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9篇
  免费   124篇
  国内免费   170篇
测绘学   61篇
大气科学   79篇
地球物理   97篇
地质学   419篇
海洋学   51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5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741.
新生代以来,欧亚与印度两大板块间的碰撞拼合及后续的汇聚挤压塑造了现今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形地貌和巨厚地壳。位于青藏高原最北缘的榆木山构造带,其内部构造变形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记录了地球最新演化历史过程中,构造、剥蚀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复杂关系。长期以来,其构造成因和属性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最近完成的深地震反射剖面的初步处理,其反射剖面初步揭示了榆木山构造带的深部地壳结构:榆木山构造带之下莫霍面深度为45~48 km,整体由北向南加深;同时,深部反射和地表层析速度成像结果显示榆木山下方存在明显的反射透明区、高速异常体,结合地表地质调查,推测其可能为花岗岩体,同早古生代祁连洋的闭合有关;在榆木山构造带之下存在明显的壳内滑脱面,推测其隆升受控于两条背向逆冲断裂带的控制。本文同时结合其他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初步提出了青藏高原北缘的演化模型,为青藏高原北缘的向北扩展、盆山耦合及块体间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42.
非常规油气地质学建立及实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理论是世界石油工业从常规油气向非常规油气跨越的一次理论飞跃。紧密结合中国特殊地质背景和油气工业条件,经过10年不懈攻关,通过构建细粒沉积学、非常规油气储层地质学、非常规油气成藏地质学、非常规油气开发地质学、常规—非常规油气"共生盆地"发展战略等学科内容,基本形成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理论体系框架。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理论,是世界页岩油和气、致密油和气等典型非常规油气工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引领推动了石油地质学科发展、行业标准制定、国家实验室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有效推进了我国致密油和气、页岩油和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工业勘探开发。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科在未来油气资源综合利用、能源结构科学预判、复杂问题创新解决等方面,仍有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743.
应用甘肃临夏州1955—2004年的常规气候资料,从地形、地貌、气候、环流特征等方面综合入手,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临夏州大风沙尘的天气过程,气候学成因,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的预报思路和方法,建立了临夏州春季(3—5月)大风沙尘天气短期实时预报系统。该系统优于常规预报工具,为了有效保护临夏大气环境,减轻当地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提供了较为科学的预报依据。  相似文献   
744.
不同尺度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贵州典型喀斯特地区贞丰县、北盘江镇、花江示范区作为研究样区,讨论了不同尺度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结果发现: 研究样区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主要表现在农用地与未利用地之间的增减变化, 而且1997— 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比2001- 2003年的快。在土地利用的结构变化上,北盘江镇园地所占比例增长、未利用地所占比例减少和贞丰县林地面积所占比例变化最大,花江示范区同北盘江镇的结构变化相似。在土地利用的程度变化上,三个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都有所提高,整体趋于平衡。县级尺度的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大于镇级尺度,村级尺度的土地利用综合指数最小。三个研究区的景观偏离度呈有规律的缓慢增长趋势,表明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影响逐渐加强。   相似文献   
745.
通过四次对青冈林洞、洗线洞和水响洞的调查,共获37种动物。各种类数量优势分别为有光带的蚁蛉幼虫、蕈蚊,弱光带和黑暗带水域的红点髭蟾蝌蚪以及洞壁的斑灶马。2001年10月和2003年3月,青冈林洞、洗线洞和水响洞分别有动物群落15、13和10种类型,优势群落为斑灶马、红点髭蟾蝌蚪和蚁蛉幼虫。动物的取食、隐蔽、繁殖、栖息等环境在不同时期的变换引起这一区域洞穴动物在种类、数量和空间分布等的变化,人类活动则加大了生境的差异。食物-陷阱法可用于部分动物的相对数量的调查。   相似文献   
746.
钡是碱土金属,钡及其化合物用途甚广。钡是一种肌肉性毒物,可以引起胃、肠道、心脏、骨骼肌刺激,继而麻痹。目前,钡已列入饮用天然矿泉水的限量指标。钡的测试方法有多种,火焰原子吸收法因检出限过高,不适合矿泉水中钡的测定;ICP—MS法设备昂贵,测定成本过高,也不适和矿泉水中钡的测定,因此,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成为测定矿泉水中钡的首选方法。由于钡在灰化过程中容易形成碳化物,从而形成严重的记忆效应,较高的原子化温度造成基体背景干扰增大,其使用波长位于可见光区,石墨管的连续辐射增加了基体干扰。为此,本文的试验方法选用热解涂层石墨管加入基体改进剂硝酸镁,可以大大减少基体干扰。  相似文献   
747.
