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7篇
  免费   180篇
  国内免费   121篇
测绘学   184篇
大气科学   125篇
地球物理   54篇
地质学   325篇
海洋学   94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90篇
自然地理   56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8篇
  1978年   4篇
  1965年   4篇
  1959年   3篇
  1954年   2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在黏土层饱水带表达式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以长江中下游某研究区线性排列的5个钻孔数据为例,对湖区蓄水后剖面地下水位雍高值分别用卡明斯基法(KM)和结合水动力学法(BDM)进行了计算,结合毛细上升高度和基础埋深圈划出浸没影响范围,对比了2种方法在二元阶地浸没评价中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具有二元结构的细粒土层,且上下两岩层渗透系数相差达到104数量级时,二元结构的含水层水动力条件发生变化,地下水流动由潜水二维流转变为承压一维流,此时二元结构的下层更接近承压含水层的性质;渗透系数相差在100~104数量级以内,随着K1/ K2不断减小,地下水位雍高值均减小,但是其影响长度却增加;上层含水岩层采用结合水动力学法(BDM)计算出的水位雍高值(平均值0.7 m)明显小于卡明斯基法(KM)的计算值(平均值5.5 m),圈划出的浸没面积是卡明斯基法(KM)圈划面积的91%,二元结构阶地浸没评价采用结合水动力学法(BDM)计算的雍高水位值更合理。   相似文献   
62.
????????????ν????????????????????????????????????????????????????????????????????????????????????????????????????????????β??????????б?????????????????????????????÷???????t????????????????????????????????????????????????????????????????????????豸??????????????????????????????羮?????????????????п????????????????????  相似文献   
63.
农村宅基地直接关系到农村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是关系社会稳定发展的大事,也影响着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但目前由于农村宅基地“划新不丢旧”而形成的“空心村”现象普遍存在,已经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4.
定向钻技术起源于石油钻井工业,经多年发展已拓展至隧道工程地质勘察及灾害处置、煤矿底板含水层改造、蓄能电站抽水通道施工、市政管道铺设等多个领域。地面注浆技术结合定向钻长距离精准穿越的优势,可实现地下工程不良地质高效预加固与灾害安全处置,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系统综述了定向钻注装备技术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和待突破关键技术。首先,介绍了定向钻与地面注浆技术的发展历程;其次从重大科研项目、学术论文、授权专利以及工程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总结。结果表明:我国现阶段定向钻注技术总体已达到自主化、实用化的国际先进水平,但在千米级长距离快速钻进、复杂地质条件精准导向、地下工程精准注浆处置等核心技术方面仍存在“卡脖子”难题。面向战略性重大工程建设需求,提出了超长距离定向钻注一体化装备“预报、钻进、注浆、检测”四大功能模块,围绕随钻感知预报、快速钻进与卡钻预测、精准导向技术、远距离凝胶可控注浆材料、稳压控制分段注浆工艺、随钻检测系统六方面,开展了分析与讨论,可为我国定向钻注一体化装备技术发展和地下工程灾害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5.
天气雷达是目前对流风暴三维特征和强降水最快速有效的探测工具之一.雷达气候学的研究能帮助了解对流风暴和对流性降水的精细时空分布和演变特征,也包括强天气的出现频率和风暴属性等.本文回顾近年来国内外天气雷达气候学研究最新进展,结论如下:(1)对流风暴的雷达气候学研究主要揭示了对流的日循环和空间变化特征,分析对流的形成、加强和...  相似文献   
66.
利用惠东县2012—2021年间17个气象观测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惠东县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短时强降水发生次数大体上呈递增趋势,但各年差异较大;(2)在月际变化上阶段性明显,呈现“双峰型”特征,8月短时强降水最为活跃,其次是5至6月;(3)惠东短时强降水频率的日变化呈现“三峰型”特征,主峰出现在14:00—17:00,次峰分别出现在02:00—05:00和08:00—11:00;(4)短时强降水存在较强的局地性,其中南部沿海的平海、铁涌、黄埠和东部山区的高潭的短时强降水发生概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67.
以《黄河水资源公报》为参考依据,对2019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现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2019年黄河供水区总取水量为555.97亿m3,其中地表水取水量441.62亿m3(含跨流域调出水量)、地下水取水量114.35亿m3.2019年黄河地表水耗水量370.70亿m3,该值与国务院八七分水方案中可供水量相当,创下了...  相似文献   
68.
水阳江洪峰与强降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用1964-1999年水阳江水位和雨量资料,分析水阳江水位、面雨量变化规律和洪峰出现特征。结果表明,6月平均面雨量为241.5mm,7、8月平均面雨量分别为186.5mm、155.7mm。宣城出现13次超警戒水位过程;新河庄出现25次超警戒水位过程,且连续超警戒水位日数长。洪峰出现前一周为连阴雨天气,一周平均面雨量为164.5mm。季内日面雨量存在60天周期变化现象,新河庄日平均水位存在60-120天周期变化;1999年宣城日平均水位的小波分析结果为60天周期变化,与新河庄日平均水位功率谱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69.
