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55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16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川西丹巴地区变质岩的Rb—Sr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丹巴地区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期的变形、变质和岩浆作用。根据变质程度差异划分出6个变质带:矽线石带、蓝晶石带、十字石带、石榴子石带、黒云母带和绢云母-绿泥石带。蓝晶石带十字石片岩和石榴石带斜长角闪岩与变玄武岩的矿物Rb-Sr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49.0±7.1Ma,160.0±13.0Ma和150.2±2.4Ma,它们代表该区最主要的一次区域动热变质事件年龄。本文还结合已有的年代学资料,讨论了丹巴地区变质作用演化史  相似文献   
52.
以根据岩背斑岩锡矿区火山-侵入杂岩的微量元素Sr、Rb、Er、Hf、Nb等协交关系,探讨了岩浆房成分分带的形成机理。认为初始岩浆的形成主要是经过两次聚集熔融作用(第一次熔出酸性岩浆,第二次熔出中酸性岩浆)。酸性岩浆未喷出地表的部分在中深部位经过平衡结晶作用(非理想),使F、H2O和成矿元素明显集中于晚期岩浆中。  相似文献   
53.
江西岩背含锡斑岩主要造岩矿物标型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西会昌岩背J3-K1时期形成的火山穹窿由火山岩,次火山岩和侵入岩组成,大型斑岩型锡矿床赋存于含黄玉花岗斑岩与(次)流纹斑岩内外接触带上,成矿岩体花岗斑岩和花岗岩富Si富F,其钾长石均为Al/Si有序的低微斜长石,黑云母为含Li富F的铁叶云母或黑鳞云母,具低Mg/ΣFe(MF)值,所含岩浆晚期阶段结晶的黄玉,其成分接近于氟黄玉端元,并具有较短的b轴,不同于玻利维亚Sn-B型,本区为Sn-F型,这是  相似文献   
54.
各种热液矿床(包括铀矿床)研究中重要的问题是:成矿溶液是怎样形成的,在成矿过程中是怎样演化的;在矿脉中沉淀的各种成矿元素又是从哪里来的。当然,可以有很多准则(地质、矿物、岩石化学与微量元素等)来判断成矿溶液的成因和成矿物质的来源,但目前的研究表明,同位素准则具有其它准则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因此,我们在对8411铀矿床开  相似文献   
55.
黄陂-张光营辉绿岩脉位于粤北贵东复式花岗岩岩体东部的下庄铀矿田内,形成于142.6±3.0Ma。岩石化学呈现拉斑玄武宕系列的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在蛛网图上,Th表现出正异常,而Ba呈负异常,P轻度亏损,无Nb,Ta,Zr,Hf异常;轻、重稀土之间分馏不明显,基本无Eu异常。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与板内玄武岩的相似;铅同位素具有典型的Dupal异常铅特征,ε_(Nd)(t)值为3.2~4.7,(~(87)Sr/~(86)Sr),为0.70446~0.70628;在Pb-Pb,Nd-Pd,Nd-Sr和Sr-Pb相关图解上,数据点都位于亏损地幔和富集地幔Ⅱ之间。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黄陂-张光营辉绿岩脉是在拉张的构造环境下由介于亏损地幔和富集地幔Ⅱ之间的、相对富集的地幔源区部分熔融形成的,而这种富集地幔可能是由俯冲带流体交代形成的。  相似文献   
56.
浙闽沿海大面积出露的中生代酸性火山岩区有少量早白垩世玄武岩分布,它们具典型钾富集和铌等元素亏损特征,其同位素组成表现为较高ISr(0.7055-0.7106)、低的εNd(1.2--10.6,大多介于-3.2--10.6之间)及富放射性成因铅(206Pb/204Pb=18.355-18.726,207Pb/204Pb=15.455-15.799,208Pb/204Pb=38.530-39.319).这些特征表明玄武岩源区为一富集型的陆下岩石圈地幔,由古老的俯冲地壳物质再循环进入并交代地幔而形成。没有证据表明本区早白垩世基性和酸性岩浆之间发生过大规模的化学混合,但不排除同位素之间的交换以及局部的化学和机械混合。壳-幔混合与地壳混染仅在少数玄武岩的形成过程中起着较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7.
福建省花岗岩类Nd-Sr同位素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9,自引:8,他引:11  
凌洪飞  沈渭洲 《岩石学报》1999,15(2):255-262
本文报道了福建省范围内前人分析数据稀疏或空白区域内的18个古生代-中生代花岗岩体的Nd、Sr同位素组成:εNd(t)=-3.6~-16.4,(87Sr/86Sr)i=0.7055~0.7318,tDM=1.2~2.3Ga。结合前人分析数据,区分出三个地域区带:福安-南靖断裂以东的沿海带:εNd(t)=-1.5~-6.8,(87Sr/86Sr)i=0.7056~0.7099,tDM=1.1~1.45Ga,弧后伸展构造背景下的幔-壳岩浆混合是该带花岗岩的主要成岩方式;福安-南靖断裂以西的内陆区域:εNd(t)=-4.0~-16.4,(87Sr/86Sr)i=0.7064~0.7410,tDM=1.3~2.3,其中加里东-印支期花岗岩主要由与麻源群相当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而燕山期花岗岩,一部分由与麻源群相当或较年轻的地壳物质部分熔融产生,也有一部分可能由壳-幔岩浆混合形成;福建省南部的纬向带:εNd(t)=-3.6~-7.5,(87Sr/86Sr)i=0.7055~0.7099,tDM=1.2~1.55,同位素特征与沿海带相似,但该带构造拉张发育时间较沿海带略早  相似文献   
58.
扬子板块西缘北段新元古代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沈渭洲  赵子福 《地质论评》2000,46(5):512-519
扬子板块西缘北段新元古代花岗岩类分布较广。它们具有准铝质化学成分(A/MKC〈1.03);贫Bb、U、Th、Nb、Hf,相对富Sr、Ba、Zr;稀土总量较低,(〈0.7050),δ^18O(〈7.6‰)。这些特征与华南同熔型花岗岩类的值十分相似,反映其源区具有壳-幔混合特点。新元古代花岗岩类的Nd模式年龄(1.81~1.14Ga)介于我初生地壳(1.0Ga)之间,推测这些花岗岩类主要是由上述两端元  相似文献   
59.
热水岩体位于贵东岩体中部南侧,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为162.8±5.8 Ma(MSWD=4.2),属于燕山早期岩浆活动产物.该岩体具有富硅(SiO2平均为76.32%)、富铝(A/CNK值平均为1.14)、钾大于钠(K2 O/Na2O值平均为1.32)和高的P2O5含量(平均为0.41%);大离子元素富集,...  相似文献   
60.
江西两类火山侵入杂岩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渭洲  陈繁荣 《岩石学报》1992,8(2):177-18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