不同阶段的规律特性。本文利用深圳市1987年、1995年和2005年3期Landsat TM影像,通过构建热环境效应变化指数描述不同城市化阶段热环境效应的发展特征,并通过景观分布指数表征景观演变对其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热环境效应的空间特征在城市化进程中由聚集型逐渐转变为零散与破碎分布;在快速城市化阶段,景观演变对热环境效应动态的影响主要体现为热中心的扩展,同时自然景观对热环境效应的缓解作用有所减弱;城市化稳定阶段,景观变化的热环境效应由空间的扩张转为强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57.
基于社会脆弱性的中国高温灾害人群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谢盼  王仰麟  刘焱序  彭建 《地理学报》2015,70(7):1041-1051
本研究通过综合考虑高温胁迫、社会脆弱性和人口暴露,提出基于社会脆弱性的高温灾害风险评价框架,结合气象数据、遥感数据、社会经济数据构建多元数据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全国分县高温灾害风险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高温灾害脆弱性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国新疆西部、豫西皖北交界处、四川盆地、洞庭湖流域、广西境内珠江流域;而华中地区湖北江汉平原和湖南洞庭湖流域、西南地区四川省和重庆市交界处的四川盆地、华东地区江浙沪一带、华南珠江流域,则是中国突出的高温灾害风险热点区。高温灾害脆弱性热点区和高温灾害风险热点区的分布出现比较明显的差异,高温灾害脆弱性热点区主要分布于高温胁迫较高或社会经济较差的不发达地区,区域人群由于经济上的适应能力较差而受到高温威胁的概率较大;而高温灾害风险则强调灾害一旦发生时的可能损失,其热点区域主要分布于人口聚集、经济较为发达的大城市区域。就主导因子分区来说,高温胁迫主导区域主要为平原、盆地以及大江大河流域,社会脆弱性主导区域主要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脆弱性人群聚集区;人口暴露主导区域则主要集中在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市和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58.
土地资源利用的景观生态优化方法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空间格局的生态优化是以往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中的薄弱环节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与完善为弥补此项不足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 ,在此方面已进行了长期的理论与方法探讨。为进一步促进景观生态学与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结合 ,探索土地资源利用空间生态优化的有效途径 ,文章系统阐述了近几十年景观生态学在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应用研究中采用的主要方法及其发展 ,并重点讨论了基于格局分析的土地利用生态优化途径及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9.
海岸带土地持续利用景观生态评价   总被引:47,自引:1,他引:46  
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研究土地持续利用问题,从景观生产力、景观受胁度与景观稳定性3方面构建海岸带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景观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并辅以山东省无棣县土地持续利用的个案分析,将土地持续利用的多重目标与景观格局结合在一起进行土地持续利用时空尺度上的综合评价,是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研究的有益拓展。评价结果表明,无棣县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景观生态评价值整体较低,区域差异大。通过聚类分析,将无棣县11个乡镇划分为土地利用的强可持续区、可持续区、弱可持续区、弱不可持续区与强不可持续区等5个梯度区,并分析了自然资源禀赋、乡村现代化、人口规模与人口素质等区域差异成因。  相似文献   
60.
彭建  王仰麟  叶敏婷  常青 《地理学报》2005,60(5):798-806
作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集中体现,区域产业结构变化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同时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因此,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是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及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有益补充。本文在定性分析不同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构建不同产业类型的生态环境影响系数与区域产业结构的总体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并以云南省丽江市为例,定量评价丽江市1992~2003年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丽江市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动,经历了两次产业结构转型;但产业结构的生态环境影响整体属于中等,且逐年降低,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带来了较好的生态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