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3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141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白云鄂博矿区广泛分布着元古代非造山岩浆岩。主要岩性是粗面岩、镁铁钠闪石-长石岩、钾质流纹岩、英安岩、流纹岩、石英斑岩和中长玄武岩,并有大量高钾辉绿岩脉(墙)出露。这些非造山岩浆岩来源于地幔,它们的ε_(Sr)(t)值都较低,ε_(Nd)(t)主要集中在4.52~5.88,钕模式年龄T_(DM)~(Nd)集中在1.54~1.92 Ga。它们的Nd同位素组成和钕模式年龄都与矿石一致,意味着成矿物质来源于这些岩浆岩。这些岩浆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8 Ga年左右。各种研究结果表明矿床是与非造山岩浆岩有关的热液交代白云鄂博群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2.
在中国早古生代若干高硒黑色岩系中发育有数层的厚度不等的层状硅质岩,SiO2含量一般在 90%以上,岩石富Fe,相对贫Mn、Al、Ti。亲石元素大量亏损,但富典型的热水沉积指示元素Ba、As、Sb,也有一定的铂族元素(PGE)的异常,稀土元素的配分模式呈左倾,有明显的Ce的负异常和轻微的Eu的正异常。δ3 0 Si值变化范围为- 0 .7‰~ 1.2‰,δ18O值变化范围为 17.6‰~ 2 9.0‰。硅质岩的地球化学表明其为热水沉积作用的产物。文章最后讨论了热水成因硅质岩的形成与硒富集的关系,认为形成硅质岩的构造环境可能是地壳深部Se得以上升到浅部聚集的前提,而含硅热液则可能是硒的良好的”溶剂”。  相似文献   
103.
纳雍枝铅锌矿床是贵州省内发现的第一个大型铅锌矿床,前人对该矿床进行过大量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对该矿床成因有了一定认识,但其成矿金属来源,特别是其中稀散金属(如Cd)的来源却少有涉及。本文分析了该矿床硫化物和精矿样品的微量元素及镉同位素组成,结合该区域不同地质端元的地球化学数据,来探讨以Cd为代表的稀散金属来源。结果表明,样品的Zn/Cd值变化较大(377~953),均高于川滇黔地区沉积岩的Zn/Cd比值(13~367),而更接近火成岩的Zn/Cd值(515~1319)。精矿和闪锌矿样品的镉同位素组成(δ114/110Cd NIST-3108)变化范围极小(-0.09‰~-0.05‰),与已获得的岩浆岩数据一致(-0.22‰~0.15‰),但明显区别于该地区的碳酸盐岩地层(-0.25‰~0.82‰)。结合精矿的Zn/Cd-δ114/110Cd NIST-3108关系图解和前人研究成果,本文认为该矿床金属成矿物质(如镉、铅等)主要来自基底。  相似文献   
104.
北山及邻区广泛发育晚古生代基性岩墙群,反映了该地先存裂隙(节理)的区域构造应力场和岩墙群形成后经历的构造活动,对探究岩浆活动、反演构造演化过程及分析岩墙几何特征与构造应力之间的耦合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综合遥感和地质方法,在遥感影像中解译提取1777条基性岩墙,通过几何工具计算得到岩墙走向数据,总结岩墙群空间分布规律,同时与其形成时的大陆动力学演化背景相对应。结果表明,北山及邻区岩墙优势走向方位集中于0°~65°与320°~360°,绝大部分岩墙是在伸展作用中张性区域应力场控制下形成的,具张性性质或剪张性性质,部分岩墙受后期碰撞挤压环境影响,具张剪性性质。岩墙群主导成因机制是区域伸展构造作用,兼以地幔柱远程效应及热点作用。  相似文献   
105.
钾长石中的铅及其对成矿的贡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酸性岩浆岩、碱性岩浆岩、片麻岩及混合岩等岩石类型中,钾长石是含铅最高的造岩矿物,其铅含量是全岩铅含量的2~10倍,云母类矿物铅含量的3~16倍,石英铅含量的6~32倍.早元古代、太古宙岩石中钾长石含量低,钾长石中的铅占全岩铅含量的比例低于10%,中元古代以来的碱性岩浆岩、富含钾长石的花岗岩和变质岩,钾长石含量增高,其中所含的铅占全岩铅的比例明显增大,钾长石含量达50%~70%的碱性岩,钾长石中的铅约占全岩总铅量的70%~95%.钾长石在后期极易发生水热蚀变,转变为绢云母、方解石、石英等,在这种转变过程中,铅大量析出进入流体相.这种变化能够为后期铅的成矿提供成矿物质.  相似文献   
106.
以确定测试基性岩中痕量硒的最佳溶样方式为目的,分别采用加压(PTFE)强酸消解和常压强酸消解两种方法消解标准参考物质和地质样品,直接用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HG-AFS)测定。实验选用标准参考物质GWB07105、GWB07107对方法准确度和精确度进行验证,所测得总硒量与推荐值相符,标准偏差(SD)小于7.3ng/g,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8.9%。实验测定了5个硒含量不同的岩石样品,不同方法所测数据基本一致。样品的均匀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痕量硒的测定结果。综合评价比较二者的测定结果,可知加压(PTFE)强酸消解(硝酸+硫酸+氢氟酸)为最佳溶样方式。  相似文献   
107.
