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3篇
  免费   119篇
  国内免费   98篇
测绘学   65篇
大气科学   71篇
地球物理   67篇
地质学   202篇
海洋学   6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59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围绕Cryosat-2卫星SAR模式测高数据处理方法展开研究,利用决策树算法确定冰间水道观测值提取的参数和阈值,进而建立北冰洋海冰覆盖海域的海平面模型UST-CS2。结果表明,UST-CS2与DTU21海平面模型具有较高的一致性。ICESat-2激光测高数据的验证结果表明,UST-CS2的标准差为10.72 cm,与DTU21等模型精度基本持平,证明该模型具有可靠性。  相似文献   
72.
自然重砂是地质体经自然风化、剥蚀、搬运、沉积等地质作用而分离出的单矿物(或矿物组合)。自然重砂矿物晶体由于仍然保留有许多矿物成因信息,包括颜色、形态、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矿物组合等特征,因此常用于追溯源区地质体或者找矿勘查。这种方法被认为是一种经济实用的找矿方法——自然重砂测量。本文基于全国自然重砂找矿的数据资料,系统梳理了自然重砂的矿物类型、出现频率及其分布等特点,分析了自然重砂的矿物组合和成因矿物学特征,研究了自然重砂矿物的源区烙印、搬运距离及标型指示矿物组合特征,探讨了自然重砂成因矿物学研究意义及其找矿应用前景。自然重砂矿物的颜色、形态及内部结构依然保留着明确的成因矿物学信息:其颜色和晶体形态具有继承性而与其源区母体联系起来,体现源区母体的特性;其矿物组成可分出残余原生重矿物(包括造岩矿物、副矿物、矿石矿物等)和新生重砂矿物两个部分,如赤铜矿、孔雀石等反映着源区岩性体的成分或者赋存状态特征,其矿物组合也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原生共生矿物而体现诸如有无矿化等意义;重砂颗粒的磨圆度、边界光滑性等表面特征反映搬运距离,有利于明确响应源区母体或者物源,而具有良好的找矿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73.
为加强河南洛宁石龙山金多金属矿预查区的找矿工作,在深入了解该区地质特征后,对此预查区进行了1∶10000的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基于测量数据,利用元素变异系数、浓集系数及分形特征等方法对Au、Ag、Cu、W、Mo、Pb、Zn、As、Sb、Bi十种元素含量进行了统计,并分析各元素的空间分布与富集情况,结果表明区内Au、Ag、Cu、Mo元素成矿潜力较大。运用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将SPSS软件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划分出F1(As-Sb-Au)、F2(Cu-Zn-Pb-Ag)、F3(Mo-Bi)、F4(W)四组元素组合并做出因子得分异常图。根据因子得分异常分布的套合情况以及元素在区内的成矿潜力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圈定找矿靶区5个,这为该区后续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74.
东海西南近岸海域污损生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13年12月~2014年11月在东海西南近岸海域进行污损生物周年挂板试验,全年共记录污损生物10门49科69属84种,群落组成以近岸暖水种为主,为典型的亚热带内湾型群落,附着盛期为4–9月,夏季污损生物的附着强度最高。固定生活类型的悬浮物食者是该近岸海域污损生物群落的附着主体,网纹藤壶(Amphibalanus reticulatus)是最主要的优势种和代表种,其它优势种还有长鳃麦杆虫(Caprella equilibra)、中胚花筒螅(Ectopleura crocea)、太平洋侧花海葵(Anthopleura nigrescens)、今岛柄涡虫(Stylochus ijimai)、克氏无襟毛虫(Spirobranchus kraussii)、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廉形叶钩虾(Jassa falcata)、强壮板钩虾(Stenothoe valida)、光辉圆扇蟹(Sphaerozius nitidus)和大室别藻苔虫(Biflustra grandicella)等。污损生物群落个体间因附着空间和食物竞争而存在着相互依存或互相制约的关系,又依照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性而存在着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温度是决定污损生物地理分布的最主要环境因素,物种的温度属性是不同气候带污损生物群落组成差异的本质体现,污损生物的种类数、附着期和附着量与水温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盐度、水流、光、水产养殖等自然环境或人为因素也是影响污损生物附着的重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75.
危险化学品泄漏入海应急管理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从法律法规建设、应急预案制定和应急管理机制等方面系统梳理我国危险化学品应急管理体系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措施,提出组织协调机制有待加强、应急预案体系有待健全和技术支撑稍显不足等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危险化学品泄漏入海的应急管理能力,具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应急管理内容,建立全过程应急管理;统一应急管理机构设置,理顺应急管理工作运行机制;健全应急预案体系,规范应急预案管理等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76.
采用1979-2016年ECMWF1.5°×1.5°逐月再分析资料及同期37个气象站点的降水资料,利用一元线性回归、累积距平、Kriging及IDW(反距离加权)等方法分析了祁连山地区大气水汽含量时空分布特征、降水转化率空间变化规律以及风场分布规律,并对比分析了中国西部不同地区降水转化率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1979-2016年祁连山地区大气水汽含量整体呈增加趋势,且季节变化明显。其中夏季是各层大气水汽含量最多的季节,高达329.24 mm,占多年平均大气水汽含量的48.1%。(2)近38 a来,祁连山地区的大气水汽含量呈东南多、西北少的空间分布,且随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减少,整层大气水汽主要集中在5 000 m以下。(3)祁连山地区的降水转化率从空间上表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趋势,说明该地区空中云水资源的开发潜力自东向西逐渐增强,空中云水资源的开发潜力区域差异明显;季风所携带的水汽对其影响区域的降水贡献率较高,西风所携带的水汽则对其影响区域的降水贡献率较低。(4)中国西部地区降水转化率呈向心式递减的趋势,且区域空间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77.
