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62篇 |
免费 | 118篇 |
国内免费 | 21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1篇 |
大气科学 | 68篇 |
地球物理 | 167篇 |
地质学 | 542篇 |
海洋学 | 19篇 |
天文学 | 3篇 |
综合类 | 79篇 |
自然地理 | 7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9篇 |
2022年 | 30篇 |
2021年 | 30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38篇 |
2018年 | 31篇 |
2017年 | 20篇 |
2016年 | 29篇 |
2015年 | 35篇 |
2014年 | 44篇 |
2013年 | 37篇 |
2012年 | 32篇 |
2011年 | 46篇 |
2010年 | 38篇 |
2009年 | 42篇 |
2008年 | 36篇 |
2007年 | 46篇 |
2006年 | 58篇 |
2005年 | 27篇 |
2004年 | 33篇 |
2003年 | 38篇 |
2002年 | 30篇 |
2001年 | 19篇 |
2000年 | 28篇 |
1999年 | 21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21.
地球深部碳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生命探索和岩石圈演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东部岩石圈是地球深部碳循环的重要场所,其减薄与破坏与深部碳循环密切相关。中生代太平洋板块俯冲是制约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与破坏的关键,对华北克拉通和华南板块的大规模金属成矿作用具有重要作用。笔者等系统阐述了Mg示踪地球深部碳循环原理,例举了镁同位素示踪中国东部深部碳循环的实例,论述了中生代俯冲的古太平洋板块所释放的碳酸盐熔体/流体与地幔相互作用,是造成中国东部地幔具有普遍的轻Mg同位素组成的重要原因。此外,指出轻镁同位素的多解性,提出多同位素联合示踪是未来研究地球深部碳循环的趋势。 相似文献
722.
实测了冀北滦平西瓜园组李营-王家沟剖面和马圈村剖面,在开展多学科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把剖面划分为4个岩性段,建立了系统的叶肢介生物地层分带序列,进行辽西义县组与冀北西瓜园组的等时性对比,分析剖面的沉积相叠置特征,证明了剖面的沉积连续性和沉积旋回性变化,识别出剖面的4个三级层序,确定了义县阶的定义及其单位和界线层型。从而建议重新厘定“义县阶”的定义和层型,将冀北滦平李营一王家沟剖面作为下白垩统义县阶的单位层型,将冀北滦平马圈村大店子组一西瓜园组界线剖面作为义县阶的底界层型,将冀北滦平西瓜园组的时限范围定为义县阶;取消以张家沟大店子组时限范围所定的义县下亚阶,改为张家沟阶。 相似文献
723.
基岩油气藏裂缝性储层具有复杂的储集空间和储层非均质性,为了实现对基岩油气藏储层的精细评价,以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和井周声波成像测井资料为核心,通过岩心资料标定,结合录井、常规测井、试油、地质等实际资料,系统建立了基岩油气藏变质岩储层的成像测井解释模式.根据成像测井模式的识别实现了对基岩油气藏特征的认识、准确的裂缝分析和现今地应力场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基底变质岩地层中基本以基岩内幕油气藏为主;裂缝以中高角度缝、网状裂缝为主,其主要走向与井旁断层走向大致平行,属纵裂缝;裂缝主要发育在东西两侧靠近断层、近源的构造陡坡上;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主要呈NE-SW和NEE-SWW.成像测井解释结果与地质情况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724.
华北及邻区中生代大规模成矿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从金属矿床年龄精测得到启示 总被引:121,自引:3,他引:121
基于对华北地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金属矿床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数据, 云母、钾长石和石英40Ar-39Ar年龄数据, 个别高精度矿物和岩石Rb-Sr等时线测年数据以及与成矿相关花岗质岩石的SHRIMP锆石U-Pb和单颗粒锆石U-Pb测年数据的收集、可行性分析和总结, 提出中国东部大规模成矿作用出现在200 ~ 160 Ma, 140 Ma左右和130 ~ 110 Ma 3个时期. 通过对中生代地球动力学演化的分析研究, 认为3大成矿期所对应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分别为碰撞造山过程、构造体制大转折和岩石圈大规模拆沉作用. 相似文献
725.
726.
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油气藏中油、气、水渗流及油气采收率的主要内因。进行储层非均质研究,对查明油藏剩余油分布、采取合理注采措施、提高采收率显得十分必要。以吉林油田大208区黑帝庙油层三角洲前缘亚相储层为例,采用隔夹层识别对比、沉积微相分析、地质统计学系数和劳伦兹系数方法分析了层间、层内和平面非均质性。研究表明:黑帝庙油层发育3套稳定隔层,据此可划分为3套开发层系; 夹层在各单砂体中比较发育,应将夹层分割的注采井归为不同注采井网; 非均质性受沉积微相影响明显,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的非均质性最强; 地质统计学参数和劳伦兹系数研究表明,黑帝庙油层10个单砂体均为极强的非均质性,统计学参数往往偏离强非均质标准甚远,而劳伦兹参数值分布于0~1间,更能直观定量的表现出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强弱。 相似文献
727.
728.
As molecular weight controls the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polysaccharides, screening the optimal molecular weight of polysaccharides is important in drug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In this study, hydrogen peroxide was employed as oxidant, and temperature, reaction time, and concentration of polysaccharides and hydrogen peroxide were examined for their effects on the preparation of polysaccharides in different molecular weights from Ulva pertusa. Our experiment suggested that the optimal degradation concentrations for polysaccharides and hydrogen peroxide were 2.5% (w/v) and 8.0% (v/v), respectively. The range of degradation measured by relative viscosity was mainly controlled by temperature and time. Results revealed that 35℃ was the optimal temperature for obtaining low-degradation samples, and 50℃ was the most favorable temperature to accelerate the reaction to yield highly-degraded samples. Four samples in different molecular weights A, B, C and D were finally prepared. The controllability was evaluated by the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SD) of relative viscosity, and the peak molecular weights and the polydispersity indexes (Mw/Mn) of molecular weights were measured by high performance 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 (HPGPC). 相似文献
729.
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