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4篇 |
免费 | 73篇 |
国内免费 | 12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3篇 |
大气科学 | 66篇 |
地球物理 | 14篇 |
地质学 | 283篇 |
海洋学 | 53篇 |
天文学 | 3篇 |
综合类 | 26篇 |
自然地理 | 3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20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27篇 |
2014年 | 40篇 |
2013年 | 29篇 |
2012年 | 27篇 |
2011年 | 27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20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21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25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65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1959年 | 3篇 |
1958年 | 3篇 |
1957年 | 3篇 |
1956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31.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处在阿拉善地块、鄂尔多斯地块及北祁连褶皱带之间的特殊构造位置,因而也是构造-沉积演化特征明显不同于盆地本部的一个复杂构造区。本文试图在西缘南段与盆地本部沉积演化特征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构造演化与古生界天然气成藏关系的研究,评价优选西缘南段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的有利区带和目标。主要形成以下几方面的认识:1)相对盆地本部而言,西缘南段早古生代沉积结束的晚、晚古生代沉积开始的早,表现出拉张、裂陷为主的早期构造活动特征,形成上、下古生界两套有利的成藏组合;中生代(尤其是侏罗纪)以来,则由于受冲断推覆构造活动的影响,西缘南段侏罗系及其后续构造层系的地层厚度在横向上变化较大,各构造层系的厚度差异可达千余米以上;2)西缘南段在大规模冲断推覆构造前即已基本成藏,燕山中-晚期以来的强烈冲断推覆构造,使部分地区古生界地层抬升剥露至近地表附近,导致古生界先成气藏遭受大面积破坏;3)在推覆体系的宽缓向斜区、以及主冲断层下盘的原地岩体中,古生界地层保存相对完整,受断裂破坏程度低,仍具有相对较好的保存条件;4)综合分析认为石沟驿向斜、韦州向斜、红寺堡向斜及银洞子向斜等4个宽缓向斜构造区的上古生界,以及处在惠安堡-沙井子主冲断层下盘原地岩体中的奥陶系台缘相带,是西缘南段古生界岩性圈闭气藏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532.
泰安市降水特征与水资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泰安市1951~2002年降水资料,利用Excel图表分析得出泰安降水分布特征和未来趋势。降水年际变化大,年降水量最大值是最小值的5倍;季节分配极不均匀,分布总体呈下降趋势,特别是1997年以来降水量持续少于平均水平,下降趋势明显。利用1951~2002年月降水量和月气温资料,依据高桥浩一郎的陆面实际蒸发经验公式,计算出陆面蒸发、蒸发系数和可利用降水系数,得出泰安水资源的变化特征与降水变化特征基本相似,春季是泰安最易出现干旱的季节。分析1984~2002年泰安地下水埋深资料,得出地下水位的变化基本随每年降水量的多少而升降,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地下水资源相应减少,特别是自1995年以来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提出缓解和解决水资源缺乏的两个有效方法,人工影响天气增加降水量和开源节流节约用水。 相似文献
533.
534.
535.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冲断带是我国南北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之间陆内构造变形的产物,研究其地质结构与构造样式是探讨陆内构造变形机制的基础,同时也是剖析地震活动与开展油气勘探的重要依据。本文基于该区近年来新的钻井、高精度二维与三维地震资料,应用构造解析方法,研究构造变形样式及圈闭分布特点。研究表明,马家滩地区地处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冲断带中段,经历长期的伸展—聚敛旋回演化,是贺兰山—六盘山陆内造山带变形系统的一部分。马家滩地区的地质结构具有"分带、分层、分段"特征,自西向东发育后缘伸展带(银川地堑)、逆冲推覆构造带(包括韦州—苋麻湾冲断席、石沟驿向斜)、前缘过渡带和天环凹陷;前缘过渡带以石炭—二叠系煤层或泥岩为区域滑脱层分为上、下构造变形系统,下构造变形系统向西缓倾,发育低幅度背斜;上构造变形系统发育三排断层相关褶皱背斜带,向南变窄,上构造变形系统因滑脱层发育差异而南、北分段,二者之间斜向过渡转换。马家滩地区及邻区主要发育伸展-聚敛旋回制约的反转构造系统、陆内造山变形制约的扩展式前陆变形系统和后陆造山后伸展变形系统等3种构造变形系统;前缘过渡带上部构造系统经历印支晚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三期变形,形成不同期次、不同方向的叠加构造。马家滩地区发育断层传播褶皱、双重构造、叠瓦构造、构造楔和反冲断裂组合(冲隆构造)等构造样式,形成断背斜、断鼻及断块等油气圈闭类型,圈闭分布受断层控制呈带展布。马家滩地区构造圈闭发育,为西缘油气勘探的有利远景目标区。 相似文献
536.
为应对频发的致命性海滩溺水事故,自然资源部开展了我国首次滨海旅游区裂流灾害技术调查,在华南地区发现大量滨海休闲海滩存在浅滩沙坝和裂流现象。作为全国调查的部分成果,本文应用多种方法研究了广东省3个热门海滩沙坝触发的裂流机理、特征和演变规律。地形动力计算和卫星影像显示了沙坝形态、岸线形状以及裂流的高度动态性,尤其在青澳湾裂流呈现非常规的反季节变化,冬季风险较高而夏季风险较低。在相位解析水动力数值模拟中,裂流表现出对沙坝形态、浪高、浪向的高度敏感性。沙坝间较宽间隙会产生尺寸较大的裂流区,但比起窄沟槽不一定伴随更强的流速。当大部分水流集中从邻近的较宽通道回流入海时,部分窄沟槽几乎没有裂流产生。裂流流速与浪高成正比与入射角成反比。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入射角达到10°~30°时,沿岸流会取代离岸流占主导地位。现场调查也验证了在低潮时,较浅的水深会放大水流和波浪的地形效应,导致裂流风险加剧。本文研究结果可为滨海旅游区裂流灾害的工程减缓措施和公共警示提供有益参考。未来将会持续开展针对特定岸线的长期观测,以为裂流预警报和风险管控积累足够的统计数据。 相似文献
537.
538.
城市群的边界效应与边界地区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城市群主导区域发展的空间背景下,城市群间的相互作用已形成一种新的边界地区。提出城市群间相互作用的边界效应模型,并重构了边界地区的发展阶段。以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及信阳市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边界效应模型能够测度城市群间相互作用对其边界地区的可能影响;现阶段,武汉城市圈与中原城市群间的相互作用为信阳市发展提供了较大的介入机会,但尚未形成显著的边界效应,可能原因是信阳市自身的介入能力不足,说明边界效应是外部介入机会与内部介入能力耦合作用的结果;与此相对应,信阳市总体上仍处于地方化主导的发展阶段,推进区域化进程将是其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研究结论能够为城市群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边界地区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539.
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