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8篇
  免费   141篇
  国内免费   182篇
测绘学   75篇
大气科学   122篇
地球物理   93篇
地质学   360篇
海洋学   65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61篇
自然地理   16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7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51.
752.
753.
夏启繁  杜德斌  段德忠  黄晓东 《地理研究》2020,39(11):2429-2448
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仍在肆虐全球。国际合作,尤其是在全球大流行时期保持医药卫生健康领域正常流通的特需药品贸易是抗击疫情的关键。然而,疫情期间越来越多的出口管制已经使得以往的全球药品贸易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全球抗病毒药品贸易中的相互依存关系在大流行期间被刻画的更加清晰。本文通过梳理2000—2018年全球抗病毒药品贸易格局的时空演化特征,探讨了全球抗病毒药品贸易的产品结构及各国(地区)在全球抗病毒药品贸易体系中的地位变动,特别是揭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在全球抗病毒药品贸易体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研究发现:① 产业结构上,以疫苗产品为主的全球抗病毒药品贸易体系正向以疫苗、含抗生素药品为主演化。两类药品出口都集中于欧美发达国家;中国则主要出口抗生素。② 拓扑结构上,全球抗病毒药品贸易网络是一典型的“核心-边缘”式的小世界网络。网络核心由美国逐步转向西欧国家。网络社团逐步聚拢,中国逐步脱离美国社团,向以德国、比利时为代表的西欧社团靠拢,并且在网络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③ 空间结构上,全球抗病毒药品进出口贸易格局逐步由分散走向集中,形成欧洲主导、美国衰落、亚洲兴起的发展态势。④ 在抗病毒药品贸易上,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地区)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逐步加深,而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较低。  相似文献   
754.
“一带一路”技术贸易格局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利用2001—2015年国家(地区)间的知识产权贸易额,通过构建全球和“一带一路”技术贸易网络,从技术供给和技术销售层面刻画了“一带一路”技术贸易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过程,研究发现:① 在“一带一路”内部技术贸易网络中,内部技术进口格局由独联体、中东欧地区主导向东亚地区主导转变,内部技术出口格局由西亚地区“一极主导”向东盟-西亚-东亚“三极主导”格局转变,“一带一路”在内部国家(地区)技术供给链中的地位非常低下,大量的技术需要从外部进口,但“一带一路”作为技术销售市场在内部国家(地区)技术销售链中的地位显著提升;② 在“一带一路”外部技术贸易网络中,外部技术进口格局由东盟向东亚更替,而外部技术出口格局始终由以新加坡为核心的东盟地区主导,“一带一路”在国际技术销售市场中的地位显著提升,但其在国际技术供给链中的地位十分低下;③ 从技术贸易类型上看,内流型国家(地区)占主导,大部分“一带一路”国家(地区)依赖内部技术贸易来实现技术互补,而高技术贸易额国家(地区)大多都为“两头在外”型,“一带一路”区域技术贸易网络尚未形成。  相似文献   
755.
技术转移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重要手段。专利转让是中国技术转移交易市场的主要部分,其背后的机制还没有得到充分解释。论文利用已有的遗传距离测算方法和广受认可的汉族人口基因数据,尝试从基因差异的角度探索跨地区专利转让的机制。通过挖掘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平台的专利转让数据,并结合其他经济地理数据,对遗传距离是否会影响省际间专利转让进行计量考察。借鉴“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理论,从技术市场竞争角度建构了研究模型。通过2001—2005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回归检验,结果发现,遗传距离越远,反而更容易发生跨地区专利转让。在平均水平上,2个地区间基因差异每扩大1个标准差,专利转让数就会提高9.8%。结果经过了若干稳健性检验,并对其中的空间差异性作了分析。研究揭示了基因多样性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并启示现实政策应该放宽迁徙和落户限制,鼓励跨地区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756.
