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38篇
测绘学   34篇
大气科学   35篇
地球物理   75篇
地质学   125篇
海洋学   42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5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扬子台地西缘(今昆明—西昌—成都间)奥陶系研究程度明显弱于台地内部,相关岩石地层单位命名方面的信息还存在不少模糊或不准确之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其中一些单位名称在使用上的争论.通过追溯文献出处和沿革,本文澄清了研究区内涉及的28个奥陶纪岩石地层单位的命名信息,并参照现代地层命名规范,对它们的命名有效性进行重新评估,发现其...  相似文献   
12.
亚洲内陆是全球第二大风尘源区,其构造和气候演化对区域和全球气候环境有重要影响.西太平洋是亚洲风尘向东输送的主要沉积汇.黏土矿物作为容易长途搬运的细颗粒大陆风化产物,被广泛应用于古气候和风化历史重建,但亚洲大区域范围、长时间尺度黏土矿物记录的整体演化趋势及响应机制还不甚清晰.我们利用西太平洋深海钻探计划(DSDP)292和296站位两个长尺度、连续、高分辨率沉积物岩芯的黏土矿物和Sr-Nd同位素组成,约束了沉积物来源,并重建了渐新世以来风尘源区的干旱演化历史.结果表明,菲律宾海黏土粒级沉积物主要为亚洲内陆风尘和西太平洋岛弧风化产物的混合.基于黏土矿物组成及风尘通量等指标重建,揭示出中亚风尘源区自晚渐新世以来持续干旱化,在约20、14、7和3Ma出现阶段性干旱化加剧.综合已发表的亚洲黏土矿物记录与其他地区记录对比,发现亚洲地区伊利石和绿泥石相对含量在晚新生代的增长更为显著,这种不一致性明显出现始于约20Ma,而约3Ma之后出现全球一致的伊利石快速增加.综合构造与气候记录,我们认为20~3Ma期间来自亚洲物源的伊利石和绿泥石增加主要响应于喜马拉雅-青藏高原的构造隆升,而3Ma以来主要响应于北...  相似文献   
13.
云浮市人工增雨作业指挥系统介绍   总被引:9,自引:9,他引:0  
利用V isual Basic6.0及Access数据库,开发了云浮市人工增雨作业指挥系统雷达图监测指挥界面和炮点实况监测界面,通过这两个界面,作业指挥人员可以快捷、准确地在雷达图上判断作业区域上空云的强度及移动方向,也可以实时了解作业区域地面各自动气象站的风力、雨量等要素。  相似文献   
14.
湖区风环流对湖泊环流影响的探讨和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对北半球大湖中普遍存在的大规模反时针环流的形成,提出了一种物理解释,认为大气在经过湖体时的地转适应过程产生了一个有利于这种环流形成的附加风场。这种环流的强度在一年四季中是变化的,夏季最强,冬季最弱。在此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三维非线性水动力学数学模型。数值试验表明,风场的有旋性对这种环流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计算得到的环流形态基本上与实测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5.
区域地下水流系统的发育受地质、气候和地形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往的地下水流系统研究主要探讨了地质、地形和稳态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局部、中间和区域流动系统的组成特征,对非稳态的地下水流系统认识不足。聚焦于研究地下水流系统对降雨变化的动态响应规律,使用HydroGeoSphere构建了剖面二维地下水地表水耦合数值模型,模拟在降雨的周期性和随机性叠加动态驱动下非稳态渗流场形成的地下水流系统。模拟结果表明,各层级流动系统的空间范围都会随着降水波动而发生变化。局部地下水流系统在雨季并非都处于扩张状态,在旱季也并非都处于收缩状态。各个局部流动系统的同时刻穿透深度之间可能具有无关、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这取决于各个局部流动系统响应降雨变化的滞后性。中间流动系统在非稳态条件下非常活跃,其排泄出口、补给入口和循环路径随时间变化,并强烈影响局部流动系统。通过5种不同含水层参数和降雨情景的模拟对比,发现地下水流系统的滞后性和穿透深度的相关性对含水层各向异性特征较为敏感。下一步,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地下水流系统在季节尺度、多年乃至跨世纪时间尺度气候波动过程中的非稳态响应规律。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困境与对策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焦连成  陈才 《地理科学》2007,27(5):624-629
探讨了当前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中出现的哲学、分支体系、理论、方法论、研究方向和高等教育等6方面问题,并从中国经济地理学学科建设角度,分别对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哲学、学科分支、理论体系、方法论和研究领域进行了梳理,对各自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18.
攀西地区潜在震源区的地震地质判据及其最大震级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近些年来对四川攀西地区的地震危险性研究,总结了攀西地区潜在震源区的地震地质判据,着重强调了活断层的断错地貌标志和断层活动的性质、方式、位移量大小、滑动速率以及历史地震活动强度对判定潜在震源区的重要作用。并根据活断层的地表破裂长度、地震位移量大小、近代地壳形变区的范围及形变量出现异常时间的长短、断层滑动速率与地震震级的关系讨论了确定潜在震源区最大震级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19.
论舟山-国头断裂带的性质及其向陆区的延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焦荣昌 《物探与化探》1988,12(4):249-255
本文根据东海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资料,讨论横贯我国东海海域的舟山—国头断裂带对东海地质构造的控制作用及其延伸问题。“东西分带,南北分块”是东海地质构造的基本特点,也是东海地球物理场的基本特征。但南北分块的界线在何处?舟山—国头断裂带是否向陆区延伸?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它涉及我国东部的大地构造格局。作者根据地球物理资料及部分地质资料,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供进一步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20.
焦佩金 《气象》1990,16(5):58-61
1990年2月,我国北方地区气温偏高,大部地区降水偏多,江南等地出现连阴雨天气。 天气概况 2月份,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次数少,强度弱。在三次较大范围的冷空气过程中,前两次都是弱冷空气,只有下旬前期的一次过程达到了强冷空气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