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9篇
测绘学   2篇
地质学   9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5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51.
基于GIS的乌鲁木齐城市用地空间结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GIS技术探讨乌鲁木齐城市用地空间结构演变的时间、空间特点和发展的规律。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乌鲁木齐市由一个中心(大十字)逐步发展为多个中心(友好、铁路局、火车站)。城市空间结构出现多核心的分布特点。在各个城市中心点(增长极),农业用地面积都在不断减少。远离最大发展中心(大十字)的铁路局附近农业用地减少的幅度最大。而居住用地、商业用地面积始终都在不断增加。大十字中心附近工业用地一直在减少;友好中心是前期增加(1970~1984),后期减少(1984~1993);铁路局中心一带始终增加。  相似文献   
52.
策勒绿洲与荒漠交错带达木沟剖面地化元素分布与古气候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策勒绿洲与荒漠交错带的达木沟剖面地化元素的分布及古气候意义的研究表明,虽然近四千来来气候的干旱状况持续未变,但其间仍有若干次相对湿润与干旱化加剧的波动。以200aBP为界,其前以相对湿润为主,而其后则以持续干旱为主要特征,且存在三次干旱化程度加剧时期,即1500aBP,1200aBP和1000aBP。  相似文献   
53.
根据定位重复测量、坑探、物探、人工灌水、地温资料和样品室内分析,作者讨论了菲尔德斯半岛石冰川、倒石堆、分选环、石花、流动性条纹土等冰缘地貌变化过程和沉积结构特征,论证了含盐量对电阻率和冰缘地貌物质迁移的影响,最后指出了本区冰缘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4.
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土地覆盖变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绿洲土地覆盖变化信息的定量提取在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选择塔里木盆地南部特有的干旱地区和田绿洲于田县为研究区,首先对土地覆盖变化信息提取方法作了对比论述,并对利用卫星遥感数据的空间结构信息以提高分类精度,进而提高分类后比较法的总体精度进行了研究;最终利用该方法做出的系列图件,总结了该地区近10年来的土地覆盖类型变化,并与实地考察结果及有关资料结合,分析了该地区近年来的环境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其方法和结论对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地区未来的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5.
利用起伏度指数与分布比例指数模型,将地形与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探讨了地形对乌鲁木齐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个模型多年相关数据的变化能反映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居住用地的增长区从起伏度指数为7~8的地形空间上逐渐开始向起伏较高地形发展.其分布在起伏度指数上的区间扩大了9个单位.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建设用地始终在不断地扩大,并表现出工业用地向外扩张和商业用地向内收缩两个变化过程.扩张的方向指向低地形地区,收缩则向金融商业中心.农用地面积始终在减少,并趋向消失,且起伏度低的地区减少得快,而高地形区减少得慢.未利用地分布区域向高地形空间退缩,市区内的未利用地通常被开发为绿地或公园.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起伏度指数梯度上分布的整体变化反映出大地形特征仍然是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框架.  相似文献   
56.
钟巍  舒强  熊黑钢 《地理研究》2001,20(1):91-96
根据尼雅剖面孢粉含量的分析,结合14C年代、δ13C和低频磁化率Xlf值的变化,探讨了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尼雅地区近4 000年来的气候环境演化。结果表明,近4 000年来,此地区气候持续干旱,但期间仍有几次相对湿润的波动,即在约3 600 a BP前后(1 650 BC)、2 500~1 900 a BP(550 BC~50 AD)和1 400~1 000 a BP(550~950 AD)期间,生态环境湿润程度有所增加。研究还表明,干旱区孢粉分析结果对于古植被、古气候环境的恢复以及古人类活动变迁的推测可提供较为有用的信息,剖面中1.70~1.60 m(100 BC~50 AD)孢粉组合禾本科花粉含量的峰值很可能是古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所至。  相似文献   
57.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空冰斗中分选环的观测与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天山乌鲁木齐河源空冰斗中不同发育阶段的分选环的特征和同一发育阶段分选环的差异。对各阶段的分选环进行了形态、粒度、含水量、冻胀情况、砾石分选、组构以及用木桩垂直打入地下的观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58.
中国区域PRED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周哲  熊黑钢  韩茜 《干旱区地理》2004,27(2):266-272
在对区域PRED系统内涵理解的基础上,比较了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异同。区域PRED系统是以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四个子系统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区域PRED系统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而可持续发展是区域PRFD系统的协调发展最终目标。在对比分析了前人研究区域PRED系统的指标体系和量化方法,结合新疆的实际,对原先较适用于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的大中型城市的可持续度模型进行了改进。针对西部干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农牧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将水资源总量和生态环境因子引入可持续度模型,分别替代模型中原有的资源消耗因子和环境质量因子。水资源总量是制约以农牧业为主的干旱区中小绿洲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子.对于以农牧业为基础产业的干旱区域来说能源的需求远不及对水资源的需求.将水资源总量作为一个指标引入评价模型。同时生态环境变化引起的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对干旱区尤为重要,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成为制约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子,是将生态环境引入可持续度模型中的原因。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可持续度模型用于评价工业不发达、生态环境脆弱的西部干旱区所得结果与该地区的现实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59.
塔里木盆地南缘古绿洲分布与河流、冰川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野外实地考察和考古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南缘河流与其流域内的古绿洲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着重探讨了历史时期以来古绿洲分布规律、迁移过程与河流、冰川特点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表明,盆地南缘东侧的且末、若羌地区河流及冰川规模小,数量少;其中下游形成的绿洲小,且从汉代至今都在河流出山口处分布,变化不大,而西侧的和田地区反之,河流下游的沙漠中分布着数量较多的大规模古绿洲;汉代的古绿洲多分布在冲积平原下部的沙漠中心,中部则是以唐代古绿洲遗址为主,上部沙漠边缘多为近代和现代绿洲;古绿洲迁移最大距离可达200 km左右;河流年径流量与古绿洲在沙漠分布的距离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0.
塔里木盆地南缘和田绿洲约特干遗址剖面多指标综合地记录到了近6.7 ka BP以来的环境变化。考虑到此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各指标的变化记录了自6.7—4.0 ka BP期间环境变化的自然过程,揭示出6.5—6.7 ka BP期间的显著湿润期以及出现于4.0 ka BP之后的转干和3.0 ka BP前后的相对冷湿期。自2.0 ka BP开始,人类活动的影响渐趋于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