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0篇
  免费   134篇
  国内免费   201篇
测绘学   81篇
大气科学   72篇
地球物理   178篇
地质学   543篇
海洋学   25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82篇
自然地理   8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认知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随着中国面对人口压力、能源挑战、资源短缺、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等瓶颈约束的增大,如何寻找一条符
合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如何积极转换增长方式;如何进一步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如何提升1980 年以来“温州
模式”、“苏南模式”的发展内涵;如何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何避免
“拉美陷阱”的发展教训,成为当前和未来中国发展必须思考的核心问题。
人类历史进化规律表明,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
革新生产力,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在特定的物质基础上,必然要求表达出相应的政治文明和
精神文明的形态和内容。  相似文献   
992.
华北地区长城系在中国元古宙研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底界是目前划分古、中元古界的重要界线标志。长期以来,由于在靠近长城系底部缺少可定年的岩层或地质体,其底界年龄一直难以确定。近年来笔者在北京密云地区,发现了长城系常州沟组砂岩层直接覆盖在发育有古风化壳的环斑花岗岩(脉)之上。风化壳物质的组成主要为环斑花岗岩的原地风化岩石,以及向上过渡为貌似环斑花岗岩的粗碎屑岩。已获得古风化壳环斑花岗质碎屑岩的碎屑锆石U Pb年龄值为(1 682±20)Ma (SHRIMP) 和(1 708±56)Ma (LA ICP MS)等,与相邻的密云环斑花岗岩年龄相同。初步分析表明,密云环斑花岗岩及其同期岩脉在侵位之后,曾随着区域地壳抬升暴露出地表。经过一定时期的风化和部分剥蚀,在其表面形成残积物和接近原地堆积的环斑花岗质碎屑物质。从形成时间来看,这套岩石应属于“前常州沟期(组)”。它的存在和测年结果显示,长城系常州沟组的底界年龄应小于1 682 Ma,而不是以前划定的1 800 Ma。根据环斑花岗质沉积岩碎屑锆石以及已有的上覆地层相关年龄数据的分析,我们初步提出长城系底界年龄约为1 665~1 670 Ma。  相似文献   
993.
我国喀斯特地貌发育强烈,主要分布在滇、黔、桂、湘、川、渝、鄂、浙等省区,洞穴无脊椎动物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这些省份。本文介绍了我国洞穴无脊椎动物研究的简史,列出了近20多年来我国发现的真洞穴无脊椎动物种类,并根据栖息环境的不同,将洞穴无脊椎动物划分为陆生群落和水生群落;着重介绍了蛛形纲、重足纲、昆虫纲、甲壳纲、腹足纲的研究现状。此外,对洞穴无脊椎动物的生态特征以及进化研究也进行了概述。然而,我国洞穴无脊椎动物的研究在国内重视程度不够,与国外同类研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深入系统地研究洞穴无脊椎动物,加大洞穴生物保护的宣传力度,防止生物多样性的流失,将是未来中国洞穴无脊椎动物研究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994.
尕考查锐-西恰赛索闪长岩体由黑云母石英闪长岩和不等粒辉长闪长岩组成,其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183 Ma,形成于早侏罗世.岩石富铝,属钙碱性系列.微量元素特征表现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及高场强元素Th,相对于其他相邻元素而言,Nb、Ta、P、Ti、Y略显亏损,(87Sr/86Sr)i值为0.70424~0.70581,而εNdt)值为-0.6~+21.6,形成于岛弧环境.  相似文献   
995.
 位于鄂尔多斯高原萨拉乌苏河米浪沟湾剖面是重建毛乌素沙地晚更新世以来古气候的理想地点。其末次间冰阶(MIS3)层序含4种沉积相,划分为19个沉积单元,构成9.5个风成的砂丘砂与河流相、湖相和古土壤交替的沉积旋回。主元素分析结果显示,该剖面MIS3层序中河流相、湖相和古土壤的Al2O3、TOFE、CaO、MgO、K2O、Na2O、TiO2含量明显高于古风成砂, 而SiO2则相反, 构成与沉积旋回相应的9.5个元素波动旋回。这些元素旋回指示了该地末次间冰阶至少经历了10次温湿(W事件)和9次冷干(C事件)气候波动,且可划分为MIS3e(58.90~49.50 ka BP)、MIS3d(49.50~40.70 ka BP)、MIS3c(40.70~36.90 ka BP)、MIS3b(36.90~27.00 ka BP)和MIS3a(27.00~22.30 ka BP)等5个亚段。其中, 19次冷/暖波动可与格陵兰GRIP冰芯δ18O冰段/间冰段大致对应, 5个亚段与我国古里雅冰芯和V23-81冷性浮游有孔虫数代表的北大西洋地区气候也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996.
