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109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41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262篇
海洋学   5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71.
20世纪我国油气勘探在中、新生代陆相裂谷及前陆盆地中获得油气主要储量,21世纪我国远景储量增长将向古生代克拉通盆地海相碳酸盐岩转移,塔河大油田、苏里格大气田、普光大气田等大型油气田的发现,预示着我国陆上前中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是我国油气资源战略接替的重要领域。但由于我国含油气盆地绝大多数盆地具有叠合盆地性质,勘探特殊,导致油气增长缓慢。从目前油气勘探程度来看,油气工作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寻找油气勘探新区、新领域、新层系、新类型,二是加快主要油气盆地新区油气资源勘探前景评价。这不仅需要高新探测技术的支撑,更重要的是要从观念认识上更新,运用新理论新思想突破对叠合盆地深层油气资源赋存状态的复杂地质构造的规律性认识,从战略高度指导油气勘查和评价工作。盆地分析-油气系统-成藏区带-远景评价构成认识和预测叠合盆地新区和成藏潜力评价的主旋律,而“盆地的完整性、改造的微弱性、封闭条件的完好性”则是叠合盆地油气新区初步评价、战略选区的目标所在。   相似文献   
272.
到目前为止,华北东部下古生界含油岩系研究主要依靠环渤海湾地区几个油田有限的钻孔资料(谯汉生等,2002),尚未获得大的突破。从2006年开始,在完成中国石油化工公司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委托的《胜利山东探区中深层天然气原型盆地构造演化研究》专题野外工作期间,笔者等在山东新泰市  相似文献   
273.
柴达木盆地一里坪地区新近系沉积相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柴达木盆地一里坪地区区域地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录井岩屑描述、测井相分析和岩心观察,确定该区新近系发育冲积扇、河流-泛滥平原、扇三角洲、三角洲、湖泊等沉积相。应用录井和测井资料,编制出了地层厚度、砂岩含量、暗色泥岩含量、红色泥岩含量等值线图等基础图件。在此基础上编制出了上干柴沟组-狮子沟组4幅沉积相平面图。沉积相总体特征以滨浅湖沉积为主,而在研究区周缘则多发育河流泛滥平原、三角洲和扇三角洲沉积。这些图件动态地反映出沉积、沉降中心由西向东逐步迁移的过程。鸭参3井和落参1井区长期发育三角洲沉积,是研究区储集层发育最好的区块,也是下步勘探的重点地区。该研究对沉积相的精细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研究区的油气勘探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74.
张林梵 《西北地质》2023,(3):250-257
中国黄土滑坡灾害频发且分布广泛,传统的地质灾害调查对于地处高位、形变特征不明显和隐蔽型的滑坡隐患难以有效识别,是滑坡灾害监测预警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有效超前判识别地质灾害隐患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时序InSAR技术在此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但如何更好地将InSAR技术融入到滑坡灾害相关研究中仍处于探索阶段。笔者以西安市白鹿塬西南区为研究区,在高精度三维倾斜摄影、ALOS-2雷达影像集等数据基础上,以时序InSAR技术反演得到104处地表形变明显区域;结合黄土滑坡易发指数、航拍影像和野外核查,快速识别黄土滑坡及隐患23处,其中包括新识别的滑坡隐患20处和在册的滑坡灾害3处,通过与传统地灾调查数据比对和实地调查核实验证了时序InSAR方法探测结果的优势和有效性,并构建了基于高精度InSAR和DEM数据的黄土滑坡隐患早期识别方法。  相似文献   
275.
