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3篇
地质学   121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层序界面的特点、凝缩段的组成,思茅盆地二叠系可分为2个Ⅱ级层序、9个Ⅲ级层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层序格架与油气生储盖的关系可分为2个二级层序界面为一构造侵蚀不整合层序界面,是极好的储集场所.此时西部盆地中沉积物已经变质,与生储盖关系不大;而东部地区以开阔碳酸盐台地为主,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以形成储集层为主.第2个二级层序由海侵-高位体系域所构成.海侵体系域由龙潭组下部所组成,在普洱西部崖子以西为深水盆地(含斜坡)环境,以东为浅海环境,邻近东部古陆区为滨海环境.无论盆地或浅海,岩性以深灰-灰黑色泥岩为主,生烃性能极好.高位体系域可以分为早期高位体系域和晚期高位体系域.早期高位体系域由龙潭组上部层位组成,西为浅海相砂岩、火山岩等,可作储层;东为滨海平原,下部以深灰、灰黑色泥岩为主,是很好的生油岩,上部以砂岩为主夹火山岩,可作为储集层.晚期高位体系域西部为长兴组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可作为储层之用.  相似文献   
2.
湘鄂赣二叠纪沉积盆地与层序地层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湘鄂赣二叠纪沉积盆地是在统一的陆愉--华南陆块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根据晚古生代以来的地壳活动情况、沉积物充填序列、沉积相带及空间配置,该区可以划分为四种沉积盆地,即扬子克拉通盆地、扬子克拉通缘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湘赣板内拉张盆地和华夏克拉能边缘盆地。由于没沉积盆地中层序发展的主控因素及上关效应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层序发育特点的差异,本文详细划分了各种沉积层序和沉积体系域,并进行了区域对比。在此基础上,探  相似文献   
3.
湘鄂赣二叠纪岩相古地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湘鄂赣二叠纪沉积盆地是在华南陆块基础上发育而成,具有扬子克拉通北缘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扬子克拉通盆地,湘赣板内拉张盆地和华夏克拉通边缘盆地等四类。根据古暴露等标志,建立了各类盆地的沉积层序,并进行了区域对比。  相似文献   
4.
阿合勒-冲乎尔火山沉积盆地是一个以火山岩并伴有陆源和内源沉积物的堆积场所,即该区泥盆纪地层是以事件作用的产物为其主要成分特点。显然,对其古地理的恢复、相的划分采用传统的相序分析方法是不合适的。作者认为要阐明该区泥盆纪的古地理面貌,必须在区域地层研究基础上,综合分析各种相标志和沉积物的特点,寻求它们的物理成因和地质成因解。在这一过程中,相的动力学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上述学术思想指导下,把本区泥盆纪的相分为成因相和环境相两大类,并对其中的微相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而为把沉积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了火山岩的搬运机制和堆积环境研究中提供了先期研究实例,同时为研究和恢复该区以至整个新疆北部泥盆纪的古地理格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湖南地区寒武系第三统发育大量的混积岩及混积层系,其沉积特征、成因及时空分布,对研究寒武纪中上扬子地区东南缘的沉积环境及碳酸盐台地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野外观察、微观岩石学分析方法对混积岩时空分布、沉积特征、矿物组分进行了研究,首次系统总结了湖南地区寒武系第三统发育的混积层系类型与组合方式,及其分布的6类不同的岩相分区,并按照成分分类依据划分出4种混积岩类型。研究表明,混积岩分布在湘西北地区及湘中地区,靖州—涟源—隆回—宁乡一线以北的区域。混积层系的沉积特征表明,其形成于受周期性强风浪、风暴作用影响的浅水混积陆棚环境或风暴浪基面以下的深水混积陆棚环境,主要成因为机械成因的相缘渐变沉积混合及事件突变沉积混合。混积陆棚的存在,表明寒武纪第三世时期,中上扬子东南缘湘西北地区不发育台缘相带,未建立起完整的镶边碳酸盐台地模式,而为相对平缓的碳酸盐岩为主的浅海混积陆棚模式,混有碎屑岩沉积物。  相似文献   
6.
现今地处造山带的北祁连地区在中寒武世时期拉张的构造背景下海域进一步拓宽。通过对北祁连地区中寒武统地层野外调查及室内分析研究,在"构造控盆、盆控相"的思路控制下,以沉积岩性、结构-构造、古生物组合等为基础,在优势相原则的指导下,共划分出浅海陆棚相、半深海相、深海盆地相3种沉积相类型。结合前人的研究资料,编制北祁连地区中寒武世的沉积构造格架及沉积盆地类型图,分析其空间配置关系。在此基础上,采用造山带岩相古地理编图方法,恢复与重建研究区的古地理面貌,编制相应的古地理图。  相似文献   
7.
郑斌嵩  牟传龙  梁薇  陈超 《地质学报》2018,92(7):1524-1540
在扬子地台东南缘,下寒武统龙王庙阶清虚洞组主要由浅水碳酸盐岩组成。在野外露头剖面实测和室内镜下薄片观察的基础上,大量风暴沉积被发现于不同剖面清虚洞组的不同层位中,同时大量风暴诱发形成的沉积构造被识别出来,包括侵蚀基底、粗粒滞留沉积、粒序层理、平行层理、丘状交错层理(少见并且值得怀疑)以及沙纹层理,组成了多种类型的风暴沉积序列。结合更靠扬子东南缘的深水剖面中重力流沉积的缺乏,可以推断早寒武世龙王庙期扬子地台的沉积模式为碳酸盐缓坡。结合风暴的形成机制以及清虚洞组风暴沉积的发育特征(尤其是粗粒滞留砾屑的定向排列和典型丘状交错层理的缺乏),可以推断研究区风暴沉积形成于强烈的冬季风暴作用,并且早寒武世龙王庙期华南的古地理位置应当位于中纬度地区,这一结论对一些著名的全球古地理重建方案提出了质疑。同时中纬度地区大规模发育蒸发岩和碳酸盐岩还佐证了寒武纪地球处于热室(Hothouse)时期。  相似文献   
8.
