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5篇 |
免费 | 40篇 |
国内免费 | 5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2篇 |
大气科学 | 52篇 |
地球物理 | 32篇 |
地质学 | 146篇 |
海洋学 | 55篇 |
综合类 | 27篇 |
自然地理 | 4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25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16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22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25篇 |
2010年 | 17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4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4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为研究弯道出流横向流速的衰减规律,通过量纲分析建立了量纲一衰减长度的经验公式,采用系列数值试验的结果率定了该经验公式,分析了各因素影响程度以及衰减长度分布规律,并与理论公式进行了对比。试验发现雷诺数Re和弗劳德数Fr对衰减长度影响极小;衰减长度,横向上凹岸区最大,中间次之,凸岸区最小;垂向上近底区最大,近水面区次之,最小值位于中间。典型理论公式计算的衰减长度的垂向分布,与试验结果定性一致,但由于忽略横比降的影响,导致其在近底区偏小。结果表明:该经验公式考虑因素较理论公式更为全面;衰减长度在不同区域不同;采用相似模型研究弯道出流的环流衰减长度时,需要保证阻力相似,但一定条件下,可以放弃Fr和Re相似。 相似文献
93.
1989年6月,除部分地区出现旱、涝灾害外,全国大部地区降雨适中,北方大部略偏多,华南大部稍偏少;气温除中部等地略偏低外,大部地区接近常年同期。 相似文献
94.
2003年春、夏、秋季对黄河三角洲7座平原型水库进行了4次调查,发现:1)由摇蚊科幼虫和水蚯蚓构成的大型底栖动物,体内磷含量随底泥沉积磷的增加而增加(P<0.000),底柄动物对沉积磷的积累系数亦随沉积磷含量的增加而增加(p<0.000);2)4、5月份摇蚊幼虫在底栖动物体所占不同比例(20%-100%),没有显示与底柄动物体内磷含量任何关系;3)底栖动物含磷量与水层总磷无显著相关关系;4)底柄动物生物量与沉积总磷仅4月份有相关(p<0.10),其中摇蚊幼虫生物量与沉积磷量相关显著(P<0.05),总体上,水库底柄动物最高生物量随沉积磷增加而增加;5)底栖动物生物量与水层总磷无相关关系,但去掉底层鱼产量高的水库后,8月份二者有显著相关关系(p<0.03),且总体底栖动物最高生物量也随水层总磷增加而增加.认为:1)由摇蚊科幼虫和水蚯蚓构成的大型底柄动物对磷的积累以及摇蚊幼虫的生物量均与水体磷负荷有密切关系;2)摇蚊幼虫和水蚯蚓含磷量(干重)差异不明显;3)以摇蚊幼虫为主的底栖动物对磷的积累主要来自沉积磷的影响,受季节的影响相对较弱;4)底栖动物生物量主要受水层总磷的控制,也受鱼类摄食以及摇蚊幼虫个体羽化时间不一致的影响. 相似文献
95.
Grateloupia ramosa Wang & Luan sp. nov. (Halymeniaceae, Rhodophyta) is newly described from Hainan Province, southern China. The organism has the following morphological features: (1) purplish red, cartilaginous and lubricous thalli 5–10 cm in height; (2) compressed percurrent axes bearing abundant branches with opposite arrangement; (3) claw-like apices on top, constricted to 2–4 cm at the base; (4) cortex consisting of 3–6 layers of elliptical or anomalous cells and a medulla covered by compact medullary filaments; (5) reproductive structures distributed throughout the thallus, especially centralized at the bottom of the end portion of the branches; and (6) 4-celled Carpogonial branches and 3-celled auxiliary-cell branches, both of the Grateloupia-type. The morphological diff erences were supported by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based on ribulose-1, 5-bisphosphate carboxylase/oxygenase (rbcL) gene sequence analysis. There was only a 1 bp divergence between specimens collected from Wenchang and Lingshui of Hainan province. The new species was embedded in the large Grateloupia clade of the Halymeniaceae. The pairwise distances between G. ramosa and other species within Grateloupia ranged from 26 to 105 bp, within pairwise distances of 13–111 bp between species of the large genus Grateloupia in Halymeniaceae. Thus, we propose this new species as G. ramosa Wang & Luan sp. nov. 相似文献
96.