青藏高原羌塘东部治多县左支——失多莫卜辉长岩带形成于晚二叠世,由单一辉长岩组成。岩石富碱,Na2O〉K2O为钙碱性系列。微量元素特征表现为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富集,高场强元素分异,显示板内玄武岩特征。轻稀土元素高度富集,δEu不显亏损,为弱负异常到正异常。(87Sr/85Sr)i较低,变化于0.70419~0.70471之间,εNd(t)值较高,变化于4.3~4.9之间,显示了略亏损的地幔源区特征。该辉长岩带应形成于板内伸展扩张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997.
中国湿地初步遥感制图及相关地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1999~2002年累积的597幅Landsat 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人工目视解译为主,同时结合全国高程、土壤、土地利用和Google Earth数据,对全国9ha以上的水面、沼泽等湿地进行了初步遥感制图.在此基础上,利用1km分辨率的全国地形高程数据,1:100万土壤数据、植被数据和1:400万的气候区划数据对湿地分布进行了相关地理特征分析.本次湿地遥感制图得到全国湿地总面积为359478km^2,其中内陆湿地占339353km^2,非农田人工湿地占2786km^2,滨海湿地面积为17609km^2.与我国先期的湿地调查统计数据对比,表明除由于制图标准和调查规范不一致引起的差异外,本次制图结果较可信,且更客观、快速和经济.与相关的土地利用数据、沼泽湿地、海涂资源和《中国沼泽志》记录的沼泽等数据的对比表明,专门针对湿地的制图和定期变化监测十分必要.分析表明全国湿地主要分布在海拔〈600和2600~5000m的区域,93%的湿地分布在3°以内的坡度.湿地中,除水面外,淋溶土、水成土和半水成土占了35.33%.全国湿地土壤碳储量大约为3.67Pg.全国湿地主要分布在中温带和高寒气候区、湿润区,湿地分布更多地与年干燥度有关.湿地内的主要植被类型包括草甸(23.95%)、草原(11.18%)和栽培植被(22.39%)等,沼泽植被仅占湿地面积的4.59%.  相似文献   
998.
利用多台资料对比震相识别方法,采用台网中心对地震较精确的定位结果,对南北地震带强化观测台网中心所记录到的地方震、近震、远震分别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不同构造区域介质的差异性,地震波传播路径不同,导致各地区所记录到的地震震相特征不同。通过对不同区域地震震相特征的进一步对比分析,找出各区域震相特征的差异性和规律性,为以后台网中对震相识别和精确定位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99.
葛洲坝蓄水以后库区蒸发水量的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祎  牛兰花  樊云 《水文》2000,20(3):33-35
用宜昌蒸发站采用的20m^2蒸发池观测的水面蒸发量代替葛洲坝库区的水面蒸发量,用实测的不同流量级库区水面面积建立关系曲线,推算出库区历年月、年平均水面面积泽葛洲坝水利本世纪蓄水以后的历年平均月(年)蒸发水量进行了分析计算。对葛洲坝水利本世纪蓄水以后的各年月、年蒸发水量进行了计处。分析了葛洲坝库区的水面蒸发理对水资源的影响。其成果可供葛洲坝库区水平衡研究和水资源评价参考。  相似文献   
1000.
淮南生物群化石分别产于我国华北地台和北美荣伦古陆新元古代地层。在我国华南地块、前苏联西伯利亚地台、南亚印度古陆、澳大利亚和北欧波罗的海地盾等都有发现。在今天的地理分布上,它们或远隔重洋,或处于鸥业大陆东西两端,然而它们为什么会有如此相同的化石组合和大体相同时代的地层层位呢?以前从事寒武纪地层古生物研究的国内外学者很少探讨这一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根据各大陆新元古代地层构造资料并参照古地磁学研究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