中美竞争,关键在于科技竞争,核心依托在于产业技术创新。本文基于IPC-NAICS的从专利类别到产业分类的识别体系,以装备制造业和信息通信产业为例,对比分析了中美两国在装备制造业和信息通信产业上的技术创新能力差异。研究发现(:1)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但无论是在装备制造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上,还是在机械设备、医疗设备、运输设备和电气设备四个子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上皆显著落后于美国(;2)中国信息通信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快速追赶美国,尤其在通信设备产业上已实现反超,但在计算机、半导体和仪器测量三个子产业上与美国的差距依然明显。  相似文献   
757.
卫星激光测距技术是对空间目标进行高精度的距离测量,以获得星地间的距离。用此观测数据可以精确测定空间目标的运行轨道、解算全球地面测距站的地心坐标以及地球参数。北京房山人卫激光观测站在实现千赫兹测距系统改造升级的基础上,实现了对所有的高中低轨卫星观测并取得可观的高质量激光测距数据。由于天宫2号运行轨道低,目标运行速度快,导致天宫二号出现预报偏差比较大、伺服控制系统驱动能力偏低以及空间目标观测数据缺失等问题。通过北京房山人卫激光站对天宫2号准确的预报,成功获取天宫2号激光观测有效数据用以轨道检核,同时也为以后保质保量完成空间目标观测任务提供了坚实基础,也为即将开始的空间非合作目标的观测任务开启了一个良好开端。  相似文献   
758.
技术转移视角下中国三大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段德忠  谌颖  杜德斌 《地理科学》2019,39(10):1581-1591
基于城际间的专利转让数据,从技术转移体系一体化的视角阐释中国三大城市群的区域一体化进程,得出以下结论:①在总体层面和技术供给链层面,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这三大城市群的区域一体化皆未实现,其中长三角城市群正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大部分城市的技术获取依赖于区内技术转移网络,珠三角城市群一体化程度次之,但朝着一体化相反方向发展,京津冀城市群一体化程度最低,大部分城市的技术获取愈发依赖于外部技术转移网络;②在技术销售链层面,仅长三角城市群实现了区域一体化,以上海为核心的一体化技术转移体系正加速形成,珠三角城市群大部分城市的技术销售愈发依赖于城市群外部,而京津冀城市群则愈发依赖于城市群内部;③三大城市群的技术流动越来越多地跨越边界,区域内技术转移网络越来越无法满足城市群的技术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759.
产业技术变迁与全球技术创新体系空间演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段德忠  杜德斌  杨凡  谌颖 《地理科学》2019,39(9):1378-1387
以1990~2014年全球96个国家和地区为研究对象,在对全球产业技术变迁研究基础上,对全球技术创新体系的等级层次性及其演化机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 IPC(International Patent Classification,国际专利分类)-USPC(United States Patent Classification,美国专利分类)-NAICS(North American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System,北美产业分类体系)的专利分类至产业分类识别系统为研究不同空间尺度下的产业技术创新变迁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全球最具创新力的产业有着由机械产业向信息通信产业变迁的趋势;以信息通信产业、机械产业、电气设备产业和医疗设备产业为代表的全球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在这25 a间都呈现出显著的两极分化和空间集聚趋势;全球技术创新体系正由大西洋格局向太平洋格局演进,东亚地区成为全球技术创新的增长极;国家研发支出规模、国家经济规模和国家文化包容性对国家技术创新能力有着明显的正向影响,但研发人员数量和国家人口总数对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760.
CX-6(02)微纳卫星超分辨率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向微纳卫星高分辨率对地遥感,将超分辨率成像应用于中国整星60公斤级的CX-6(02)微纳卫星设计中,解决因体积和重量限制导致传统长焦距、大口径成像载荷无法应用于微纳卫星的问题。图像获取上,采用高帧频面阵CMOS探测器对同一地物目标多次曝光的方式,利用卫星姿态控制偏差和地速补偿来获得多帧具有亚像元位移的图像;超分辨率重建算法上,在变分贝叶斯框架下提出加权双向差分模型,提高先验概率模型的方向约束性,削弱观测方程求解的病态性。CX-6(02)星成像数据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图像采样方法可获得较为充分的亚像元信息;相比传统的L1范数先验和全变分先验的变分贝叶斯超分辨算法重建结果,本文重建结果对反卷积运算导致的噪声放大具有更好的抑制作用,可获得两倍分辨率提升,有效提高数据质量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