热融滑塌是山地多年冻土退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之一,通过解译祁连山俄博岭地区遥感影像,结合实地考察,对俄博岭热融滑塌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进行了研究,明确了热融滑塌的发育特征。结果表明,俄博岭热融滑塌发育活跃,1997~2015年热融滑塌数量增加(11~13个),面积增大(7765~20605m^2),其中1997~2009年面积增加速率为679.9m^2/a,2009~2015年面积增加速率为780.2m^2/a。通过分析热融滑塌景观分布与地形因子的关系,发现俄博岭热融滑塌在海拔3570~3700m,坡度3°~10°的富冰多年冻土区北向斜坡发育;通过对典型热融滑塌溯源后退速率分析发现,1997~2009年其平均后退速率为2m/a,2009~2015年平均后退速率为5m/a,呈明显增大趋势,且其后退速率主要与坡度、地下冰含量和地表径流相关。 相似文献
97.
松辽盆地十屋断陷异常低压体系及其成因机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十屋断陷发育异常低压体系,实测的地层压力梯度介于0.005-0.008MPa/m,研究结果表明异常低压体系的形成既与地温梯度的降低有关,又与新生代该区的地层抬升和剥蚀有关。此外,天然气扩散作用对局部异常低压体系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研究地区地层压力系统演化经历了从异常高压向异常低压演化过程,这一过程决定了盆地不同演化时期的水流系统及其油气运聚特征,从而使得十屋断陷具有石油成藏早且主要分布于断陷边缘、天然气成藏晚且主要分布于断陷中央的成藏特点。 相似文献
98.
多源遥感数据管理与远程处理集成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对多源遥感影像数据管理与远程处理的集成应用研究较少的现状,文章基于FTP、关系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引擎设计多源遥感影像数据及其元数据与快视图数据的一体化管理方案,基于Web Service与PCI-EASI设计遥感影像远程处理服务,并对多源遥感影像数据管理与远程处理功能进行集成,通过综合运用FTP和Web Service技术,提高了数据管理效率和应用的灵活性。最后以"粤港澳水质遥感监测系统"为例,实现了对多源遥感影像数据的有效管理及水质监测业务的系统化,验证了研究成果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99.
及时监测干旱与半干旱区光合/非光合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可以为指导荒漠化防治工程及植被衰退机制研究提供重要信息。本文以甘肃民勤典型植被白刺灌丛为研究对象,通过地面控制性光谱实验获取混合光谱、端元光谱与丰度信息,开展线性与非线性光谱混合模型(包括核函数非线性和双线性混合模型)估算光合和非光合植被覆盖度的对比研究,采用全限制最小二乘法进行模型解混,分别获取各样本数据中各类端元丰度及其精度信息,通过模型分解的均方根误差(RMSE)与地面验证精度确定用于光合和非光合植被覆盖度估算的最佳光谱混合模型,其中参考端元丰度采用神经网络(NNC)分类算法对数字影像进行分类获取。结果表明:(1)引入阴影端元的四端元模型相对于传统的三端元模型(光合/非光合植被与裸土)能有效提高光谱解混的精度,并提高光合和非光合植被覆盖度估算精度;(2)对白刺灌丛来说,光合植被、非光合植被、裸土及阴影间多重散射混合效应存在,但混合效应不够显著;考虑非线性参数的核函数非线性光谱混合模型表现略低于线性光谱混合模型,因此非线性光谱混合模型在估算白刺灌丛光合和非光合植被覆盖度时相对于线性光谱混合模型没有明显优势;(3)基于光合/非光合植被、裸土与阴影四端元的线性光谱混合模型可以实现白刺灌丛光合和非光合植被覆盖度的准确估算,光合植被覆盖度估算RMSE为0.11 77,非光合植被覆盖度估算RMSE为0.0835。 相似文献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