2-甲基藿烷:陆相湖盆中古沉积环境的分子化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A环上带C-2或C-3位取代基的甲基藿烷常常用于反映细菌的新陈代谢过程(Summons et al., 1999)。通过GC-MS和GC-MS-MS分析,在济阳坳陷古近系湖相沉积岩中检测到了丰富而完整的C28-C362α-甲基藿烷系列。2-甲基藿烷来源于蓝细菌体内的2β-甲基细菌藿烷多醇(Summons et al.,1999),在成岩作用中这种多羟基化合物易于结合到干酪根中,并在随后的热降解生烃过程中释放出2-甲基藿烷。2-甲基藿烷具有与藿烷类似的异构化反应,但转化速率和热力学平衡点有所变化。2-甲基藿烷的发育与古沉积环境的关系最为密切,高丰度2-甲基藿烷仅出现在浅水、低能量的碳酸盐岩沉积环境中,随着成熟度增加,2-甲基藿烷指数增大,随着湖盆水体扩大和深度增加,2-甲基藿烷指数迅速减小;在整个生烃阶段泥质岩中2-甲基藿烷都不发育。2-甲基藿烷的组成和分布形式反映了水体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2-甲基藿烷对于古沉积环境的恢复和古生态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应用于陆相盆地的油气勘探则有助于更加准确地厘定有效烃源岩体。  相似文献   
276.
济阳坳陷古近系湖相烃源岩的自然演化剖面结果表明,分子标志化合物的演化是一个受沉积环境、矿物组成、有机质赋存状态和温度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复杂过程,其演化具有阶段性,随着埋藏深度增加,大多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模式。形成于半咸水—微咸水的沙三段下部烃源岩分子标志化合物的演化较为剧烈,温度的影响是主要的,但随着深度的增加,碳酸盐矿物含量逐渐升高对分子标志化合物的演化起到了抑制作用;而形成于咸水—半咸水的沙四段烃源岩分子标志化合物变化平缓,平衡值降低,高盐沉积环境和丰富的碳酸盐矿物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异构化进程。这个结果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应用分子成熟度参数具有重要启示,对于咸化湖泊条件下形成的第三系盆地深部地层的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77.
地质钻探工程是区域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能源矿产勘查、水文与工程地质勘查、地球与地外行星科学研究、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重要的技术方法,是获取地下地质矿产等实物资料的唯一手段。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壮大,我国的探矿工程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70年来,通过几代探矿人的坚持不懈和努力奋斗,目前我国地质钻探技术水平基本与世界同步,在许多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有些钻探技术、装备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从整个地质行业乃至整个国家工业发展的维度上总结我国探矿工程7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划分为4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探矿工程创建起步阶段(20世纪50—60年代);探矿工程技术稳步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70~80年代);探矿工程扩大服务领域阶段(大致为20世纪最后15年);钻探工程技术全面、深入发展,逐步进入世界一流的阶段(21世纪以来)。分别对这4个阶段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取得的主要技术成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阐明了70年来探矿工程为国家经济建设和我国至今成为世界上唯一制造业体系最完整的国家做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78.
洒西白钨矿床是老君山矿集区内重要的钨矿床之一,由石英脉型钨矿体和层状、似层状矿体构成.在详细的岩相学观察基础上,对矿区内两种类型矿体白钨矿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显微测温和拉曼探针分析.研究表明,与石英脉型矿体成矿相关的流体为中-高温、中-低盐度的NaCl-H2O-CH4± N2体系,与层状、似层状矿体成矿相关的流体为中-高温、低盐度的NaCl-H2O-CH4-N2体系,笔者认为,不同盐度端元的等温混合作用是石英脉型矿体形成的主要机制,而层状、似层状矿体中金属元素的沉淀则主要由流体体系的冷却作用所致,两者流体性质基本相同,可能为同源流体.  相似文献   
279.
280.
固市凹陷非常规水溶甲烷气成因及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渭河盆地固市凹陷水溶甲烷气的成因类型进行分析研究。对地层水溶甲烷气碳同位素δ13C1及重烃的含量研究发现,不同层位的水溶甲烷气成因类型不同。新近系张家坡组水溶甲烷气主要为有机成因的生物气,来源于本层含碳质较高的灰黑色泥灰岩生物分解,为自生自储式;下部蓝田—灞河组水溶甲烷气以未成熟的煤型热解气(煤型腐殖型)为主,来源于下部地层。对CO2碳同位素的分布范围和含量进行分析得出,δ13CCO2 < -10‰,为典型的壳源型有机成因,证明蓝田—灞河组水溶甲烷气和CO2来源于下部地层的混合型气,结合乙烷碳同位素分析,得出下部地层可能存在有机成因的煤型热解气层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