扬子地块西南部地球化学异常层与地壳演化和成矿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裘愉卓  于炳松 《矿物学报》1997,17(4):369-375
本文通过对扬子地块西南部自上元古界板溪群到三叠系发育在盆地和下斜坡背景中泥质岩的系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首次发现了下寒武统、上泥盆统和上二叠统这三个在元素地球化学性质上明显不同于其它层位的地球化学异常层。通过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层与本区地壳演化和成矿作用关系的研究,使我们认识到,后太古代沉积地层中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地壳演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可通过这些地层的元素地球化学体系来恢复地壳发育和演化历史;同时,在正常沉积地层中,元素的富集和亏损程度是有限的,只有在那些与地壳发展演化的特定阶段相对应的层段中,某些元素才有可能高度富集而成为重要的矿源层。这对应用元素地球化学体系正确认识地壳演化和成矿作用的时控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8.
方解石是湘黔汞矿带的主要脉石矿物。湘黔汞矿带各矿床方解石的稀土配分模式均为轻稀土富集的右倾型,中段的大硐啦、茶田方解石和围岩的稀土配分模式比较相似,只是稀土总量有差别;南段的万山方解石和围岩的稀土配分模式则不一致,围岩的稀土总量反而要高于方解石。南段的万山方解石稀土具有弱的负Eu、负Ce异常;而中段的大硐喇、茶田方解石具有负Eu、正Ce异常。其中,作为示踪流体过程重要参数的Y/Ho比值在湘黔汞矿带南段与中段的方解石中也有着较大的差别。方解石的C、O同位素特征揭示南段万山汞矿的形成与古油藏的有机质有关,而中段大硐喇、茶田汞矿的形成则与有机质无关。这都说明了南段与中段无论是成矿物理化学环境还是成矿热液流体的性质等都存在着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109.
稀散金属超常富集的主要科学问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稀散金属对国民经济、国家安全和科技革新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高、精、尖科技和未来能源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稀散金属的储量相对稀少且地域分布高度不均,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存在较高供应风险;另一方面,其"稀"、"伴"、"细"的特点决定了对其地球化学性质和行为认识的薄弱,元素超常富集机理的问题仍存在较大争议。近20年以来关于稀散金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矿床类型和成矿专属性、资源储量评估、超常富集机制等方面,突破了"稀散金属不能形成独立矿床"的认识,初步建立了稀散金属成矿理论体系。稀散元素的超常富集往往需要十分苛刻的条件和特殊的地球化学过程:铼的超常富集受制于地幔熔融过程和洋壳沉积物的再循环,以及岩浆氧逸度、去气过程;铟与锡的关系紧密,岩浆中镁铁质矿物结晶过程及挥发组分控制成矿热液中铟的金属量;碱性岩的幔源性、高氧逸度、高挥发性促进碲的迁移和富集,铁锰结壳中δ-Mn O2或Fe OOH可以吸附大量的碲;镉的超常富集行为主要与锌相关,不同类型铅锌矿床中镉的富集程度具有明显的差别;锗在铅锌矿床中主要以类质同象替代锌进入闪锌矿中,煤层中倾向于和有机质结合形成锗的络合物及有机化合物。基于已有认识,今后应当重点加强元素地球化学行为对稀散金属富集控制的研究,壳幔相互作用、热液过程、表生风化沉积以及多期多阶段地质事件耦合机制的研究,以及非常规类型稀散金属矿床的成矿潜力研究。本专辑报道了近年来这些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13篇文章,主要涉及岩浆热液型矿床、低温热液型铅锌矿床、表生风化-沉积过程中稀散金属的富集成矿,以及稀散金属矿床的探测技术与预测方法研究等。  相似文献   
110.
铌是一种重要的关键金属,因其特殊的超导性、高熔点、耐腐蚀、耐磨等性质被广泛应用于超导材料、航空航天等新兴领域,是现代高科技产业不可或缺的原料。全球铌资源虽然丰富,但分布极度不均,仅巴西的铌资源就占据了约95%。中国铌资源匮乏,消费量却超过了全球总消费量的四分之一,绝大多数铌依赖于进口,“被卡脖子”风险高。近年研究表明,宣威—威宁地区二叠系宣威组底部的古风化壳普遍富含铌、镓、稀土等多种关键金属,其中Nb2O5含量一般为220μg/g、轻稀土氧化物含量为850~5500μg/g、镓含量一般约50μg/g,均达到了风化壳型矿床的工业品位,且铌、稀土、镓的远景资源量分别超过11万t、40万t、2万t,显示出巨大的资源潜力。尽管前人对该类铌矿床的空间展布、元素分布规律等已进行了较深入研究,但铌的赋存状态及富集机制尚存在较大争议,阻碍对成矿机理的深入认识,制约了对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的把握。基于此,本文围绕铌赋存状态和成矿机制这一主线,以宣威—威宁地区宣威组铌矿床和底部的玄武岩为研究对象,运用粉晶X-射线衍射(XRD)、电子探针(EPMA)等手段对铌矿化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