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54篇
测绘学   42篇
大气科学   52篇
地球物理   32篇
地质学   141篇
海洋学   53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4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21.
分析了空间数据管理与服务共享应用的需求,研究了相关关键技术,提出了一种利用ArcGIS Server实现空间数据管理与服务共享应用的解决方案;并采用.NET、Web Service、ArcGIS Server二次开发、ExtJS等技术,开发了广州市增城区空间数据管理与服务共享应用系统,满足了多部门、多终端、多系统、多用户的应用需求,可为相关部门构建空间数据管理与服务共享应用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2.
介绍刘建平教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验。刘教授认为本病基本病机为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其于临床根据不同病情分别采用脾胃同治、肝脾(胃)同治、心脾同治、心肝同治等法治疗本病。脾胃同治拟定健脾和胃法、补脾和胃法、醒脾和胃法;肝脾同治拟定疏肝健脾法、疏肝和胃法、清肝泻胃法;心脾同治拟定养心补脾、安神定志法;心肝同治拟定清心泻肝法、养肝安神法。并列举了每种治法的常用药物和药对。  相似文献   
123.
从第三极到北极: 热喀斯特及其对碳循环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北半球多年冻土区储存着大量的土壤有机碳, 气候变暖加剧了多年冻土退化, 多年冻土退化最明显的特征是热喀斯特。热喀斯特会直接导致活动层及多年冻土层土壤有机质暴露, 并改变水文、 植被和土壤生物环境条件, 对生态系统碳循环具有重要影响。热喀斯特对碳循环的影响是评估多年冻土碳循环和气候变化关系不确定性的关键问题之一。然而,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热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及其对碳循环影响有多大, 目前对这个问题仍然缺乏足够的认识。通过综合比较第三极和北极热喀斯特相关研究, 分析了第三极和北极地区热喀斯特地貌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阐述了热喀斯特对植被演替、 土壤碳损失和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过程的影响, 并提出了未来热喀斯特研究可能遇到的挑战。认识热喀斯特碳循环过程, 是评估气候变化对多年冻土碳循环影响的关键环节, 有助于加强多年冻土区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气候变暖之间反馈关系的认知。  相似文献   
124.
单基站差分GPS定位精度的分析与检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影响单基站差分GPS测量的主要误差因素,研究了不同基线长情况下广播星历、电离层和对流层延迟等误差对单基站差分GPS数据精度的影响程度及规律,通过设立双基站测量、与精密单点定位软件处理比较等方法检验了单基站差分GPS数据精度,得出了在用单基站差分GPS测量系统满足一定精度要求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5.
卫星星历误差对GPS定位精度的影响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广播星历误差对GPS单点定位精度的影响,通过引入精密星历处理某机载GPS数据检验了广播星历误差对GPS单点定位的影响程度;理论推导了广播星历误差对单基站差分GPS数据的影响及规律,同时通过引入精密星历差分处理某机载GPS数据对广播星历误差的影响程度及规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26.
地下水的开发一直是困扰城市发展的难题,过度的、不恰当的地下水开发往往对地下水资源造成不可恢复的损害.济南地区已开发了长孝水源地开采利用岩溶水,研究这一区域适量增采条件的地下水动态响应对地下水的合理开采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建立了长清-孝里铺水文地质单元数值模型,并运用Visual MODFLOW软件对模型进行计算.经过对模...  相似文献   
127.
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重要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本研究梳理了全球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分布、碳封存量和封存价值,并根据经济、科技、蓝碳封存量三个指标对各海岸带国家和地区进行分类。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分布最广的国家是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和美国,而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和巴西碳埋藏量最高。全球每年蓝碳埋藏价值在碳交易和碳税价格下分别为3.47×109美元和2.35×109美元。中国拥有丰富的海岸带蓝碳资源,生态系统面积排名第10,年封存量排名第21;然而蓝碳自然资源的赋存禀赋与现有碳价格体系下的价值匹配性较差,基于碳交易价格的中国海岸带蓝碳埋藏价值全球排名第27,基于碳税价格仅排名第39。碳价格低迷将会导致在国际蓝碳交易中处于劣势,中国后续应不断完善碳排放交易市场。中国具有在蓝碳研究以及修复投入与实践方面的优势,以及贝藻养殖、海洋牧场等特色蓝碳资源,可结合不同类型的蓝碳国家经济科技条件与自然条件制定多元合作策略。  相似文献   
128.