对长江三角洲北翼江苏南通地区NT钻孔(长60.9 m)进行了系统的环境磁学分析,并结合岩性特征、粒度、漫反射光谱(DRS)等手段,探讨了全新世早、晚期潮滩沉积的磁性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NT孔自下而上可分为6层(U1~U6层),其中U2层下部(49.9~44.8 m)和U6层(7.5~0.3 m)为潮滩沉积,具有较低的退磁参数S比值及较高的硬剩磁(HIRM)和SIRM/χ,表明反铁磁性矿物如赤铁矿、针铁矿等含量和比例较高。结合漫反射光谱(DRS)分析,发现U6层上部盐沼(1.5~0.3 m)赤铁矿和针铁矿富集,U2层下部的盐沼仅富集赤铁矿。这一差异与U2层和U6层形成的时期和沉积环境有关。U2层形成于晚更新世晚期至早全新世,且曾长期暴露地表,有利于赤铁矿的形成,其后随着海平面的持续上升,盐沼不断垂向加积,始终处于水下环境,不利于针铁矿的形成;U6层形成于晚全新世三角洲海岸的进积过程中,氧化还原相互交替的环境有利于针铁矿的形成,后期成陆后的成土作用生成了较多的磁赤铁矿和赤铁矿。研究表明,全新世三角洲发育过程中,不同时期形成的盐沼具有不同的磁性特征,磁性特征的研究可以提供潮滩沉积环境演变的信息,对三角洲古环境重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0.
西藏驱龙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地质、蚀变与成矿   总被引:54,自引:17,他引:37  
驱龙超大型矿床是一个产于后碰撞伸展环境下、与大洋俯冲无关的新型斑岩铜矿。文章通过对驱龙铜矿床地质、蚀变与矿化的详细研究,建立了驱龙中新世岩浆演化序列,初步查明了岩浆浅成侵位的构造控制要素,厘定了主要的围岩蚀变类型及空间展布规律,查明了引起各期蚀变事件的地质记录及矿化的空间分布规律,并探讨了成矿物质沉淀的机制,初步建立了该矿床的成矿模型。研究表明,驱龙铜矿中新世斑岩是闪长质深部岩浆房不断演化的产物,花岗闪长岩中新发现的、结晶时间为22.2Ma左右的闪长质包体可近似代表深部岩浆房组分,依次产出的花岗闪长岩、呈岩株或岩枝产出的P斑岩、X斑岩及最晚期的闪长玢岩(15.7±0.2)Ma,均为深部岩浆房连续演化的产物,岩浆持续6Ma左右。岩浆演化过程中角闪石、斜长石不断的结晶分异,导致了岩石常量元素、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组成的规律性变化,斑岩埃达克质的特征也因岩浆演化过程中角闪石等矿物的不断结晶分异而引起。X斑岩中锆石的Hf同位素特征表明,岩石可能形成于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大面积产出的花岗闪长岩为驱龙铜矿最主要的含矿围岩,容纳了驱龙矿床70%以上的矿体,主要由斜长石、钾长石和石英组成,具花岗结构-似斑状结构,近EW向产出,其浅成就位可能受背斜控制,其后的各期斑岩均沿该侵位中心上侵,而冈底斯地壳中新世的快速抬升与剥蚀是导致含矿斑岩浅成侵位的根本原因;矿区内的SN向裂隙带既不控岩,也不控矿。浅成侵位的斑岩及深部岩浆房均发生了流体出溶。发生了大量流体出溶的深部岩浆房,是矿区早期蚀变流体的主要来源,显微晶洞构造及单向固结结构(UST)是流体出溶的地质记录。蚀变主要有3种类型,分别为早期的钾硅酸盐化、青磐岩化以及晚期的长石分解。钾硅酸盐化可分为2个阶段,即蚀变矿物以次生钾长石为主的早期钾硅酸盐化和以次生黑云母为主的晚期钾硅酸盐化。青磐岩化因产出的岩石类型不同,蚀变矿物组合具有明显差异性:产于叶巴组地层中的青磐岩化相对较强,蚀变矿物以绿帘石为主;产于花岗闪长岩中的青磐岩化相对较弱,蚀变矿物以绿泥石为主。晚期长石分解蚀变以破坏长石类矿物为特征,蚀变矿物主要为绢云母-绿泥石-粘土等。石英和硬石膏贯穿于上述各种蚀变中。空间上,钾硅酸盐化位于斑岩体及其周围地区,青磐岩化位于钾硅酸岩化外侧。后期形成的长石分解蚀变强烈叠加了早期钾硅酸盐化,介于钾硅酸盐化带与青磐岩化带之间。与早期钾长石化有关的脉体主要为不规则石英-钾长石脉,与晚期黑云母化有关的脉体主要为不规则至板状的石英-硬石膏脉、黑云母脉,与青磐岩化有关的脉体主要为板状的绿帘石-石英脉,与晚期长石分解蚀变有关的脉体主要为板状黄铜矿-黄铁矿脉及黄铁矿脉;在早期钾硅酸盐蚀变与晚期长石分解蚀变转换阶段,发育一组板状的石英-硫化物脉。早期不规则的脉体形成于斑岩结晶早期、矿区裂隙小规模发育阶段;晚期的板状脉体形成于斑岩弱固结或固结之后、矿区大规模连通裂隙发育阶段。驱龙矿区的铜矿化分布较为均一,主体产于花岗闪长岩中,其中,铜矿化主体形成于黑云母化蚀变阶段,转变阶段及长石分解阶段也有大量铜的形成;钼主要形成于转换阶段,长石分解蚀变阶段也有产出。黑云母化阶段,铜的沉淀与角闪石黑云母化、斜长石钾长石化过程中Ca2 的大量释放有关;转换阶段,铜钼矿化可能与压力和(或)温度骤降有关;晚期铜矿化与长石矿化蚀变阶段,斜长石绿泥石化、黑云母绿帘石化过程中Ca2 及Fe2 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