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8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71.
凤凰关地区出露的大别杂岩的混合岩中,至少有30种构造和侵入活动事件,使其构造面貌显得特别复杂。褶皱形式从等斜的片内褶皱、与韧性剪切带紧密伴生的构造到脆性剪切带、尖棱褶皱、开阔褶皱和平缓的弯曲,且大多褶皱都伴有矿物生长以及平行或近平行其轴面或一个翼的淡色脉体的贯入。有些褶皱发育很好的平行枢纽的粗线理,有些褶皱伴生劈理构造。很多长英质新成脉体是谐和的或大体上谐和的,而在韧性剪切带内的淡色脉体则与某些褶皱的轴面平行。根据构造叠加基本原理,可以利用构造间的相互关系来确定变形序列。文中依次描述了各种构造要素,阐述了用于揭示前寒武纪结晶杂岩地质历史的基本野外方法。此外,推测大别杂岩内相继形成的构造是所研究的该部份地壳在一个右行剪切带内遭受连续剪切应变形成的,这个剪切带似乎代表了一个与地体或板块边界平行的带。  相似文献   
72.
秦岭群属于秦岭造山带核部杂岩。它卷入了加里东褶皱带,表现出强烈的韧性再造特征。发育有一系列北西西向的韧性剪切带,组成剪切带阵列。其中包括秦岭群北缘的军马河—马蹄湾韧性推覆剪切带,南部边缘的寺坪—马山口韧性剪切带及秦岭群内部的韧性剪切带等。其边缘韧性剪切带乃是秦岭群与南北相邻变质古生界之间的构造边界,内部的韧性剪切  相似文献   
73.
系统地总结了大别山地区的榴辉岩的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化学、地球化学及地球动力学研究中的最新发展,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74.
高级变质区的多学科综台研究,是当代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重点之一。1988年北约组织(***O)曾以“麻粒岩岩石学与地球化学”为名组织国际学术讨论会,会后有专著“麻粒卷及地壳分异”出版可见肥年代末期以来国际地质学已把麻粒者作为下地壳的清要组成来研究。由于其自身发展演化所特有的复杂构造历史,高质变质区的许多地质现象具多解性,难以作出一致的科学解释。关键在干高水平的野外观察和解释,确保第一手实际资料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为此国际地科联干1987年8月在斯里兰卡举办过“高级片麻岩区的演化”研讨班,以介绍高级变质区现代…  相似文献   
75.
云开隆起区核部广泛出露的钾长球斑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中存在形貌、成分不同的3类锆石,这些锆石的单颗粒U—Pb同位素年龄明显不同,说明此类陆壳改造型花岗岩源岩成因复杂,源岩时代老于1364Ma,岩体形成时代为463~508Ma。  相似文献   
76.
77.
嵩山地区的前震旦系至少可以分出两个不同的变质岩群:即早元古界嵩山群和晚太古界登封群.登封群现有同位素年龄为25.62±1.70亿年;是华北地台南沿最古老岩群之一.本文讨论登封群区域变质作用的压力类型及其变质历史.  相似文献   
78.
秦岭大别碰撞造山带中隆升最高的结晶基底便是大别杂岩,在超高压变质岩和某些高级变质岩中均发现典型的近等温减压(ITD)型的退变质结构,多呈后成合晶或冠状体的形式取代或包绕原生矿物晶粒(主晶),显示退变质不平衡反应的过程.然而超高压变质岩与大别杂岩中的高级变质岩,变质地温梯度截然不同,暗示它们形成的构造条件极不相同,超高压变质岩早期由岩石圈深处(120km±)折返到下地壳与那里的高级变质岩构造混合,平行并置,而后才一起隆升.退变质不平衡结构与寄主岩的面理无关,说明这种近等温的减压退变质作用发生于后造山时期近绝热条件下的隆升体制,近绝热隆升的热源可能是中生代以来大别山地区岩石圈减薄所引起  相似文献   
79.
区域变质作用中的流体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区域变质条件下流体的流动有 4种标志 :( 1)细脉 ;( 2 )岩石学 ;( 3 )稳定同位素 ;( 4 )常量元素的交代作用。不同级别的区域变质作用中 ,流体影响着岩石的变质反应和变形 ;在高级变质的情况下甚至有熔体出现。在超高压变质条件下 ,流体量比地壳范围区域变质要少得多 ,从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资料可知 ,流体的演化有明显的阶段性 ,局部曾发现熔融包裹体。水流体的介入 ,引起岩石的退变质和元素地球化学变异 ,是超高压变质岩抬升、进入中下地壳的产物。新近的实验岩石学成果说明 ,多硅白云母、角闪石等含羟基的矿物 ,在俯冲达 10 0km以下依然稳定 ,而一些花岗岩体系在超高压的条件下产生的超临界流体 ,乃是花岗岩、片麻岩只能部分保留超高压矿物组合的原因。  相似文献   
80.
确定超高压高压岩体的大小、分布、构造关系及变质演化,是理解超高压变质岩形成和折返动力学过程的关键。在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内,榴辉岩及变质的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一般成厘米至公里尺度的布丁或透镜体,散布于片麻岩及面理化含榴花岗岩内。区域系统性的岩石学及构造学观察,尤其是在安徽省碧溪岭区1:1万比例尺的精细制图中证实,榴辉岩及其它超高压变质岩透镜体群的形成,主要是多期及递进变形分解作用的结果,造成了网络状线形强应变带与透镜状弱应变域流变学组合型式。榴辉岩与围岩片麻岩的过渡关系也证实,超高压变质的榴辉岩体是“原地”形成的。榴辉岩体的形态、大小及空间分布规律特征,不支持超高压变质带岩石属构造混杂岩的推论,而是反映了超高压及角闪岩相条件下不均匀韧性流动的应变图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