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3篇 |
免费 | 32篇 |
国内免费 | 3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3篇 |
大气科学 | 21篇 |
地球物理 | 16篇 |
地质学 | 113篇 |
海洋学 | 10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4篇 |
自然地理 | 9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3篇 |
1979年 | 1篇 |
1959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1934年 | 1篇 |
192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本文论述了在二等三角网精度不能满足精度要求的情况下,如何利用一等三角网直接越级加密三等三角网的具体方法。文中结合四个测区的实测讨论了该方法的精度。结果证明该方法是可行的,能够满足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地质勘探工程测量、矿山测量的精度,符合现行规范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2.
183.
本文归纳出了1989年4月16日巴塘6.7级震群型、9月22日小金6.6级孤立型、11月20日重庆江北5.2、5.4级双震型地震的基本特征,细致讨论了各项地震序列特征参数的适用范围、存在问题和可能的预报意义。根据现场地震预报的经验总结,初步提出了地震类型的判定方法。 相似文献
184.
185.
利用O3数据、气溶胶指数和风场观测资料,对发生在中国黑龙江大兴安岭和印度尼西亚地区的特大火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火灾发生后,研究区及下风方区域O3总量均有增加;(2)此次黑龙江火灾释放出的CO、NOX、CH4等大气成分是造成5月O3总量增加的主要原因;(3)进一步分析黑龙江火灾发生时期的环流形势发现,火灾发生前,3、4月O3总量的增加来源于西风气流对中高纬高浓度O3的平流输送,而5月则与火灾有较为密切的关系;(4)新加坡和菲律宾地区O3含量增加似乎也与O3前体物有关。 相似文献
186.
在中国大陆,中国震源区过去多次特征地震之间时间间隔的变异系数一般大于0.35,且在不同的震源区各不相同,以特征地震轮回的i-f-j模式(闻学泽等,1994)为基础,将特征地震复发时间T表示成同一轮回事件i至事件f1的时间差Tif的函数,并发展了估计“当前”轮回平均复发时间的方法,对任一震源区而言,用该方法估计的平均复发时间与过去特征地震时间间隔的表现行为无关,进一步得到T近似服从于对数正态分布LN 相似文献
187.
以岩心观察描述、野外剖面观测和薄片鉴定为基础,综合利用地质、钻井、孔渗等资料,深入探讨了四川盆地东部地区大安寨段沉积相和储层特征。提出研究区大安寨段沉积相的具体划分方案,认为浅湖生物滩、滩前湖坡和半深湖盆地的相邻产出的过渡部位,是大安寨段发育非均质储层和形成页岩气(油)藏的最佳相带位置;研究区大安寨段储层为特低孔-特低渗、孔隙-裂缝型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裂缝、晶间孔、溶蚀微孔、溶孔及溶洞,其中裂缝对储层的贡献最大,溶蚀孔洞次之;认为压实作用、压溶作用、充填作用、硅化作用和胶结作用是破坏储层储集性能的主要因素,而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是提高和改善储层储集性能的重要因素。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大安寨段储层的发育除了受沉积相、岩石类型、成岩作用及构造作用等因素控制外,还受到泥页岩的有机碳含量、有机质成熟度、脆性矿物含量、厚度和埋藏深度等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188.
青藏高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其积雪在区域水文循环和气候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利用1980—2020年逐日无云积雪覆盖遥感数据,分析了该地区近40年的积雪面积、积雪覆盖日数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积雪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和垂直地带性分布特征,阿姆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塔里木盆地、恒河流域、怒江流域和雅鲁藏布江流域的高海拔山区是积雪广泛分布的地区。在水文年内,高原地区积雪覆盖率呈单峰变化,8月上旬积雪面积最小,1月中下旬达到最大,分别占高原总面积的5.2%和38.6%;40年间,高原地区平均积雪面积以3.9×104 km2·(10a)-1的趋势显著减少(P<0.05);积雪覆盖日数以0.47 d·a-1的趋势显著减少,高原71.4%的区域积雪覆盖日数呈减少趋势,呈显著减少的区域约占55.3%;17.1%的区域积雪覆盖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且主要分布在5 200 m以上的高海拔山区,在海拔5 200~5 900 m之间的区域,积雪覆盖日数的增加率随海拔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189.
基于边缘检测的编组法直线提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直线相位编组法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在边缘检测基础上进行相位编组提取直线的方法。该方法充分利用了图像的梯度和幅值信息,能够比较准确地提出物体的边缘直线,克服了相位编组法中边缘灰度幅值信息利用不够、容易生成多边缘、不利于突出物体主边缘直线的缺点。在大比例尺域市房屋的提取中能发挥比较好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90.
为实现对社会、公众在震前“打个招呼”的强烈愿望,探讨了实现临震预报的可能性,提出了建立规范化实验观察场(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