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质学   26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渤海南部新生代构造发育与演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及钻井资料,在对断裂体系精细刻画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球动力学背景,就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南部地区(包括渤南低凸起、黄河口凹陷、莱北低凸起、莱州湾凹陷)新生代的构造发育演化特征及沉积–沉降中心迁移规律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断裂体系存在三组优势发育方向,NNE向断裂属郯庐断裂带渤南段,可分为西、中、东三个分支带,走滑特征明显;近EW向及NE向为伸展性质的控凹、控带断裂;三组断裂相互切割,形成了渤海南部地区"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格局;古近纪具有两个沉积–沉降中心,黄河口凹陷中心受控于近EW向断裂,莱州湾凹陷的沉积中心受近EW向和NNE向断裂共同控制,至新近纪,沉积中心呈由南向北迁移的规律;渤海南部地区构造演化体现了断–拗与走滑的叠加效应,可以划分为孔店组–沙四段沉积期的初始裂陷、沙三段沉积期的伸展裂陷、沙二段–东营组沉积期的走滑–伸展和馆陶组沉积期以来的走滑–裂后拗陷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辽西凸起锦州A构造沙河街组二段原油的地球化学分析,研究了原油的物性、成熟度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通过对比辽西凹陷和辽中凹陷已发现典型油气田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了锦州A构造的油源。研究结果表明,锦州A构造西盘为低蜡、低硫凝析原油,而东盘为高蜡、低硫轻质原油。原油饱和烃色谱完整,显示未遭受明显生物降解。油源母质为混合型,沙河街组二段原油陆源有机质输入较少。原油形成于弱还原—还原条件下的微咸水或咸水沉积环境。根据锦州A构造原油的生物标志物特征,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划分为2类原油:Ⅰ类原油表现为高伽马蜡烷指数、低—中等四甲基甾烷指数、低藿烷/甾烷、高C_(27)/C_(29)甾烷和高C_(28)/C_(29)甾烷比值,主要来源于辽西凹陷沙一段烃源岩;Ⅱ类原油表现为低—中等伽马蜡烷指数、中等—高四甲基甾烷指数、高藿烷/甾烷、中等C_(27)/C_(29)甾烷和低C_(28)/C_(29)甾烷比值,主要来源于辽中凹陷沙三段烃源岩。  相似文献   
13.
卢欢  王清斌  牛成民  杜晓峰  宋章强  冯冲 《地球科学》2020,45(10):3721-3730
石臼坨凸起陡坡带Q29和Q36构造中深部储层是渤海最大的湖相碳酸盐岩和扇三角洲碎屑岩的混合沉积,这一亿吨级油气田的发现,刷新了碎屑岩储层最厚、单层油层最厚、测试产能最高纪录.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碳氧同位素分析、元素分析等多种分析手段,认为同沉积大气水淋滤作用,对石臼坨凸起陡坡带混积岩系优质储层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岩石学标志和元素地球化学标志的分析认为,大气水淋滤作用的主要包括两个过程,一是同沉积淋滤作用下,砾石段产生的选择性溶蚀孔、粒内缝、碎屑高岭石;二是沉积后暴露下,碳酸盐岩段产生的垂直岩溶缝、悬垂状白云石、示顶底构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气水淋滤作用的模式,可分为成岩作用差异明显两个成岩带,即大气水渗流带和大气水潜流带,并进一步总结了各带内部的成岩特征和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4.
莱州湾凹陷近年获重大油气发现,但构造演化特征复杂,烃源岩、沉积体系展布特征以及油气运聚规律认识尚不够深入.本文利用多种钻井资料,结合区域地质研究,首先对本区构造演化所产生的断裂与圈闭特征进行分析,划分出3级断裂体系以及3种类型圈闭,并深入研究了构造演化对油气生成与演化、优质储盖组合的分布以及油气运移与聚集的控制作用,总...  相似文献   
15.
辽东凹陷南洼斜坡带旅大29油田在沙河街组二段获得了高产轻质原油和天然气,展现了良好的勘探潜力。为了进一 步明确其原油母质来源、沉积环境和烃源岩层位,对原油、油砂样品和围区烃源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地球化学分析和油源 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原油为低硫(0.0733%)、高蜡(20.77%) 的轻质成熟原油。原油样品饱和烃色谱完整,主峰碳为 C19,显示未遭受明显生物降解作用。油砂样品埋藏较浅,部分遭受生物降解等的影响,饱和烃色谱基线呈现明显的 “UCM”鼓包现象。原油和油砂样品具有低C19 三环萜烷/C23 三环萜烷(0.10~0.18)、低C24 四环萜烷/C26 三环萜烷(0.49~ 0.53)、低C27重排甾烷/C27甾烷(0.30~0.43)、中等伽马蜡烷指数(0.14~0.17) 和中等-高4-甲基甾烷参数(0.30~0.36),且 具有相对较重的全油碳同位素值(-27.1‰)。原油母质形成于淡水-微咸水的湖泊沉积环境,母源有机质以藻类等低等水 生生物为主,陆源有机质输入较少。旅大29油田原油主要来源于辽中凹陷和辽东凹陷沙三段烃源岩,同时有少量辽中凹陷 沙四段烃源岩的贡献。研究区高蜡轻质原油的形成主要受控于烃源岩母质来源,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是高蜡轻质原油形成 的重要母质。  相似文献   
16.