鄂西地区二叠系发育孤峰组、吴家坪组和大隆组三套黑色岩系,为页岩气探勘新主力层系,其沉积背景、沉积环境及时空分布却不尽一致.本次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野外剖面和最新的钻井资料综合分析,对该地区二叠系孤峰组—大隆组沉积演化进行了深入解剖,并通过岩相古地理图约束了富有机质页岩的空间分布特征,旨在为鄂西地区二叠系页岩气地质调查和选区评价提供基础资料.研究认为,鄂西地区孤峰组主要发育盆地相碳质硅质泥岩,局部地区发育外缓坡相富有机质泥质灰岩;吴家坪组炭山湾段主要发育潮坪相泥质粉砂岩夹煤层,并在利川地区发育陆棚相的碳质硅质泥岩;吴家坪组灰岩段主要为内缓坡相的生屑泥晶灰岩.大隆组主要发育盆地相碳质硅质泥岩,其次为外缓坡相富有机质泥质灰岩,利川见天坝可见发育内缓坡边缘点礁.综合前人对各层位研究的页岩气参数认为,鄂西地区孤峰组和大隆组具有有机质含量高(>2%)、厚度大(>20 m)、脆性矿物含量高(>60%)等形成页岩气的基本地质条件,深水盆地相为有利相带;吴家坪组炭山湾段潮坪相的黑色泥岩较薄(<10 m),连续性差,但利川地区吴家坪组炭山湾段深水陆棚相黑色泥岩厚度较大(~30 m),为潜在的页岩气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9.
川东北达县-宣汉地区飞仙关组沉积相与储层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达县—宣汉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是受控于鄂西渝东海盆和广旺海盆之间的碳酸盐台地。通过地表露头、钻井和地震等资料的研究,认为飞仙关组主要发育开阔台地、碳酸盐台地暴露浅滩和局限台地3个沉积相单元。飞仙关早期,继承了晚二叠世沉积格局,西部为开阔台地,向东依次为台地暴露浅滩、局限台地和开阔台地。随着滩规模的逐渐扩大,浅滩逐渐向东迁移。飞仙关三期,全区经历短暂的海侵,至飞仙关四期演变为均一的局限台地相,属于典型的碳酸盐台地浅滩沉积模式。储层以发育大套溶孔白云岩为特征,岩石类型主要为鲕粒白云岩、残余鲕粒白云岩、糖粒状残…  相似文献   
10.
晚奥陶—早志留世转折期是一个重要的地质历史时期,在这一相对短暂时间内(440~453 Ma),全球板块构造形态、古气候条件、古海洋环境、生物群类型等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扬子地区在这一全球大背景之下沉积了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两套富有机质泥页岩,是页岩气勘探的重点层位。有机质丰度决定着页岩生烃能力的强弱,同时还影响着储层吸附能力及储集空间的大小,是储层含气性的决定因素。有机质富集所涉及的因素较多,过程复杂,古海洋初级生产力、古氧相及沉积速率、成岩降解等对其都有影响,其中古生产力决定有机质数量,古氧相是有机质保存的决定性条件,这两者是富有机质泥页岩主要影响因素。然而五峰组—龙马溪组纵向上有机质丰度差异较大,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因此,为厘清五峰组—龙马溪组垂向沉积环境演化及有机质丰度差异原因,对四川盆地南缘叙永地区田林剖面上奥陶统临湘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地层剖面进行实测及连续采样,并开展了岩石矿物学及详细沉积地球化学(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研究。结果表明:田林剖面五峰组—龙马溪组Al/(Al+Fe+Mn)值、Ce异常、Eu异常指示非陆源硅主要为生物成因,SiO_2、Si_(xs)与CaO、TiO_2含量的强负相关性表明硅质含量受陆源输入量及古水深控制;Mo/TOC值与Mo/U值指示五峰组沉积初期具有强滞留环境,而有机质富集层段主要在半滞留环境下沉积形成;斑脱岩密集层段较高古生产力表明火山活动对古生产力有提升作用;总有机碳与古氧相代替系数的高相关性表明有机质富集整体主要受古氧相控制;而古生产力代替系数整体与总有机碳相关性不高是由于生境类型的差异及陆源输入量与古生产力、古氧相的利弊关系导致对古生产力有利的沉积环境往往对应较差的还原条件。综合分析认为,五峰组—龙马溪组不同沉积阶段有机质富集模式不同。非灭绝期为低陆源输入量的深水环境产生的良好缺氧条件;第一幕灭绝期(五峰组沉积末期),成烃母质生物勃发、强"海洋雪"作用以及高成烃母质生物沉降速率致使有机质十分富集;第二幕灭绝期(龙马溪组沉积初期),高成烃母质生物沉降速率加之大量有机质在水底分解消耗氧化剂的同时,分层水体阻碍O_2补给造就的水底长期极度缺氧环境,致使该时期有机质极为富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