毛乌素沙区沙漠化土地防治区划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毛乌素沙区在自然条件、沙漠化程度和变化趋势及产业经济发展特征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合理地进行区域沙漠化土地防治区划是因地制宜开展土地沙漠化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选取自然条件、沙漠化发展过程及人类活动等方面12个指标,将毛乌素沙区划分为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高原过渡区、毛乌素沙地腹地典型草原区和西鄂尔多斯荒漠草原区3个区、7个亚区、12个小区。在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要根据亚区和小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沙漠化土地的防治,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确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78.
碱渣与饱和卤水混合制成浆体回填到盐矿废弃盐腔可同时解决碱渣处理问题和地下废弃盐腔存在的地质隐患。回填碱渣强度是影响充填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提高回填碱渣强度,采用掺入粉煤灰制成复合碱渣对其强度特性进行改良。针对不同粉煤灰掺合比的碱渣开展了组成、力学和细观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掺入粉煤灰能明显改善碱渣的强度,使其黏聚力、内摩擦角都大幅提高,抗剪强度大幅增加;(2)粉煤灰掺合比越大,增强效果越明显,但强度并非随掺合比呈线性变化,对黏聚力而言,在0~20%内的掺合比下增加速度最快,而对内摩擦角则在20%~30%的掺合比区间增加最快,对抗剪强度而言,0~20%的掺合比内增加最明显;(3)粉煤灰掺入还可显著改善碱渣的压缩固结特性,使其固结系数大幅提高,从而提高碱渣固结速度,缩短充填工期,其中在0~10%的掺合比内对压缩固结特性改善最显著;(4)矿物组成分析表明,粉煤灰掺入改变了矿物组成,使得亲水性矿物含量急剧锐减,进而改变了其沉积特性。而细观分析则表明,粉煤灰掺入使碱渣从絮凝团细观结构变成了粉煤灰充当骨架的充填结构,且粒间支撑和拉联效应明显。从增强效果提高、压缩固结特性增强、控制成本和工期综合分析表明,最优掺合比为20%左右,建议工程中以不高于20%的掺合比作为实用掺合比即可取得较为理想的充填增强效果。该研究为揭示碱渣增强机制及废弃盐腔碱渣充填工艺优化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9.
最近的许多地震动预测方程(GMPE)都使用上30m土层的平均剪切波速度Vs30表示场地效应。然而,在一些研究发现V鹦。是表征场地效应合理参数的同时,另一些研究则给出了相反的证据。本研究使用日本的大地震动数据集对这两个场地效应参数的预测能力进行系统的比较。采用该方法的基础是使用场地周期(Ts,4倍剪切波从基岩到地表的走时)或Vs30对经验模拟场地效应的标准偏差和放大比振幅进行比较。模拟的场地效应除了包括地震动预测方程的场地效应项,还特别包括KiK-net台网的地表与井下记录之间的场地放大比。就KiK—net台网数据而言,对Ts〉0.6s的土层场地,Ts被确定是比Vs。。好的预测参数;而对T。〈0.6s的场地,这两个参数对放大比产生了相似的变异性。在所有场地类别的多数周期上,由地震动预测方程获得的场地效应,Vs30和Ts在统计上相等;而在一些谱周期上,Vs30产生了比Ts小的变异性。KiK-net台网地表一井下记录与地震动预测方程结果的矛盾可能由地震动预测方程中包括震源变异性、路径变异性和场地变异性的大变异性所致。相比之下,KiK-net台网地表一井下数据对的变异性小多了。虽然VS30。和Ts对地震动预测方程的数据产生了统计上相似的标准偏差,但瓦仍然获得了比Vs30更好的中值放大比。  相似文献   
80.
岫岩陨石坑的成坑过程与形貌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陨石撞击形态学理论与撞击推演模型,基于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钻孔资料,区域地质图与野外观测等多元数据,对岫岩陨石坑的撞击形成过程与形貌特征等进行了研究.模拟计算表明,岫岩陨石坑撞击成坑瞬时直径为(1406±12)m,瞬时坑深为(497±4)m;撞击完成后最终坑的直径约为(1758±15)m,坑深为(374.5±3.5)m,角砾岩堆积透镜体厚度为(188.5±0.5)m,与前人钻孔揭示的数据基本一致.初步估算出形成岫岩陨石坑的陨石直径:若为铁陨石,直径为55 m左右;若为石陨石,直径为115 m左右.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揭示了岫岩陨石坑的侵蚀与退化特征:坑深/坑径的比值为0.143,与Meteor撞击坑的特征值相似,从而定量地刻画了该坑属于简单坑的特征;坑缘轮廓的圆度值为0.884,表明该坑已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风化与侵蚀作用.高分辨率SPOT彩色影像解译得到岫岩陨石坑坑内裂隙分布特征,放射状裂隙在NW-SE和WNW-ESE方位上表现出优选性,裂隙控制坑内水系的发育与演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