在深入研究洪浩尔舒特凹陷大量岩芯、测井和地震资料的基础上,证实这一半地堑相似于北美东部裂谷,而不同于东非裂谷。同时发现边界断层各段位移量最小处为古河流入口地点,后者堆积横向的粗粒三角洲,使断陷被分割成若干次凹,导致构造和沉积的复杂化。断陷中,体系域发育受枢纽断层控制,LST主要分布于下降盘。在等时格架内,进行地震地层学-沉积相分析是掌握储层分布,揭示深部、隐蔽油藏的有力手段。最后判定该凹陷远景在于勘探LST的多种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17.
对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渤中35区东营组古地貌、古沟谷进行研究,明确沉积体系宏观分布规律。建立已钻井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地质-地球物理的响应关系,应用多属性分析、沿层切片、地震反演、频谱分解等技术对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的几何形态、分布以及厚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相控多属性储层预测结果与钻井吻合率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18.
渤海海域环渤中地区沙一二段发育混积岩储层,其中发现了大量的油气,但储层物性差异较大,非均质性较强,其差异及成因方面的研究较少,严重制约了该类型储层的进一步勘探评价.利用钻井及常规物性、铸体薄片、全岩、黏土矿物等分析化验资料,探讨了环渤中地区沙一二段混积岩优质储层的差异及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环渤中地区沙一二段发育以生物碎屑为主的混积岩、以陆源碎屑为主的混积岩和以化学沉淀碳酸盐为主的混积岩储层,前2类储层中发育大量的螺壳和介壳.其中,生物碎屑为主的混积岩储层以生物体腔孔为主,白云石化作用强,物性最好;陆源碎屑为主的混积岩储层以溶蚀孔为主,生物体腔孔和原生孔次之,泥晶包壳发育、白云石化作用强、含大量中酸性火山岩岩屑、埋藏浅的储层物性好;化学沉淀碳酸盐为主的混积岩储层方解石胶结作用强,物性较差.不同构造混积岩储层类型及物性具有明显的差异性.(2)研究区混积岩储层差异主要受母岩类型、基底岩性、沉积水体环境、沉积相、大气淡水淋滤、埋深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解作用以及构造作用的共同控制,但每个构造的优质储层均具有独特的控制因素组合.非碳酸盐岩母岩区,原生沉积期-火成岩基底、含大量生物碎屑混积岩,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淋滤、早期白云石化,以及深埋藏期-强溶解、裂缝发育是环渤中坳陷沙一二段混积岩优质储层形成的共性.混积岩优质储层差异及成因分析为陆相断陷湖盆中深部油气勘探和评价过程中优质储层的预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代黎明  牛成民  庞小军  冯冲  万琳  金小燕 《地球科学》2020,45(10):3797-3807
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BZ27-A(渤中27-A)构造沙一二段发育一套湖相混积岩,目前对该储层的特征及成因研究较少.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薄片、压汞测试等分析,系统阐述了该区混积岩储层的岩石学、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混积岩储层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混积岩岩性复杂多样,由陆源碎屑、黏土矿物、碳酸盐矿物及生物碎屑以多种组合方式混杂构成,发育钙质砂岩、白云质砂岩、陆屑泥晶云岩、泥晶鲕粒云岩、生物碎屑白云岩等类型,剖面上大多呈现夹层或薄互层的特点.多数混积岩储层孔隙度、渗透率低,为致密储层,局部薄层段发育相对较好储层.混积岩储层的发育主要受古地理背景、成岩作用、流体等因素影响,成岩早期大面积碳酸盐胶结是导致储层致密的主要成因,而生屑的贡献、晚期成藏时的油气侵位作用是改善储层物性的重要作用,具有形成相对优质储层的潜力.   相似文献   
20.
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沙一段发育湖相碳酸盐岩与碎屑岩混积岩,勘探实践表明,湖相混积岩在深埋条件下可以保持较高的物性,产能也较高,渤海海域目前发现的混积岩探明储量超过3×108 m3.研究通过地质条件比对,结合薄片、同位素、元素分析、物理模拟实验,提出火山岩基底条件是湖相混积岩规模发育的重要控制因素之一.火山岩基底包括中生界火山岩基底、古近系火山岩基底、以火山岩为母源的沉积体基底3种类型.模拟实验表明,火山岩中的暗色矿物大量水解,会导致周边水体富含矿物质,矿物质富集导致藻类等微生物勃发,进而形成以藻类为食的生物群落的发育,为生屑的大量富集提供了条件.扫描电镜下见白云岩化丝状蓝细菌及球状白云岩,证实在沙一段混积岩存在准同生生物白云岩化作用,早期白云岩化作用有利于储层物性的保持,让后期白云岩化作用有了成核基础,促进了后期白云岩化.火山岩岩屑(砾石)铸模孔和内部溶蚀孔占整体储集空间的10%~30%,对储层物性贡献较大.溶蚀模拟实验证实,火山岩的暗色矿物水解溶蚀可提供Mg2+离子,对埋藏白云岩化作用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