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55篇
测绘学   42篇
大气科学   52篇
地球物理   32篇
地质学   142篇
海洋学   53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4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31.
联系与转换是互文性理论的基本命题。在文学研究中,钱锺书在关注文本联系关系的同时,也没有忽略文本之间的转换问题,这可以通过他对“反仿”这一重要转换手法的论述得到很好的体现。钱锺书指出了诗人采用反仿手法的原因,分析了反仿手法的特征、技巧及意义,这些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与西方互文性理论进行对话、比较与参照。  相似文献   
332.
We describe a radio-echo sounding (RES) survey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ice thickness, subglacial topography and ice volume of Glacier No. 1 , in Tien Shan, China, using ground-penetrating radar (GPR). Radar data were collected with 100-MHz antennas that were spaced at 4 m with a step size of 8 m. The images produced from radar survey clearly show the continuity of bedrock echoes and the undulation features of the bedrock surface. Radar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ximum ice thickness of Glacier No. 1 is 133 m, the thickness of the east branch of Glacier No. 1 averages at 58. 77 m while that of the west branch of Glacier No. 1 averages at 44. 84 m. Calculation on ice volume indicates that the ice volume of the east branch of Glacier No. 1 is 51. 87 × 106 m3 and that of the west branch of Glacier No. 1 is 20. 21 × 106 m3. The amplitude of the undulation of the bedrock surface topography revealed by radar profiles is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glacier surface topography, indicating that the surface relief does  相似文献   
333.
对海洋初级生产力的研究近年来成为科学界的热点问题之一。VGPM是1997年被提出的用于估算海洋初级生产力的模型,形式简单,精度高,适用性强。而ArcGIS有有好的图形化栅格计算器。据此,利用2014年黄海区域的HY-1B卫星L2数据,采用VGPM模型与GIS技术估算四期海洋初级生产力,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黄海海域海洋初级生产力均值都在285mg/(m2獉d)以上,在时间上表现为双峰分布,在空间上呈现由北向南、由近及远逐渐降低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334.
山东省极端气温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71—2013年山东省14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最高和最低气温资料,计算了6个极端气温指数,采用线性倾向率、M-K突变检验、EEMD、反距离加权插值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山东省极端气温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西太平洋副高环流变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冷暖指数变化趋势的方向和大小均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性,暖(冷)指数表现为上升(下降)趋势显著。冷暖指数表现出准2年和准5~7年的年际尺度波动,准10~15年和准20~28年的年代际尺度波动。(2)暖(冷)指数均表现为全区一致的增加(减少)趋势;除高温日数外,倾向率的空间分布总体上表现出东部和中部地区变化趋势较大,西部地区变化趋势较小。(3)极端气温事件的突变与气温突变具有较好的同步性,均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表明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与区域性增暖有密切联系。(4)极端气温事件(除高温日数)的变化深受西太平洋副高变化的影响,西伸脊点、强度和面积指数变化的影响尤其显著。  相似文献   
335.
中国东部暖季对流云与层状云的比例及与降水的对应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1985~2011年逐时地面台站观测云资料,分析了对流云和层状云及其比例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结合逐日融合降水资料研究了对流云、层状云与季风雨带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中国东部暖季(5~9月)对流云发生频率平均为15.4%,层状云为30.0%。对流云与层状云发生频率的比例在广东、广西、海南省东部和贵州省大部分地区大于1,其它地区均小于1。伴随季风雨带的北进南退,层状云发生频率和云量中心均与降水中心对应,且层状云云带与季风雨带位置吻合,随时间的演变趋势也相同,说明季风雨带主要由层状降水构成,对流云发生频率和云量大值中心则位于季风雨带南侧。对流云和层状云发生频率/云量的变化在华南地区和江淮流域呈显著负相关,云的类型主要由大气稳定度决定。对流云和层状云发生频率在华北地区呈显著正相关,水汽是形成云的决定因素。就降水频率而言,华南地区层状云降水和对流云降水各占一定的比例,而江淮流域和华北地区层状云降水频率更大。  相似文献   
336.
对1971年以来百脉泉泉群流量动态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根据研究区岩溶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开展岩溶地下水动态、泉群喷涌与大气降水、地下水开采、土地利用(植被覆盖)等因素之间的定量相关性分析,为有针对性的做好泉水保护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37.
利用1981—2013年济宁、兖州、嘉祥、汶上站逐日4个时次的平均气温、平均风速、降水量、云量和能见度资料,对不同天气条件下济宁市的城市热岛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济宁城市热岛效应具有明显的月季变化特征和日变化特征,具体为冬半年明显高于夏半年,白天的热岛强度明显低于夜间,中午前后最弱;济宁市四季热岛强度的变化规律是冬季最强,夏季最弱,春秋居中,除秋季外均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在不同气象条件下,济宁城市热岛强度也存在很大差异,其中在晴朗无风气象条件下表现最为突出,平均值达到0.79 ℃,其昼夜变化幅度也最大;在降雨时城市热岛强度最小,平均仅有0.09 ℃,其昼夜变化幅度也最小;大于等于4.0 m/s大风天气和雾均多发生在秋冬季,且雾对城市热岛的形成和昼夜变化影响明显大于风对城市热岛的影响;在晴朗无风和大雾条件下,02时热岛强度最强,当有降水出现时,20时热岛强度最强,出现大风天气时,08时热岛强度最强,所有研究天气条件下,14时热岛强度均表现为最弱.  相似文献   
338.
339.
主要介绍了GNSS接收机动态精度检定系统的设计。提出了利用光电传感器的快速响应特性构建GNSS接收机动态精度检定系统的基本方法;设计了基于FPGA和授时模块的高精度触发时间记录电路;给出了利用精确触发时间和触发位置确定动态条件下接收机测量数据"真值"的计算方法;最后分析讨论了该系统检定时的主要误差因素与精度评估方法。该系统可实现GNSS接收机动态测量精度的检定。  相似文献   
340.
微生物介导的硝化过程是全球氮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中催化亚硝酸盐氧化过程的功能菌亚硝酸盐氧化菌(NOB)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目前已鉴定的NOB涵盖4个菌门, 分属7个菌属。其中, 亚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由于多样性高、分布广泛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文章综述了NOB多样性组成、系统进化关系、生态分布特征以及亚硝酸盐氧化和自养固碳的过程机制, 阐述了其在海洋碳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功能, 并展望了本领域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