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2篇
测绘学   3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108篇
综合类   19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1998年8月台湾海峡表层温、盐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 1 998年 8月台湾海峡表层温、盐度的观测结果 ,分析了调查期间所出现的几个低温高盐区 ,结果表明 :(1 )东山和南澳近岸海域出现 2个低温高盐区 ,温度低达 2 3 5℃ ,盐度接近 3 4 0 ,而且在此低温高盐区的南侧存在明显的温、盐度锋面 ,其强度分别可达 0 1 8℃·km- 1 和 0 1 4·km- 1 ;(2 )平潭岛以南及其东北部近岸海域存在范围较大的低温高盐区 ,其中平潭岛以南近岸的表层水温比邻近海域约低 1 5— 3 0℃ ;(3 )在泉州外海也出现一个低温高盐区 ,温度低于 2 7 0℃ ,盐度高于 3 4 0。  相似文献   
112.
厦门西海域水体中碱性磷酸酶活力分布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993年8和11月,1994年3,5和10月,应用荧光法测定了厦门西海域水体中各载体相(浮游植物、细菌和游离态)碱性磷酸酶活力(APA),结果表明:APA呈较为明显的季节变动,总APA表现为夏季(1993年8月)最高,春(1994年5月)秋(1993年11月)最低;结果亦显示,该海域浮游植物和海水是碱性磷酸酶的主要载体,平均分别占44.7%和40.5%;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各形态磷,硝态氮、溶解氧、化学耗氧量、初级生产力、细菌生长速率(BP)对APA有较明显的影响;其中除BP与APA成正相关外,其余均为负相关。还对碱性磷酸酶作为水体磷状况的指示和在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作用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13.
厦门西港表层海水中多环芳烃(PAHs)含量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利用GCFID测定方法对厦门西港表层海水中的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进行了分析,9个站位点的PAHs变化较大,从106.1ng/L变化到4365.ng/L;但与世界其他相似地区比^「1」,尚属轻微污染。PAHs主要来源于海上油污染、燃烧产物和城市及工业废水的排放。  相似文献   
114.
本文阐明ENSO现象与台湾岛东北部冷涡关系,在EN年(包括EN2年次年)夏季仅能出现东北型及该型双涡Ⅰ型,而非EN年和EN年(除夏季外)则出现东侧型和西侧型及双涡Ⅱ,Ⅲ型。此外还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给出东海东北部(非EN年和EN年除夏季外)环流图式和在EN年(包括EN2年次年)夏季环流图式。还对海洋锋等进行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15.
厦门西港浮游植物吸收磷酸盐的粒级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厦门西港微型浮游植物(3~20μm)吸收磷酸盐的百分比、吸收速率常数和单位体积吸收速率均最大,分别为74.85%、8.28×10-5/s和5.38×10-5μmol/(dm3·s),小型浮游植物(20~200μm)次之,超微型浮游植物(0.2~3μm)最小;单位叶绿素a的吸收速率是超微型浮游植物最大[5.38×10-5μmol/(μg·s)],微型次之,小型最小。相关分析表明各粒级浮游植物吸收磷酸盐的百分比与相应粒级浮游植物的叶绿素a含量和光合速率的百分比呈良好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6.
1998年冬季台湾海峡遥测叶绿素分布特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结合1998年2-3月台湾少峡的SeaWiFS水色数据与现场观测Chla数据,对遥测与实测数据进行了初步的对照分析,同时比较了遥测与实测叶绿素的分布状况,以期利用丰富的水色遥感信息掌握海域时绿素的时空变化,进而进行海域初级生产力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SeaWiFS水以民现场实测数据的相关性良好(r^2=0.81,n=7),初步说明,SeaWiFS水色数据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反映海域的实际Chla含量,另一方面,遥测沿岸水对营养盐的输送,贫瘠的黑潮水自海峡南部的入侵是造成一分布况的主要原因,黑潮水经由澎湖水道进入海峡的现象在SeaViFS图像的得到佐证。  相似文献   
117.
台湾海峡北部海区1998年2~3月温、盐的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98年2 ̄3月台湾海峡北部海区的CTD资料,进行温、盐垂直分布特征的分析,同时根据温、盐垂直分布特征进行海域温、盐特性的区划。结果表明,在研究海域的西侧,温、盐的垂直分布具有层化结构;在研究海域的东侧,温、盐垂直均匀一致,且呈高温高盐。  相似文献   
118.
本文研究了1997年8月、1998年2-3月、8月和1999年8月台湾海峡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的粒级组成、各粒级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变动(包括年际变动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台湾海峡微型(简称NANO)和微微型浮激植物(简称PICO)占优势,贡献率分别达34%-48%、34%-40%,小型浮游植物(简称MICRO)仅占12%-27%。粒级组成和各粒级生物量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如1997年夏季三种粒级浮游植物生物量均明显低于其它年份,PICO和MICRO组份呈1998年夏季高于1997年和1999年夏季,而NANO组份则呈1998年夏季低于1997年和1999年夏季。PICO组份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最大,达45%-50%,而NANO和MICRO组份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相近,为19%-32%;PICO组份的同化系数明显高于NANO和MICRO组份。初步分析了初级生产的碳流途径,表明台湾海峡初级生产的碳将有25%经异养细菌的“二次”生产而进入微食物环,36%通过原生动物(主要是异养鞭毛虫)摄食“打包”的作用后进入微食物环,即近60%的初级生产的碳经微食物环的两个起点分别进入微食物环,表明微型生物食物网在该海域生源有机碳转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9.
东、黄海典型海域叶绿素a含量的垂向变化与周日波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0年10月21至11月5日对东海与黄海典型海区进行了叶绿素a浓度的现场周日观测,地理环境和水文状况的差异使各海区的垂向变化与日波动表现各自的特征:东海观测站位在垂向上的分布比较单一,多数呈上混合层均匀分布型并在跃层以上递减;长江口受潮流影响大,偶而在底层峰值,而南黄海观测站位垂向布出现了均匀分布型与次表层双峰型两种,受潮流等影响,叶绿素a浓度的日变化在各海区间及各自的垂向上都有所差异;出现层化的测站,跃层以上日波动层以下明显;在E7测站的表层和长江口测站的底层都以半日周期为,而南黄海测站以全日周期为主。  相似文献   
120.
气候-海洋变动的生态响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对太平洋与大西洋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为主线,论述了年际与年代际变动及其可能的机制,综述了气候-海洋变动生态响应国际、国内的研究现状。在太平洋和大西洋都出现了类似的浮游动物、鱼类群落组成和丰度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动的现象,并发现了直接与某些强E lN in~o事件对应的从营养盐到叶绿素含量变动的信号,虽然目前尚缺乏物理-化学-生物过程上长期、有力的观测证据,但是海流的强弱变动很可能是导致这种生态响应的关键驱动力。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未来需要着力解决该领域中存在的生态响应机制、区域响应形态不清等关键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