徽州古村落的景观特征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陆林  凌善金  焦华富  王莉 《地理科学》2004,24(6):660-665
富接江南、文风昌盛和秀丽山水是明清时期徽州地理环境的主要内涵,创造了灿烂的徽州文化。古村落是历史上徽州人生产生活的中心之一,是徽州文化的主要载体。聚族而居、宛如城廓的村落以及村落中众多高大的祠堂、牌坊形成直观可视的文化景观,极大地渲染了古时徽州的宗法观念和宗法制度。文风犹存的书香村落拥有大量的书院、私塾等文化建筑,淡雅明快的居民等建筑大多饰以典雅工丽、寓意深刻的雕刻和楹联,体现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园林化是徽州古村落人居环境的主要特征之一,园林化村落拥有的水口园林、书院园林和宅院园林等多种园林烘托了徽州古村落的园林情调。  相似文献   
129.
在地下水资源评价理论方面, 陈崇希教授分析了"平均布井法"不符合质量守衡原理的实质, 纠正了以"地下水补给量计算可持续开采量"的错误, 提出了基于"质量守衡"的地下水资源评价原则, 强调分析"补给的增加量与排泄的减少量"在评价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时的重要意义.在地下水动力学领域, 陈崇希教授纠正了稳定井流"影响半径"模型的错误, 恢复了Dupuit"圆岛模型"的原貌, 拓展了Theis公式和Hantush公式的应用条件, 改进了地下水非稳定井流理论, 完善了其中的某些基本概念.在水文地质模拟仿真技术方面, 陈崇希教授提出确定滨海承压含水层海底边界的理论和方法; 提出地下水混合井流的模型和模拟方法, 解决了混合抽水试验确定分层水文地质参数的难题; 提出岩溶管道-裂隙-孔隙三重介质的地下水线性-非线性流动的模型; 建立了考虑井管水流雷诺数对滤管入流量分布的水平井-含水层系统的地下水流模型; 完成了"渗流-管流耦合模型"的砂槽物理模拟, 并用数值方法仿真了地下水流的规律; 最近向观测孔水位形成的传统观念———常规观测孔中的水头降深反映该孔滤水管中各点的平均降深———提出质疑.陈崇希教授建立的"渗流-管流耦合模型"使传统的基于线汇/线源的井孔-含水系统模型提高到新的水平.陈崇希教授积极倡导"防止模拟失真, 提高仿真性", 强调精细地分析水文地质条件、合理地概化模型和采用正确的仿真技术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0.
唐古拉山地区第四纪冰川作用与冰川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自中更新世以来,唐古拉山地区发生过3次更新世冰川作用(即昆仑冰期、倒数第二次冰期和末次错冰期)和2次全新世晚期冰进(即新冰期和小冰期冰进).昆仑冰期(最大冰期)发生在中更新世早期(0.80~0.60MaBP),不仅是本区最早的一次冰期,而且也是冰川规模最大的一次冰期,当时的冰川规模比现代冰川大16~18倍;倒数第二次冰期发生在中更新世晚期(0.30~0.135MaBP),比现代冰川大13~15倍;末次冰期发生在晚更新世晚期,应分为末次冰期早冰阶(75.0~58.0kaBP)和晚冰阶(32.0~15.0kaBP,23.0kaBP时达到极盛),但在唐古拉山地区截止目前还未找到早冰阶的冰川遗迹,因此,只对末次冰期的晚冰阶(LMG)进行了探讨.LMG时,冰川规模比现代冰川大10倍;新冰期发生在全新世高温期后,冰碛物的14C测年为(3540±160)aBP,冰川规模略大于现代冰川;小冰期发生在15~1世纪,冰川规模已接近于现代冰川.由于青藏高原的上升,对高原腹部地区引起的干旱化过程和水分严重不足,使唐古拉山地区的冰川自昆仑冰期以来,冰川规模一次比一次明显的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