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42篇 |
免费 | 135篇 |
国内免费 | 18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6篇 |
大气科学 | 124篇 |
地球物理 | 100篇 |
地质学 | 369篇 |
海洋学 | 65篇 |
天文学 | 5篇 |
综合类 | 62篇 |
自然地理 | 16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40篇 |
2022年 | 27篇 |
2021年 | 47篇 |
2020年 | 28篇 |
2019年 | 48篇 |
2018年 | 22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22篇 |
2015年 | 26篇 |
2014年 | 51篇 |
2013年 | 38篇 |
2012年 | 32篇 |
2011年 | 33篇 |
2010年 | 33篇 |
2009年 | 28篇 |
2008年 | 34篇 |
2007年 | 40篇 |
2006年 | 49篇 |
2005年 | 39篇 |
2004年 | 32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22篇 |
1998年 | 21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6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7篇 |
1978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64年 | 2篇 |
1959年 | 3篇 |
195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能源安全与能源合作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点领域与核心内容,理清沿线能源贸易结构演化特征对明晰“能源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方向与路径具有一定意义。论文基于2000—2018年沿线国家化石能源贸易数据及其对外经贸属性,借助贸易互补模型、复杂网络方法、GIS空间技术等手段,揭示了沿线能源贸易的产品结构、网络结构及空间格局演化特征,探讨了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能源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变动及互补特征。研究发现:① 沿线贸易规模近年扩大,贸易逆差明显。进口占全球的比例有所上升,出口占比整体下滑。② 原油、液化天然气和煤炭产品是主要贸易产品。发达国家多对技术要求较低的原始产品具有进口劣势,对加工制成品具有出口优势,发展中国家基本相反。③ 消费大国逐步取代出口大国成为石油贸易网络核心节点;资源赋存国家始终主导天然气贸易网络;出口大国与消费大国共同主导煤炭贸易网络。④ 石油贸易形成亚洲洲内“拱形”格局且不断夯实;天然气贸易呈亚洲“金三角”和地中海“四边棱形”结构并存格局;煤炭贸易呈跨洲“多拱”联系衰落、洲内贸易增强格局。⑤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重要的能源供给地与合作对象。中国与沿线国家在石油贸易领域互补水平较高但有所下滑,在天然气与煤炭贸易领域互补水平较低但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902.
攀枝花层状辉长岩侵入体,自下而上可分为四个岩带。各种样品的δ18O值: 8个全岩样品中的6个为 6.27— 6.91‰;23个钛磁铁矿中的19个为 1.28— 2.39‰;21个斜长石中的12个为 6.18— 7.60‰。氧同位素特征表明,岩体源自上地幔。Ⅰ岩带氧同位素平衡温度较低455℃—730℃,可能是成岩后叠加地质作用影响的结果;Ⅱ岩带856—1045℃;Ⅲ岩带652—740℃;Ⅳ岩带62 1.—871℃。 相似文献
903.
地缘位势视角下中美俄与伊朗的地缘关系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厘清空间视角下权力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构建地缘位势模型,刻画“9·11”事件后中美俄在伊朗的地缘位势演化特征,结合国别研究尝试解读中美俄与伊朗的地缘关系,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美国在伊朗的地缘位势在负向高位区间频繁波动,俄罗斯的位势在正向中位区间小幅波动,美国和俄罗斯的波动呈现“强-强”机制,中国的位势变化则与其较为剥离,呈“S”型曲线大幅增长。2)中美俄在伊朗的地缘位势是地理位置、地缘外交、地缘经济和地缘文化各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地理位置是基底要素,地缘外交是决定要素,地缘经济是驱动要素,地缘文化是协作要素。3)中伊的地缘战略空间互补性重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双边经贸依赖的加深提升着地缘关系的强度和密度;美伊的地缘关系偶有缓和但总体较差,呈现出的波动性是国内政治生态和国际政治环境下的双重应答;俄伊地缘关系紧密缘于传统地理空间邻近和地缘战略考量,两国间存在着由经济利益、政治选择、安全保障等各种因素构成的稳定却复杂的地缘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904.