施秉喀斯特地貌世界遗产价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施秉喀斯特演化环境、地貌类型及分布、地貌演化史、石灰岩与白云岩地貌差异等特征进行研究,试图提炼施秉喀斯特的世界遗产地貌价值。研究表明:施秉喀斯特具有热带―亚热带地区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演化环境;展示了热带―亚热带地区独特而典型的白云岩峰丛峡谷喀斯特地貌景观,从分水岭至峡谷区呈现了峰林洼地―峰林谷地―峰丛谷地―峰丛峡谷喀斯特地貌逆向回春演替规律,是白云岩峡谷喀斯特地貌形态及地貌演化的模式地;记录了古生代以来3次较大的碰撞运动,即早古生代的加里东运动,晚古生代的海西造山运动,及中、新生代以来的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山运动。燕山运动是本区最强烈的造山运动,产生了区内众多褶皱和断裂构造,奠定了施秉地区的地貌构造轮廓。喜马拉雅山运动,尤其是第二、三幕运动,全面塑造了施秉喀斯特峡谷地貌;施秉白云岩喀斯特地貌展现出与石灰岩封闭型地貌不同的以开放型地貌为主的特征,在中国南方喀斯特系列自然遗产中有重要地位,具备地貌世界遗产价值。  相似文献   
748.
采用生物蛋白酶酶解罗非鱼鱼排蛋白,以水解度(DH)为指标,进行了单酶、复合酶酶解效果的比较分析,并利用响应面分析方法(RSM)对酶解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采用风味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双酶组合分段酶解,固定总酶添加量为3.0%、双酶复合比2:1、酶解时间3h、分段酶解时间比0.6:1,酶解温度56℃,分段酶解pH为7.0和6.2时,酶解效果最佳,罗非鱼鱼排蛋白水解度达到32.49%,酶解产物中游离氨基酸含量达32.84mg/g鱼排,占罗非鱼鱼排总氨基酸含量的25.43%,其中呈味氨基酸含量达18.48%,必需氨基酸含量达67.96%。  相似文献   
749.
喀斯特高原不同植被演替阶段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贵州喀斯特高原三个典型地貌单元作为研究区,于2009-05对不同植被演替阶段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研究.共获土壤动物3 992只,隶属于5门10纲26目,共31个类群,优势类群为弹尾目(Collembola)、甲螨亚目(Oribatida)、中气门亚目(Mesostigmata);常见类群为前气门亚目(Prostigmata)、膜翅目(Hymenoptera)、鞘翅目(Coleoptera)、半翅目(Hemiptera )、近孔寡毛目(Plesiopora)、双翅目(Diptera)、双尾目(Diplura).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喀斯特植被的不断退化,土壤动物数量不断减少,表现为林地>灌丛>草地>石漠化地;类群数亦呈减少趋势.各演替阶段土壤动物表聚性明显,但人为干扰(如翻耕等)可导致土壤动物出现逆分布现象.土壤动物多样性分析表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从林地到石漠化地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750.
本文对龙门山断裂带南段GPS位移时间序列进行了欧拉基准转换、最小二乘配置插值和滤波分析等数据后处理,并利用块体刚性一弹塑性运动一应变模型计算了龙门山南段各区域应变参数时间序列。结合各站点位移时间序列、速度场及各区域应变参数序列,分析发现2008年汶川M 8.0地震对龙门山南段的影响由西北至东南由大变小,引起最大变形速度达背景速度6倍,增强了隐伏断层对两侧地表影响的差异,使南段的地震危险性由北至南增加。根据龙门山南段的历史地震及构造背景,对各区域地震危险性进行了比较,发现东南侧危险性最大,历史应变的积累及汶川地震的加速影响导致了芦山地震的提前发生和破裂断层的左旋错动。汶川地震对较远的鲜水河断裂南段也有持续两年的应力微释放影响,但其远不及川滇块体的应力压缩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