基于地缘环境的“地理位置—地缘关系—地缘结构”分析框架,对北极地区的地缘环境进行全面解析,并进一步分析“冰上丝绸之路”对北极地区地缘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1)北极地区地缘环境复杂,地理位置上,北极位于地球最北端,蕴含着丰富的资源,拥有极高的战略价值,是世界主要国家争夺的对象;地缘关系上,涉及到的主体与主题繁多,主要包括北极国家、近北极国家和原住民相互之间的关于领土、经济、能源、权利等多样议题;地缘结构上,北极地区地缘结构经历了“美苏争霸”—“破冰合作”—“新一轮竞赛”3个阶段的演变,当前结构呈现出“中心—次中心—外围”的特征。2)“冰上丝绸之路”的提出顺应了气候变化的趋势,推动北极地区区域合作,近北极国家参与北极事务,原住民保护,从而使地缘结构的中心更加稳定,地缘体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并且进一步拓展了地缘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905.
906.
907.
以2017年春夏季呼伦贝尔草原干旱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呼伦贝尔草原范围内6个气象站的气温、降水数据和MODIS NDVI数据,分析对比2017年4—9月多种气象干旱指数(Pa30、SPI30、SPEI30、CI、MCI)与植被状态指数(VCI)的监测情况。结果表明:只考虑单一降水的气象干旱指数(Pa30、SPI30)在4月波动较大,且此类指数无法反映出高温等其他气象条件对干旱发展的影响。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MCI)由于引入多时间尺度干旱进行计算,旱情缓解时轻旱等级持续的时间过长,且草原植被在降水增加后的恢复速度较快,造成干旱缓解期间植被与监测结果差异较大。MCI与同期和前1期VCI的相关性最好,CI和SPEI30与前1期和前2期VCI的相关性较好,而只考虑单一降水的气象干旱指数与VCI的相关性普遍偏差。植被对SPEI30的响应时间更长,更适宜草原生态干旱的早期预警使用。 相似文献
908.
针对防洪大堤施工中水平位移监测的研究现状和不足,文章通过防洪大堤水平位移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建立了水平位移的回归分析初步方程,经过3次回归计算,得到了回归效果显著的回归方程。最后根据该回归方程进行水平位移预测实验,得到误差小于回归计算的2倍中误差的结果,表明该回归方程可以用于描述防洪大堤水平位移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09.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鳜IgM mRNA标准品质粒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YBR Green I荧光定量PCR技术,建立鳜IgM-DNA定量标准品的制备方法。从浸泡免疫后的鳜头肾中提取总RNA逆转录合成cDNA,对目的片段进行PCR扩增、电泳纯化、T-A克隆及测序鉴定。将所得预期质粒梯度稀释后构建标准曲线并进行融解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当标准品的浓度在3.29×102~3.29×108拷贝/μL时,模板浓度与循环阈值(Ct)间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达到0.999;融解曲线分析显示具特异的单个峰,表明扩增产物特异性非常好。此法制备的重组质粒标准品可用于对鳜IgM基因的转录水平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910.
基于层状大地表面水平电偶极源电磁场公式系统,提出了比值法获取H y分量全区视电阻率计算公式。计算了层状地电模型多个收发距的电磁场各场分量E x、H y、H z,并用这三个场分量计算了全区视电阻率,以及E x/H y卡尼亚电阻率,并与模型的MT卡尼亚电阻率频谱曲线进行对比。发现H y全区视电阻率在赤道装置和轴向装置的广大区域对地电模型均有较好的响应,可进行单分量广域电磁测深。轴向装置H y全区视电阻率与赤道装置垂直磁场H z全区视电阻率相似,在低频段与层状模型大地电磁测深卡尼亚电阻率有相似的频率响应特征,在较小收发距条件下对大埋深基底就能有较好的响应。赤道装置和轴向装置测量的水平电场E x分量全区视电阻率在低频区均会进入“饱和”区。对于各电阻率定义方法,合适的收发距是较好地反映出地电特征深度变化的前提,多收发距测量有利于揭示深部电性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